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偉
○中國文化有一個特點,深厚的歷史積淀和普遍的文化傳承一直是“創新”的重要內涵,不能體現這兩種精神,其所有的“創新”“發明”都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既得不到普遍的認同和肯定,也是沒有生命力的。
○當代書法界一些人以入國展、獲大獎為最高目標,于是將書法參賽作為自己生活的運轉軌跡。而實際,在當今書壇,是各領風騷三五天,這邊唱罷他登臺。看看一些展覽無非是費盡心血的盛裝展示,玩的就是視覺沖擊,面目雷同,沒有個性。其實,每個有志于書法實踐的,都需要沉下心來,給自己補充些“養料”,給心靈一個憩息的空間。
○黃賓虹是以殉道的精神,數十年如一日,為中國畫“綿一線之傳”,“為畫事精神留一曙光”,他為后人留下了無窮的澤養。當今中國畫壇正缺少這樣的弘道者。
○當今書畫家大多以作品乞名利,往往作狂怪狀,以狂怪忽悠“權”“錢”者,“權”“錢”者以為新奇,贊譽之、收藏之,于是名利雙收。
○國學大師錢穆說:“中國文化之特別偉大處,并不在推翻了舊的,再來一套新的。而是在一番新的之后,又增添出另一番新的。以前的新的不僅不需推翻,而且也不能推翻;而以后仍可有另一番新的興起。而以后的另一番新的,仍然有價值,仍然是不可推翻的。那才見中國文化之真實偉大處?!敝袊鴷嫷难葸M、發展也是如此,以前的“新的”成了傳統,而后人又為創造新的“新的”在作新的努力。
○當代書法創作已經深深地打上了展覽與市場的烙印。書法人士交往,常常會以所謂獲獎次數、獲獎高低作為藝術成果的大小,將市場銷售的好壞作為藝術水平高低的標桿,其實這是一種實用主義,是藝術的旁門。
○學書入門以個人愛好為重,喜楷書,則楷入門;喜隸書,則隸起步。當今一些教授書法者,往往要求學生非楷入門不可,王羲之時楷書尚未成熟,王不也成了一代“書圣”?
○用腳寫書法、用嘴寫書法以及左右開弓、雙管齊下的表演,都不是真正的書法藝術,而是雜技。
○體育沒人既能長跑、短跑,又能足球、乒乓球。書法所謂的全能,真、草、篆、隸、行樣樣行,其實是樣樣不精。王羲之也就行、草二體而已,蘇東坡乃大才子,也沒見到他的篆、隸,當代大學問家啟功,也就寫寫行楷而已。
○現代刻字強調“主題”,擺脫了“實用”,更講究其藝術成分,這也是現代刻字區別于傳統刻字的“分水嶺”。
○海派在花鳥畫語言的成就主要體現在,一是“以碑入畫,以印入畫”;二是廣泛吸收民間繪畫用色和西洋畫用色的特點。
○現代刻字和陶刻的區別在于,現代刻字強調其“畫境”,而陶刻更講究的是其裝飾性。
○現代刻字的審美是多元的,與書法相比,與傳統刻字相比,現代刻字除“書味”“刀味”外,還多了“畫味”“裝飾味”和“意味”。
○在全國“兩會”期間著名畫家楊飛云、龍瑞等提出了構建中國藝術評價標準的呼吁。我以為藝術還是不要人為地設立什么所謂標準為好,標準的構建有其積極的一面,但更多的是在標準的框架下,“標準”成了創造力的枷鎖。
○吳大羽是宜興籍杰出的畫家,他在中國美術史的地位隨著時間的推移將會得到更多的關注。徐悲鴻的重要貢獻是他的美術教育以及用西方繪畫來改良中國畫。吳大羽則是將西方現代藝術引進了中國,并且自己身體力行,對當代中國美術具有創造性地、開拓性的作用。他培養和造就了趙無極,朱德群,閔希文,趙元楊、吳冠中、朱法群、趙春翔等許多知名畫家。
○學習書法有什么好處,不說大道理,也至少有這么幾點:一是陶冶情操、強化美感、修身養性,二是豐富生活、調節精神,三是強身健體、增進健康。
○漢以前的書法,多施于竹、帛、金、石,其功能多止于應用;晉以后,由于紙的大量生產,于是文人日常之通候贈答,皆用冊頁形式為之;唐以后文人每取手卷形式書寫詩文,擴大了表現空間,及至明代,由于紙絹等制作的進步,以及楹聯之盛行,書寫之形式也由橫寫擴展至豎寫,立軸形式也隨之風行。清未民初,展廳的出現,為書法創作者提供了展示的廣闊天地,于是書法的表現、發布形式走向了展廳。當今媒體發達,因此書法(包括美術)的表現展示形式將更趨多樣性,其重要的變化將是由展廳向媒體,包括網絡轉移。
○師古才能立新,“繼承傳統”是學書者的源泉;“探索創新”是書法人永恒的主題,二者相聯,缺一不可。
○現在社會時新“忽悠”,所謂“忽悠”,說白了就是一知半解的人,對一竅不通的人進行洗腦。所謂大師范某人在中央電視臺的講座,就是一場由中央電視臺操作的大“忽悠”。
○一位學習書畫沒幾年的“書畫家”說,早知道玩書畫這么容易賺錢,當初真不該玩文學。可以想象,這位“書畫家”的作品是如何的劣,也可以想象他的文學也同樣沒有“玩”好。
○社會上有“好字不如爛畫”一說,其實爛畫和好字沒有可比性。真正的好字、真正的好畫都不容易,字寫好難,畫畫好也難,要想做到極致則更難。
○紫砂壺其實和書法一樣,踏進傳統越深,作品就越有生命力。目前一些所謂的紫砂創新其實是一種浮躁,是市場在作怪罷了。
○生活中大多數騙子都可以被揭穿,只有藝術的謊言例外,形形色色的騙子終有一天原形畢露,唯藝術騙子可以冠冕堂皇,且不要承擔任何責任,偽大師和騙子之間的界限永遠難以劃清。
○書法與寫字的聯系與區別在于:一、寫字是書法的基礎,書法是寫字的藝術升華。二、寫字與書法的區別在于:前者可以模式化,后者必須神、氣、骨、肉、血一應俱全;前者注重文字符號的記錄功能,后者既有記錄功能,又有特殊的藝術審美功能。
○寫字以規范整潔為第一要素,不必有過多的藝術追求。具體要求為:規范性、美觀性。書法藝術的基本要求是在寫字的基礎上,有更多法度、技巧、風格和神韻的講究與追求。
○寫字與書法的本質區別在哪里呢?寫字的主要功能是要將所寫的字展現給別人,讓別人看清并理解所寫字的字體,并由此了解這個“字”的字義。書法是書寫者,通過書寫漢字來抒發書寫者的內在情感及傳達書寫者的個人審美情趣,并讓觀賞者通過書寫者所書寫的字,來理解書寫者的情感,并由此達到美的享受,并引起正的或反的共鳴。由此可知,寫字,更多的是客觀地書寫文字,讓別人識得這個字;而書法,更多的是主觀地抒情,讓別人獲得精神上的享受。
○書法中的“時代書風”與“流行書風”是不同的,“時代書風”如晉尚韻、唐尚法、宋尚意、明清尚態等,“流行書風”是一段短暫書風的表現,如服裝的流行款式。
○眼高手低是貶義詞,但在書畫或其他藝術創作中眼高手低則不是壞事,而恰恰需要的是眼高手低。唯有眼高,取法才能高;唯有眼高,才能品出藝術的高低;唯有眼高,也才能高標自許,不隨俗弊。因為手低,才能不斷追求;因為手低,才有進步的空間,手低是眼高基礎上的手低。
○一些銳意創新的當代書家試圖將書法的書寫對象瓦解,不再以漢字作為書寫對象,希望以純粹的筆墨意象來同西方當代藝術“接軌”,這種旨在拓展書法美學空間的努力和想法是可貴的,不過筆者倒以為:書法是中國文化特有之物,不必非得與誰人接軌不可?!敖榆墶绷丝赡芤呀洸辉偈菚?,故筆者以為對“接軌”后的“書法”,還是另取名為好,如“墨象”。
○學習書法二十年,向往的是:窗明幾凈、輕音繚繞、香茗一壺、心香一炷,選一本適應自己心境的字帖,伏案臨寫,沉醉于一筆一畫,唯有筆伴著音樂在紙上沙沙劃過。此時,或進入瑜伽之冥想、或進入佛家之禪定,心與筆在融合、墨與紙地滲透,心手雙暢,好不逍遙。
○我們宜興一直以歷史上出了許多書畫名人而自豪,以獲得了全國的“書畫之鄉”稱號而光榮。但我們是否應該反思,這樣的自豪和光榮是躺在前人的功績之上的。我常想,幾十年、上百年后,我們的后人是否還能為之自豪和光榮。
○書法評論作者汪運渠在評論賈平凹的所謂書法時有個很好的比喻——沙灘上的房子。筆者以為這個比喻十分恰當。中國作家、學者中不乏書法高手,如魯迅、沈從文、郭沫若、喬大壯、臺靜農、吳小如等。那才學、學識都是一流的,在書法上也有著深厚的“童子功”。而當今一些作家、學者,包括一些搞表演的藝術家,不知是為了表現自己多才多藝,還是為了說明自己傳統文化的深厚,競也提筆寫字,而他們寫的字往往是既無筆墨意趣,更無筆墨技法。一些“家”們往往還錯字別字連連,不但沒有為自己贏得多才多藝的美名,反而露了底子不足的“馬腳”。就像賈平凹的字,沒有書法基本功,線條粗俗,“運筆提不起筆,不懂提按交替、輕重相生、粗細相激”(朱以撒評賈平凹書法語)。
○書法與中國畫是密切相關的姐妹藝術,二者的藝術語言、表現技法、審美范疇等都有著高度的一致性。古往今來,畫家善書者,其畫線條必豐富多變,柔韌而富有張力;書家善畫者,其書之結體、章法亦能縱橫捭闔,粲然可觀。
○書法需要批評,但目前書壇的批評僅是一律唱贊歌,更有甚者,明明那人的書法“信馬由韁”“任筆為體”,既無多少傳統元素,更無遵循傳統上的創新,可就是一律的“贊詞”,書法欣賞需要藝術素養,也需要“眼力”。
○搞藝術,常說要有天賦,所謂“天賦”實際就是對規律的感應、發現與把握。任何事物皆有規律,就看如何去把握它、掌握它。
○生命的天性是向往自由,書畫家也不例外。但向往還是有條件的,怎樣才能獲得自由就成了一個問題。一方面是生命體希望自由自在,即一切按個體意志行事,藝術創作希望能進入自由王國;另一方面,想要進入這一自由王國,就必須學習,一學習就落入被約束的可能之中。我們應該學習“庖丁解?!?,就是“深入”,然后“超越”。
○書法是時間的藝術,所謂“人書俱老”是也。“老”需要時間,是要把一生的“積蓄”熔鑄其間,是來不得半點虛偽和浮躁的。那些高喊著“創新”“變革”的人,往往是不具備變革和創新能力的。
○“不隨世俗任孤行,自喜年來筆墨真,寫到靈魂最深處,不知有我更無人?!边@是林散之老人的論書詩,說的是書法的最高境界是“寫靈魂”,也就是寫作者的性情、精神、心靈,這也是書法達到一定高度后的化境。
○藝術是矛盾的,搞藝術的人也是矛盾的。因此對一件作品不同的欣賞者會有不同的批評觀點,不同的觀點是客觀存在的,但批評作品應該就作品論作品,而不能涉及人身,藝術批評應該尊重人格。
○中國當代無大師,大師需要積淀,但當代中國是個浮躁的社會,沒幾個人能靜下來做學問,即使有幾個能“寧靜”的,在這樣的喧囂的社會中也“致遠”不了了。
○《論語·子路》有云:“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于是在聰明的當代學書人中,就彌漫了一股吹噓自己是某某名家弟子的風氣。攀附上了龍,以為自己也就能成了龍。于是也出現了學生吹噓老師,好像把老師吹成了大師,自己就成了準大師。
○國際美學協會主席柯蒂斯·卡特說:“藝術家始終都要用本真的一面來體現自己的意志和精神,千萬不可因市場而改變自己內在的東西。只有在作品中體現了你自己的個性和內在精神之后,才能被市場接受。沒有被接受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他人還沒有發現你作品的真正含義,所以千萬不要輕易改變自己去迎合市場。”說得太好了,我國當今書壇、畫壇就有一批迎合市場的所謂“家”們,而一些不懂藝術的“收藏家”們也往往輕易地被忽悠了。
○吳冠中先生說過:“成為一個藝術家不那么簡單……沒有殉道的精神,就去改行。”可當今一些從藝者,并不是為了藝術,因此也無所謂“殉道精神”,他們就是為了利,為了名,藝術對他們來說就是一件外衣。
○享受書法,無論是痛苦還是快樂,那都是天地母親對我們的恩賜,你既然選擇了書法,那就與她長相廝守吧。雖然有點單調,甚至有點乏味,但是能夠深入筆墨的人都能體會黑白交織的世界并不單調也不乏味。在宣紙上,隨著筆墨的不斷變化,陽舒陰慘也在不斷更替,由此在單調的黑白線條中變幻無盡的生命律動,編織著無數的人生夢想。
○當下中國是一個盛產泡沫的時代,經濟界如此,文化界同樣如此,書畫界也是如此。在書畫理論界,一些所謂的理論家盛產著垃圾理論,就猶如生產垃圾作品一樣。書畫界真正懂學術、懂理論的人并不多,只要是用許多高深詞匯裝點文章,都會被認為是學術,其實這樣的所謂學術,往往是連炮制這樣的“學術”的本人也沒有搞清的垃圾而已。
○書法學習,主憑興趣,古碑古帖甚多,不能一一。興趣皆由感覺而來,精力所限,故有所重,有所輕。藝海一生,飲之一瓢,有所為,有所不為,皆在自我選擇之中。
○一碑一帖,適合我,不一定適合你,學習書法應該選擇合乎自已心的那一碑,那一帖。
○當今社會是一個以娛樂和消費主導的大眾化時代,中國藝術需要有“入世”的精神。但“入世”不等于與世俗的感性欲望“同流合污”而滑入低俗、媚俗、惡俗的泥潭?!叭胧馈毙枰盟囆g的“崇高”來感化、引導大眾的藝術觀念,藝術家們應該有這樣的責任與社會擔當。
○帖一路小楷,溯其源頭,自屬魏晉。魏之鐘繇和晉之“二王”是最高代表。鐘繇的《宣示表》、王羲之的《樂毅論》《黃庭經》《東方朔畫贊》,以及王獻之的《洛神賦十三行》等,雖僅以刻本流傳,但沾溉后世,極其深遠。
○都說“人書俱老”,其實孫過庭說的還有其前提,即是“通會之際”,如果沒有“通會之際”,怕“人老”書也“老不了”。
○一些人評論某人書法已有自己的藝術風格。其實藝術風格也是有優劣、高低之分的。高古艱澀是一種風格,雄強郁勃也是風格,“老干部體”可能也是一種風格。
○中央數字電視書畫頻道播出曾來德專題,劉洪彪說(大意),古人留給我們在書法上能夠發展的唯一空間是形式上的,曾來德做得非常好。我不同意這個觀點,形式是外在的,在整個書法作品中是處次要地位的。書法的新還應該在書法的本體上下功夫。當然對曾先生書法我還是非常喜歡的,特別是小楷與隸書。
○清代碑派書法最初是以隸書為先導的。
○書法史對羲獻父子的向往,是對一個時代書風的接受和認同,但從繼承角度看,除技法層面外,應該更多的是對魏晉自由思想的向往和繼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