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煜欣(云南藝術學院)
居住在中國云南的哈尼族是一個沒有傳統文字,但卻是一個特別善于使用歌唱語言的民族。作為哈尼族文化瑰寶的兒歌,不僅是哈尼人對童年的回憶,也是其對自己民族的記憶。或者說,塑造一個人的民族個性特征源于童年,記憶一個民族的文化標志始于童年。再者,兒歌是哈尼兒童用以表述自己思想感情的一種歌曲形式,是哈尼兒童喜怒哀樂的一種最直接的情感表達。兒童們就是在這些兒歌中學到了包括數數字、模仿大人打獵等許多生產生活知識,同時,借助兒歌孩子們逐漸得以熟悉本民族的風俗習慣等。總之,兒歌就是以兒童的口吻和姿態去觀察哈尼人的萬千世界,感悟生活。
我國哈尼族這一群體在歷史上是一個不斷遷徙的民族,造成遷徙的主要原因或因離開原住地惡劣的自然環境,尋找新的棲息之地,或因部族之間械斗戰爭引起的轉移以及統治階級、大民族的壓迫而逃亡。對某一民族而言,遷徙是其重大事件,為了記住這些事件人們采取了唱歌或其他音樂形式,例如哈尼族的遷徙歌《普亞佐亞德亞》和歷史歌《赫遮》。除此之外,哈尼族的幾部民族史詩也為該民族的遷徙歷史提供了依據,例如流傳于紅河地區的《哈尼阿培聰坡坡》和流傳于西雙版納地區的《雅尼雅嘎贊嘎》兩部史詩,都系統地對哈尼族的先祖、開天辟地、遷徙區域及路線以及到何處定居的歷史做了完整的梳理和呈現。由于哈尼族人民世代居于山高谷深、與外界隔絕的地理環境之中。這種封閉的環境致使哈尼族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執著地嚴守古制和祖先古訓,從而形成了哈尼族獨特的生產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并據此創造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傳統音樂。在這之后,隨著哈尼族定居農耕及其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哈尼族音樂文化在世代口耳相傳的過程中,不斷得到整理、加工、修改和補充。同時,由于與彝族、漢族和其他民族的文化交融,亦使哈尼族各支系音樂文化得到較大發展,成為更具有民族特色,更趨成熟、龐大的音樂文化體系。
沿著哈尼族傳統音樂文化緣起、發展、演變的歷史過程,我們會發現其由淺顯到成熟、由單一到多樣、由單薄到豐富的屐跡,感受到哈尼族音樂文化的瑰麗多姿。可以說,哈尼族的音樂比語言豐富,它不僅包括了語言,而且它有動人的聲調,唯有音樂才能盡情表達自己的所想、所思。哈尼民歌就是載體,每當逢年過節、豐收慶典、宴請好友、新居落成、婚姻嫁娶、大人勞動、小孩放牧、男女青年尋求伴侶等都少不了民歌相伴,許許多多人物、傳說以及風俗的由來,甚至民族的遷徙發展,都是以民歌的形式流傳下來的。其中,兒歌是哈尼人很早就開始使用來反映哈尼兒童各個時期、各種社會生活中的苦難和歡樂,也用其來表達對本民族兒童的情感和期望。在過去,因為遷徙、戰爭等因素導致哈尼孩童感到不安,在夜晚時常哭鬧難以入睡,才會出現長輩哄娃娃睡覺的兒歌;由于長期生活在封閉的環境中,長輩每天都要早出晚歸忙于生計,才會產生兒童們自娛自樂的兒歌;由于沒有專門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機構、沒有傳統的文字記載,哈尼成年人才會將兒歌作為教授兒童生產生活知識的工具。綜其所述,哈尼人從很早就開始用兒歌來反映哈尼族各個時期、各種社會生活中的苦難和歡樂,也用其來表達本民族的思想、情感、愿望和意志。
為了更好地了解今天變得更加多樣化的哈尼族兒歌,要對其進行簡單梳理。根據來源進行分類,可以分為民間流傳和作家創作兩種兒歌;根據內容進行分類,可以分為知識類和生活類兩種兒歌;根據功用進行分類,可以分為游戲兒歌、教誨兒歌和訓練語言能力的繞口令等。而這篇論文則是以兒歌的使用對象進行分類,包括長輩用來哄兒童的歌——搖籃曲和催眠曲以及兒童們自己唱的歌——游戲歌和學習生產生活知識的歌等。
哈尼民族能歌善舞,且熱衷于進行各種歌舞活動,因為他們還在長輩背上的時候就開始接受音樂教育。例如,哈尼媽媽把兒童背在背上邊搖邊唱,溫柔至極的音調和著甜甜的音符,使兒童沐浴在音樂的海洋里。
還有在哈尼族的火塘邊,哈尼媽媽唱著優美的催眠曲,嬰兒漸漸進入夢鄉。
從以上各例可以看出,搖籃曲和催眠曲是為了哄兒童睡覺而作,其曲調一般委婉抒情,節奏不快,優美動人。無論是誰唱的歌,無不透出那無私的長輩之愛,這樣的愛深深地浸潤這兒童們幼小的心靈,一代又一代的哈尼子孫在愛的音樂中陶冶成長。因此,哈尼人民如此熱愛音樂就不難理解了。
逐漸長大,兒童們離開了長輩的懷抱,開始唱自己的歌。
1.游戲歌
游戲歌就是兒童們嬉戲玩樂時載歌載舞演唱的調子。如哈尼族兒歌《做泥團》和《阿羅窩依》。
另外,兒童在做游戲時演唱的兒歌——《阿迷車》是哈尼族中最出名的兒歌。他們喜歡在月明星稀的夜晚,在寨子的廣場上、樹蔭下,拉著手,圍成圈,邊跳舞邊唱《阿迷車》。
這種游戲歌至今都在哈尼族兒童中廣泛傳唱,它的歌詞內容涉及廣泛,曲調短小精練,演唱的形式多樣,并伴有趣味十足的舞蹈和游戲。
2.學習生產生活知識的歌
這些兒歌大多由成年人創作并教授給兒童演唱,因此保留著許多古老的哈尼語音,體現了這個民族對自己后代的深情期望。有關于自然節令的兒歌,如哈尼族《播種的時候到了》。
有對自然認識的兒歌,如《月亮歌》。此類兒歌一般曲調短小精練,音域不寬,節奏鮮明,輕快活潑。并從不同的角度給予兒童知識,兒童從小在“寓教于樂”中自然地學習和成長,即使在今天的生活中它仍起著這樣的作用,所以兒歌蘊含的知識和歷史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
通過以上列述,我們可以發現,在兒歌的發展歷程中,其教育意義超過一般的家庭教育,還形成自身獨具一格的傳統文化規律。換句話說,兒歌不僅對兒童具有娛樂意義,也有深刻的審美教育意義。聽兒歌、唱兒歌,對成年人來說也是一種較高的審美享受。
因社會快速發展,現代化一直沖擊著每一個文化角落,以至于在今天,傳統音樂文化的生存空間正逐漸縮小,許多傳統的音樂形式正瀕臨消失。所以如何繼承與發展哈尼族兒歌,是我們應該深思的問題。“一個民族如果能較好地保留自己的風俗習慣和文化傳統,就能保證該民族的個性與情感不會變質和消散,也證明了該民族存在的價值”。
音樂自開始形成之時,人們可以直接感受到音樂中的強大力量,有時它可能具有語言、法制或武力所不能取代的功能。例如哈尼兒歌中就蘊含著傳承教育和自娛自樂等功能。哈尼族作為生活在邊地的山居民族,因過去一直都沒有專業的教育機構,導致本民族千百年來累積的生產知識、生活知識、為人處世、道德規范、世界觀、人生觀、禮儀禮節等多方面的知識,只能憑口傳心授的方式來教育后代、傳承歷史以及傳播文化。而這種傳授形式,大部分都與音樂相關,特別是兒童的教育方面,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教唱歌曲。這種施教方式能讓兒童們主動記住那些引以為自豪的動人傳說和魅力童話,對娛樂身心、啟迪心靈、開發智力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另外,哈尼族兒歌有相當一部分保留著原始形態,它所表現出來的原始特色,不但不意味著它的落后,相反它正表現了一個民族在一定歷史階段上的文化成就。“原始藝術中看不到精確的再現,而只能看到有異味的形式,所以原始藝術使我們感動之深,是任何藝術所不能與之媲美的。”事實證明,在云南這樣社會發展相對遲緩,生產力水平不高的地區,同樣會產生人類藝術的不朽之作。
音樂在云南少數民族的社會生活中是如此的重要,所以云南少數民族十分重視民族音樂文化傳承。哈尼兒歌有兩種傳承模式:第一種為自然傳承,是云南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主要傳承方式。參加音樂實踐活動的過程中,由于多聽多看就“自然而然”地將上輩流傳的兒歌傳承下來。這種傳承是沒有固定“教學關系”“教學時間”和“教學方式”的,一般在不知不覺中就學會了。之所以能夠“自然傳承”,在于兒歌的音調、節奏、技巧都相對簡單,在民族內部的語言、社會生活、民俗、心理生理等條件基本一致是實現自然傳承的基礎。另一種為家族傳承,包括父子、母女或其他家族內部之間的關系。哈尼兒歌都是由父母或老輩人教唱的,在哈尼族中,大人都認為父母有責任教育自己的兒女唱歌,兒女的歌唱得愈好、記得愈多,表示父母的教育愈得體。
與此同時,對哈尼兒歌的傳承與發展我們要建立起特殊的音樂觀念:一方面,生態傳承與民間音樂教育相結合。對民間音樂的普及應該從最基本的教育觀念開始,民族傳統音樂文化美學觀的形成就是建立在普通百姓從小到大成長過程中潛移默化的培養和熏陶。筆者認為在提倡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今天,雖然因政府的關心和重視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我們必須意識到一個重要的問題——在如今哈尼族社會已經很難再按照口傳心授的自然傳承模式來傳承音樂文化了,因此,我們必須找到一條新的適合哈尼族音樂文化特色的傳承和發展道路。
另外一方面,哈尼族人民群眾的文化自覺是發展傳承的驅動力。當哈尼族人民認同感產生時,其民間音樂文化自然而然地就成為當地民眾心中最為驕傲和自豪的音樂文化。這種對本民族音樂文化的高度認同感,是對哈尼族民間音樂傳承與發展的極大推動力。
在全國“非遺”的文化背景下,我國處于“邊緣”的那些少數民族文化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無論是學者或是政府部門都針對這些少數民族文化出臺了一系列的保護和發展政策,并開始進行了各式具體的“非遺”保護工作。“從中央到地方,從政府到學者,成立機構、制定政策、組織論壇、研究措施,關于如何保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觀念和行為已蔚然成風”。
首先,對哈尼民族音樂文化的錄音、錄像等資料進行整理、收補和出版。學者們應將加強對哈尼族民族民間音樂文化搶救性地收集和補充工作,并整理成冊記錄或出版成書。政府部門應將在保護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等方面具有突出貢獻的民間藝人申報為“非遺”傳承人,并將此類音樂文化申報為“非遺”保護項目。其次,將哈尼族民族民間音樂文化帶入學校音樂教育課堂,不僅培養了學生對本民族音樂學習的興趣和愛好,還更新了傳承方式,以地方民族教育事業的發展帶動、促進民族音樂文化整體的發展。最后,政府部門應支持本民族特色的各式傳統音樂文化節日和民間民俗活動的打造,不止在經濟上的扶持,還需派人專門負責管理與開展,保證這些節日和活動的傳統性和民族性。一方面,讓哈尼族民族民間音樂文化有登大雅之堂展現風采的機會;另一面,則能達到傳播和交流的目的,保證當地民族音樂的文化生態環境。
每個民族的音樂中都浸透著鮮明的民族特性,它們是各民族生態意象的一種反射形態,是本民族生命、靈魂和精神的一種存在方式,是民族歷史淋漓盡致的顯現。作為哈尼音樂中具有本土特色的元素——哈尼兒歌,兒童可以在歌聲中體會祖輩留下的歷史文化,繼承屬于本民族的民族精神,并運用歌聲來表達本民族內心的美好祝愿。不僅如此,哈尼兒歌還有著其他民族沒有的特殊性,它不僅是屬于哈尼本民族的財富,也是補充與豐富世界文化寶庫的材料。“每個民族不論大小,都有它自己的本質上的特點、都有只屬于該民族而為其他民族所沒有的特殊性。這些特點便是每個民族對世界文化共同寶庫的貢獻,補充了它、豐富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