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俊松

在河南太康縣歷史上,有個名垂千古的廉吏。他雖生活在“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封建社會,但他卻出淤泥而不染,潔身自好,不貪錢財,一門心思為百姓辦事。他當了幾年縣吏,只依靠微薄的薪俸養家糊口,手中全無積蓄,以致死后連辦理喪事的錢也沒有。他就是北宋時期的太康縣主簿蔡高。
蔡高(1014—1041),字君山,福建莆田仙游縣楓亭人。他是北宋名臣蔡襄的胞弟,比蔡襄小兩歲。這對兄弟出生在農家,自小聰明伶俐。北宋天圣二年(1024年),仙游縣尉凌景陽因喜愛這對兄弟,便為他倆講授經書,進行啟蒙教育。凌縣尉任滿后,又把他倆送到塔斗山青螺草堂(后更名為會心書院)繼續讀書,從此兄弟倆同進縣學與郡學。
蔡襄于北宋天圣八年(1030年)登進士第,次年任漳州軍事判官,蔡高也于1034年登進士第,授任長溪(今霞浦)縣尉。長溪地處福建沿海,當地有許多百姓以打魚為生。有一天,一位老婦人來到縣衙告狀,說她兩個兒子出海捕魚,失蹤多日,懷疑是遭仇人所害,請求縣吏為她捉拿兇手。由于沒有證據,縣吏感到為難,便問那老婦:“你沒有見到兒子的尸體,如何能斷定兒子被仇人殺害?再說海上風大浪急,你兒子也有被掀翻船只葬身大海的可能啊。”老婦人聽了捶胸頓足,號啕大哭,仍一口咬定兒子是被仇人所殺。
蔡高覺得老婦人必有冤情,就受理了此案。他安慰并送老婦人回家后,暗中到老婦人所指控的那個仇人家中微服私訪,還真查到了此人作案的蛛絲馬跡。之后,蔡高又沿海巡查,一連六天毫無收獲,但他沒有放棄。直至第七天早上,蔡高終于看到有兩具尸體隨潮水漂來,他忙叫人把尸體打撈上來,經核實檢驗,正是老婦人的兩個兒子,并且就是他殺。蔡高即刻傳喚拘捕那個嫌疑犯,該人供認不諱,最終伏法。
又有一天,有對夫婦到衙門擊鼓鳴冤,說兒子被入室盜賊所殺,請求縣尉緝拿兇犯。蔡高分析此案的兇手必是當地人,對被害人住宅環境較為熟悉。于是,他便集中全體村民,逐一進行排查。通過察言觀色,蔡高發現有一村民神色不安,說話前后矛盾,疑點很多,就這一線索深入調查后,終于確定那人就是殺人兇手。這兩件命案的偵破,使蔡高的聲譽日隆,人們無不稱贊他斷案神明。
后來,蔡高升任開封府太康縣主簿。任職期間,他正直無私,秉公辦事,從不貪占錢物。開封府尹吳遵路為人耿直,脾氣暴躁,對部下常發怒呵斥,以致部下對他十分畏懼,不敢接近。蔡高年紀雖小,但他一點也不懼怕吳遵路。他不僅很好地完成了各項政務,還能精辟論述其中的道理,使吳遵路對他刮目相看。
蔡高任太康縣主簿時,其兄蔡襄與歐陽修同為館閣校勘。蔡高因不時去蔡襄寓所,有幸結識了當時的文學名家歐陽修。他和兄長都十分敬佩歐陽修的人格和文學才華。蔡高在一首題為《謁館閣校勘歐陽公》一詩中寫道:“此日登史閣,高風孰可追。學期明主佐,道許后生師。余豈能自信,公真不我欺。微躬托所厚,慚愧異新知。”蔡高此詩贊頌了歐陽修的高風亮節,又為自己能得到歐陽修的厚愛,成為他的知心朋友而感到三生有幸。
北宋康定二年(1041年)六月七日,京師發生大疫,蔡高不幸染疾,卒于太康任所,年僅28歲。他英年早逝,撇下一子二女,而夫人程氏才剛剛20歲,生活非常清苦,無錢辦理喪事。太康百姓及其親友對蔡高的廉潔奉公早有所聞,眾人募捐200兩白銀送到程氏家中,欲為其夫辦理喪事。然而,程氏不肯接受百姓的捐資,她哭著說:“我丈夫做官素來廉潔,決不能因為辦理喪事而玷污了他!也不能敗壞我們程家祖傳的‘利不妨義的家風!”
蔡襄聞訊,親作《祭弟文》悲悼亡弟。之后,他又整理出蔡高的數萬字遺稿,發現所述皆是朝廷施政的要點。后來,這些遺稿為朝廷制定興利除弊的決策提供了依據。北宋慶歷三年(1043年),蔡襄為其弟蔡高歸葬請銘,歐陽修為其撰寫了《蔡君山墓志銘》,稱贊蔡高“敏于為吏”,廉潔愛民,是“天下奇才”,并對蔡高的英年早逝深表哀悼。從中我們不難看出歐陽修與蔡高的深情厚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