宋瓔芮



謝元? 鋼琴教育家、演奏家,中國音樂家協會鋼琴學會理事,天津市鋼琴專業委員會會長,天津音樂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曾任天津音樂學院鍵盤系主任,大連藝術學院、廈門藝術學院、北京科技大學藝術學院客座教授。
1959年考入天津音樂學院附小,1961年升入初中,先后師從章民瞻、郭淑瑜老師。1977年“文革”結束后,考入天津音樂學院攻讀大學,師從黃雅老師。1981年畢業留校,任教至今。多次受邀出任文化部、教育部、中國音協、中央音樂學院等舉辦的全國鋼琴比賽評委。自2006年至今連續擔任中央音樂學院碩士研究生畢業音樂會及論文答辯委員會評審委員。
從教38年來,教學成績不斷,榮獲天津市“教學名師”、首屆天津市高教系統“教學楷模”、天津音樂學院“教學名師”、天津市“十五立功先進個人”等多項榮譽稱號。被英國劍橋大學世紀名人傳記中心評為“20世紀2000名杰出音樂家”。
1994年,創辦天津市曉曉鋼琴學校。20年間,不僅帶動了天津當地的鋼琴普及水平,還培養了大批優秀鋼琴后備人才。培養的一批批優秀學生在國內外重大鋼琴比賽中捷報頻傳,如CCTV全國鋼琴大賽金獎、鼓浪嶼全國鋼琴比賽金獎、卡丹薩全國鋼琴比賽金獎、美國卡內基音樂大賽總決賽第一名等。
主編、撰寫學術論文及專著達20余萬字。其中包括《器樂裝飾音演奏指南》《伊比利亞——樂譜文字注解》《2003年全國音樂院校主科教學研討會論文集》《塞繆爾·巴伯<漫游>的創作風格與演繹》,以及《談鋼琴教學中教學計劃的制定和實施》《注意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等著作和論文。
熟悉鋼琴教育家謝元老師的人,一定會對她的微笑記憶深刻。結識謝老師多年,每次見面她都是滿懷欣喜,臉上的笑容讓人倍感親切和溫暖。她自己也說,從小就喜歡彈奏歡快的曲子,就是喜歡笑。本期對謝元老師的訪談就是在相互感染的笑聲中開始的。
幸福快樂的童年
謝老師年輕、旺盛的精神面貌以及她待人接物透露出的快人快語的性格,使人很難看出她是一位已經年逾古稀的老人,更使人感嘆藝術的滋養讓人從里到外都年輕。
謝元老師出生于1948年。那時天津正趕上解放戰爭,戰爭環境加上又是一個早產兒,父母撫養謝元極其不易。幸運的是,謝元雖然出生在戰火年代,但成長在了和平年代,有一個幸福快樂的童年。“我從小生活在天津五大道街區。住在這里的家庭都是有文化背景的,接受的都是正統文化教育。我幼兒園的同班是劉詩昆的妹妹,中國的鋼琴教育家應詩真也住在我家附近,可以說這里是個文化氛圍很濃的地方。我的母親是搞教育的,比較注重對孩子的家庭培養。因為在那個年代,大多數家庭對子女還都是‘散養的,母親看我身體不好又喜歡安靜,就讓我學習鋼琴。我的鋼琴啟蒙老師是一位小學音樂老師。我印象深刻的是他總是表揚我,讓我彈練習曲,此外還總是給我布置一些好聽、歡快的曲子。我感覺自己學了很多曲子,而且學得特別開心。記得我考音樂小學的時候,老師讓我彈琴,彈完一曲又彈一曲,老師問我會不會彈抒情的曲目,我一時想不起來,就跟老師說,我彈的都是歡快的。”謝元老師邊回憶邊忍不住大笑。
謝元說,她很感謝母親對她的教育。她的母親是位小學老師,特別注重培養孩子的個性發展,根據孩子的性格挖掘其興趣點加以培養。對于喜歡運動的孩子,就鼓勵他們到戶外參加活動;而對于喜歡畫畫、彈琴、唱歌的孩子,就讓他們在這方面多學習。“我姐姐身體素質好又愛活動,媽媽就讓她學習游泳和球類。而我喜歡待在家里,所以媽媽讓我學鋼琴。”謝元介紹說,母親培養的學生中有很多人才,如版畫家王公懿。她的很多學生很多都成了各行各業的精英。
“我其實很想對家長說,讓孩子學習樂器要從素質教育入手。把學琴當成生活中的選修課,千萬不要互相攀比,人家學了你也要學,人家考多少級你也得考多少級,人家走專業道路你也要走專業,這種思想很可怕。成為專業人才應該是順其自然的事情,我就是在小學是意外考上了附小,才開始了專業學習。”謝老師說。1959年,中央音樂學院搬到北京,謝元被同學帶著去考了中央音樂學院留在天津的業余附小。當時就抱著隨便考考的態度,謝元演奏了好幾首樂曲,其中還包括《牧童短笛》,沒想到竟然收到了天津音樂學院附小的錄取通知書,從此走上了鋼琴的專業之路。
謝老師說,在練琴過程中,家長和老師要愛護孩子的積極性。鋼琴能陪伴人的一生,從鋼琴中能獲得很多快樂。“大家都知道80多歲的翻譯家資中筠老師,她就是一為老樂迷。她小時候學過鋼琴,老了以后又撿起來,開獨奏音樂會,參加比賽并獲得大獎,就是因為她有童年學琴的基礎。現在的家長們一定不要為了一紙證書讓孩子苦練,最后考完10級又徹底放棄。總之,學琴的過程也是培養孩子堅韌的意志品質和陶冶情操的過程,培養孩子時間管理能力等很好的方式。有句話說得好‘學鋼琴不僅學的是音樂,還是人生。現在,我們的國家的藝術專業訓練沿襲了蘇聯傳統,比較早地就開始專業化訓練。這個各有利弊,但我還是認為應該給孩子更多學習的機會,尊重孩子的選擇是家長應該注意的。”
時代發展不能停步
在采訪中,謝元老師談到了改革開放40年來對她人生的幫助,她的事業隨著中國鋼琴事業的騰飛而逐步發展起來。時代的快速發展,讓謝元不能,更不敢停下腳步。對事業的追求養成了她雷厲風行、嚴格律己的個人習慣,人到古稀之年依然保持著很強的事業心。退休后,謝老師仍一直活躍在鋼琴演奏的舞臺和學術講座的講臺上。此外,她還經常策劃、組織各種主題音樂會、講座,以惠民的方式回報社會。身為天津市鋼琴專業委員會會長,為了天津的鋼琴事業,她從來沒有“退休”。
謝老師說道:“我生在戰火中,長身體的時候又趕上了3年自然災害。1966年我上高二,又趕上了10年‘文革,有10年時間游離于鋼琴演奏之外。1969年,我21歲被分配到河北承德的京劇團,演奏鋼琴伴唱樣板戲。后來又調到大港,在工會工作。由于工作原因,我會拉手風琴、彈琵琶、給樂隊指揮。至于能否再回到鋼琴專業,那時候想都不敢想。但我同時是一位幸運兒。從小接觸正統文化教育,又意外地考上了音樂學院。1978年,剛剛恢復高考后,我又有幸回到天津音樂學院讀大學。讀大學時,我已經30歲了,比同班同學大了十多歲,看到他們讓我有一種緊迫感。留校任教后,我總是感覺自己學的知識太有限,特別希望能夠多學習。那時候對知識的渴望到達了一種癡迷的程度。什么叫如饑似渴?我就是。80年代初期,在改革開放的政策下有許多優秀的外國專家來訪,北京只要有專家、有音樂會,我就坐火車前往觀摩、學習,那時都是綠皮車,開得慢,人也很擠,但內心的收獲是充足的。”從教之后,謝元依舊沒有停止前進的腳步,無論是請進來,還是走出去,她都時刻提醒自己,抓緊一切時間學習。上世紀80年代,謝元任附中學科主任時,曾邀請周廣仁先生每周到天津為老師和學生指導,使天津當地的師生演奏水平有了明顯提高。
1981年大學畢業那年,謝元還跟美國指揮家唐·耶格合作,在津、京兩地演奏拉赫瑪尼諾夫《鋼琴協奏曲》。從2010年開始,謝元跟學生一起開了好幾場紀念肖邦音樂會。演奏、教學、練琴是她每天雷打不動的安排。謝老師說:“我總感覺自己學得不夠。雖然我現在退休了,但還是感覺有很多東西要學。畢竟老一輩的教育家們,他們的學識廣博,有很多的經驗。再跟那些后起之秀們相比,他們又都趕上了改革開放的熱潮,出國留學見多識廣。而我們這一代由于時代原因,沒有這樣的機遇和機會,所以在專業上我必須不斷吸納,不斷學習,努力追趕。”從1997年開始,謝元就一直頻繁地受邀擔任文化部、教育部、中國音協、中央音樂學院等主辦的各類鋼琴比賽的評委,大大開闊了視野,學到了特別多的東西。“說句題外話,現在我都這個年齡了,有時候在家‘追劇多了一會,那個后悔,那個負罪感啊!真是一點不敢浪費時間。”
對天津音樂學院的特殊感情
在謝元老師的心中,天津音樂會學院不僅是她的母校,也是她鋼琴藝術的精神寄托和感情歸宿。今年是天津音樂學院建院60周年,作為學院的老校友、老教師,這里有太多的故事和回憶讓謝元銘記于心。謝老師說:“我跟學校的感情是很深厚的。我11歲就到了天津音樂學院,1959~1968年從附小到高二,1969~1977年,我在外漂泊了10年,1978年我又考回母校上學,畢業后留校至今。天津音樂學院就像我的家。”
畢業后,謝元在天津音樂學院附中開始執教生涯。從教數十年里,她始終秉承著一種思想:對學生既要嚴格又要寬松。附中的學生年齡還很小,他們還需要老師給予啟發和關愛。謝元在教學上很注重這一點,而在專業訓練上她又比較嚴格。“我很感謝我的啟蒙老師,盡管他只是一位小學音樂教師教師,但他總是鼓勵我,培養我的興趣,讓我多彈練習曲,所以我手指基本功比較好,手指比較靈活,音樂也非常自然流暢。上音樂學院后,高強度的訓練我也完全能應對。”謝老師說。
有音樂陪伴的人生更容易成功
在采訪中,謝老師始終強調學習鋼琴不是為了搞專業,而是讓鋼琴陪伴孩子成長。她說,剛畢留校任教時,有一天,天津大學的老師跟她聯系,說他們教師子弟有幾個孩子想學習鋼琴。這群孩子的父母都是大學教師,智商都很高,素養很全面,所以謝元教他們彈琴很輕松,孩子們的狀態也很穩定,一直學得很順利。
“這群孩子長大之后,都成了社會精英。其中,我想舉兩個例子。”謝老師介紹說,“現任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劉小樂就是這批學生當中的一位。當年她憑借鋼琴演奏獲50分藝術特長高考加分,得考取了清華大學,后來她在美國斯坦福大學留學時,同樣憑借鋼琴,在學校贏得自信,贏得榮譽。在斯坦福大學畢業的時候,是學校樂隊給她協奏,演奏的是莫扎特的鋼琴協奏曲。她后來回國看我時,總是談到,她很感謝鋼琴給了她不一樣的人生。我的另一位學生翁雷,是美國北科羅拉多大學音樂學院鋼琴系主任,博士生導師,活躍在國際舞臺上,他就走上了專業道路。這兩個孩子雖然同樣學鋼琴,但是軌跡是完全不同的。都是從學習鋼琴開始接觸音樂,鋼琴伴隨他們開啟了豐富多彩的人生,實現了各自的人生價值。家長給予孩子成長的空間很重要,不要抱著強烈的功利心教育孩子。哪怕從小顯露出某方面的天賦,家長也要知道孩子未必一定能在此方面成為大家。永遠不要認為自己孩子是最好的。定位過高,容易讓孩子遭受打擊,孩子也不會學得快樂。”
教學上的心得
采訪中,謝老師為我們演奏了一曲《彩云追月》。嫻熟而游刃有余的演奏,使她看上去根本不像70歲的老人。她稱,目前她還保持每天練琴的習慣。雖然年紀大了,但她對自己和教學從來沒有降低過要求。從1995年開始,謝元調到大學任系主任,教授本科學生和碩士研究生,她始終把鉆研業務作為自己人生最重要的大事對待。她說,教學生,老師自己要先練琴,不要當了老師就放棄自我的提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研究樂譜,比如作品風格、時代背景等,要有強大的理論支撐。另外,要對曲式結構的布局、調性的特性等有所掌握,比如大調和小調音樂的本質區別,有些調性是悲劇性的,有些是暖洋洋的,而有的是很莊重的等等。和聲、復調的基礎知識以及基本功的訓練,多種觸鍵方法都需要研究和掌握。對音樂感覺的熏陶和感悟以及踏板的使用都是需要不斷學習研究的。在鋼琴演奏中,踏板是很個性化并有規可循的,必要加強聽覺的訓練。“說實在的,鋼琴留下來的資料和文獻太多了,如浩瀚無垠的大海,一個人一輩子使勁彈都彈不完。所以說,搞鋼琴藝術,絕對不能停滯不前,要終身學習,不斷擴大自己的知識結構并提高藝術品味和文化修養。”
創辦“曉曉”投身普及鋼琴教育
謝元是較早投入鋼琴普及事業的專業教師之一。她是天津市曉曉鋼琴學校的發起人,也是創辦者之一。上世紀90年代,鋼琴在祖國大地開始普及,廣大鋼琴愛好者渴望得到正規的專業化鋼琴教育。在這種背景下,1994年“曉曉鋼琴藝術學校”應運而生。謝元除了在擔任校長外,還對學校的教學工作進行管理。她聘請天津音樂學院附中的教師授專業課,還安排了輔導老師,經常邀請周廣仁、鮑惠蕎等鋼琴界名家親臨學校觀指導,她們都對“曉曉”給予了高度評價。經過20余年的辛勤耕耘,曉曉鋼琴學校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鋼琴專業人才和高素質全面發展的學生。許多“曉曉”的畢業生考取了中央音樂學院附中、天津音樂學院附中,后又赴海外留學,如今有的成為各大音樂學院的教師,有的活躍于海內外舞臺上,如青年鋼琴家鮑釋賢、天津音樂學院教師翟媛、浙江音樂學院朱冰冰等。還有更多的學生以優秀的鋼琴演奏水平成為各行各業的佼佼者。謝元的教學成績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和贊譽。
謝元不僅把畢生精力投入到了鋼琴事業中,也把兩個女兒帶上了鋼琴藝術之路。她的兩個女兒都畢業于中央音樂學院鋼琴系。大女兒李航,現在美國舊金山音樂學院預科任教,小女兒李翔是中央音樂學院副教授、附中室內樂學科主任。
退休后,謝元的生活節奏沒有緩慢,依然忙忙碌碌。在國內各項頻繁的鋼琴活動和賽事中,總能見到她的身影。她說,這是鋼琴專業的福利,總能通過各種活動跟老朋友相聚,還能在活動中有所學習和提高,她很享受這種生活。她說道:“原來我在學校教學任務很繁忙,行政工作也不少,現在退休了就一門心思地搞我的教學和業務。現在國家支持公益活動,我作為天津鋼琴專業委員會會長特別愿意組織、策劃音樂會和講座。老師們的積極性特別高,也受到廣大專業和業余鋼琴人士的廣泛關注和好評,我愿意為我熱愛并付出畢生精力的鋼琴事業多做些工作。”
寄語琴童
愛鋼琴,愛音樂,愛藝術,愛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