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馨遠
(河南師范大學,河南 新鄉 453007)
《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琵琶大套武曲,是中國十大古曲之一。它是以劉邦和項羽決戰垓下為創作背景。據史料記載,公元202年,漢高祖劉邦與楚霸王項羽在中原爭霸時,漢高祖劉邦聽取麾下謀士韓信的策略在垓下埋伏大量士兵,引項羽入埋。后漢軍謀士張良又獻良策,讓會講楚語的士兵日日高聲歌唱楚國國歌,引得楚士兵黯然傷神,愈發思念家鄉,導致楚軍士兵軍心渙散。楚霸王項羽在聽聞歌曲又看到眼前的此情此景時,心中激情斗志也愈發消沉。最后楚霸王項羽的愛妻虞姬自盡,他難以壓制心中的悲憤,無奈憤然割刎。漢高祖劉邦也獲得勝利并統一華夏,建立了西漢王朝。著名的琵琶曲《十面埋伏》便是以這段歷史背景創作并廣為流傳至今。
傳統的琵琶曲中,按分類依據的不同,有多種分類。根據樂曲風格和表現手法的不同,可以將琵琶曲分“文曲”和“武曲”兩大類。文曲一般旋律優美婉轉,多偏描述自然風光或抒情方面,在演奏過程中多用揉弦、拉弦或者泛音。武曲則在旋律曲調上激揚頓挫、氣勢雄宏,多偏向表現戰斗史實或現實的故事情節,具有敘事性和寫實性。在演奏過程中多運用大幅度、強力度的掃拂、絞弦等演奏手法。《十面埋伏》可謂是琵琶曲經典中的經典武曲體裁。因此在演奏時要十分注意武曲的演奏技巧。而時至今日流傳的版本有很多,但最為經典的還屬1975年劉德海先生的演奏譜。在此,以劉德海老師版本的《十面埋伏》進行詳細的演奏技巧與情感表達分析。
該曲譜詳細的將全曲分成三大部分,分別是準備、交戰和凱旋。
第一部分:主要講述了兩軍交戰前的部署準備,描繪一組強兵猛將、氣勢磅礴的雄壯場面。這部分一共包含了四小段,分別是“列營”、“擂鼓”、“號角”、“吹打”。在這四小段中,先以一段“拂輪”和“掃拂”拉開整首曲子的演奏。隨后,又用豐富變化的節奏、“拉弦”和“泛音”的獨特聲音立刻就給觀眾帶入緊張慌亂的情緒內,讓觀眾從聽覺上感受到戰爭將要一觸即發。因此,要想表達第一部分中緊張、焦慮的心境,在演奏技法上應該注意“掃拂”要用“急掃”,大臂放松,小臂夾緊,利用手腕強有勁掃弦。以此同時,在演奏第一部分時還要注意重音和漸強漸弱的運用。
在第一部分的四小段中,以“吹打”為一界限可將第一部分成兩小部分來分析。“吹打”之前的三小段是緊張刺激的,號角聲、炮火聲、馬蹄聲豐富多彩。而在“吹打”這一段中,“輪指”和“挑輪”的演奏指法使整首曲子營造的氣氛突然安靜下來,讓觀眾從緊張慌亂的情緒中得到緩解。“長輪”經常可以表現樂曲中的優美。在這段里,“長輪”主要模仿的是古代軍營中的軍樂,表現的是軍隊昂首闊步,邁著整齊的步伐不斷前進的情景。
第二部分:是整首樂曲的中心,詳細的描繪了漢高祖劉備和楚霸王項羽兩軍交戰時戰場上的殊死決戰、刀光劍影。從“走隊”開始,用“折分”演奏指法來表現軍隊浩浩蕩蕩,熟練變換隊形的情景。到“埋伏”中用散板拍子,節奏一張一弛,“泛音”、“滾奏”演奏技巧表現漢軍夜幕籠罩下,暗設伏兵的情景,宛如暴風雨前的寧靜。在接下來的“小戰”中,運用剎弦發出金屬質感的聲音,猶如刀槍劍戈撞擊來刻畫兩軍交戰士兵奮勇向前、沖鋒陷陣的景象。“小戰”后的“瀟聲”就像是漢兵歌唱的楚歌,虞姬用生命和鮮血拔劍起舞的換歌,深入人心,令人感到凄涼。因此在這段中運用了文曲技法“揉弦”、“輪指”和扣人心弦的“絞弦”。隨后,在楚軍士兵被這四面楚歌引得黯然傷魂時,漢軍奮勇前進,誓要一舉拿下楚軍,用強有力的拉弦、雙弦并推“掃弦”、“輪指”來還原戰場上此起彼伏的號角聲、馬嘶聲、喊殺聲,刻畫了金戈鐵馬、浴血奮戰的場景。節奏上,愈來愈急切、愈來愈強烈生動的詮釋了士兵對勝利的渴望和兩軍誓要決一死戰的心境。這就是整首曲子亮點“吶喊”。在這一段中,劉德海老師在演奏時還運用了“揉弦”使戰場上千軍萬馬、廝殺打拼的樂感中帶有少許的凄涼,因此“吶喊”這段栩栩如生的表現了兩軍交戰的激烈和戰場上死傷慘重的凄涼。
第三部分:用節奏平緩,旋律輕快且相互呼應的方式結尾。在小段“長輪”和八分“掃弦”后“剎弦”結束。為垓下之戰的史實作了總結。成王敗寇,楚霸王項羽烏江自刎,漢高祖劉備凱旋而歸。
《十面埋伏》以其完整的結構,高昂奔放的情緒和嘹亮的音色,通過音樂敘事的手法將楚漢垓下決戰描寫的淋淋盡致,也被捧為琵琶曲中的經典。欣賞和學習這首曲子時,需要從音樂特性和感情表達兩方面入手,配合琵琶曲演奏技巧的指法、動作、呼吸,才可將這首經典之作的魅力表現出來,進而演奏出較完美的琵琶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