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 寶,馬興莎,張 亞
(成都中醫藥大學,四川 成都 610075)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臨床常見病,好發于30~60歲人群。由于現代人們生活節奏加快,缺乏鍛煉及長期久坐等,發病人數日趨增多,其發病率占腰腿痛患者的25%~40%[1]。臨床主要表現為腰部疼痛甚至下肢的放射性疼痛、活動受限、脊柱側彎、間歇性跛行、病變局部皮膚溫度下降等。目前非手術治療仍是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首選方案,在臨床上用針灸治療本病的方法很多,特別是齊刺法。筆者認為齊刺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療效優于普通針法,主要原因分析如下。
1.1 從經絡上 本病與督脈、督絡、膀胱經、足少陽經及其經別、經筋的關系密切,因為督脈循行腰背正中,其絡左右別走太陽,疼痛放射部位常表現在足太陽或足少陽經循行路線上。督脈總督諸陽,調節陽經經氣,有宣導陽氣、補腎中真陽之效。又因“腰為腎之府”,故針刺督脈可疏通腰部局部經絡氣血,從而達到“通則不痛”的功效。足太陽膀胱經“挾脊抵腰中,入循膂”“其支者,從腰中,下挾脊,貫臀”;其病候“是動則病……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結”,又“主筋所生病”。《素問·厥論篇》載有足少陽膽經“機關不利,不利者,腰不可以行”。本病又屬“經筋病”范疇,故針刺以上經脈可通經止痛,舒筋活絡。
1.2 從穴位上 本病臨床取穴主要在椎間盤突出所在的腰椎棘突下,取督脈上的下極俞、腰陽關、十七椎。在與督脈相對應旁開1.5寸的足太陽膀胱經上取氣海俞(雙側)、大腸俞(雙側)、關元俞(雙側)。配穴根據“經脈所過,主治所及”的理論,取足太陽膀胱經的殷門、委中、承山、金門及足少陽膽經的環跳、陽陵泉、外丘等穴。
下極俞、腰陽關、大腸俞、關元俞等穴均屬局部選穴,根據“經脈所在,主治所在”的主治規律,可疏導局部經筋絡脈之氣血。膀胱之脈,夾脊抵腰絡腎,循經遠取委中等穴,可通調足太陽經氣,即“腰背委中求”之意。陽經郄穴主治本經循行部位及所屬內臟的急性病、疼痛等,因此根據所病經脈取足少陽經郄穴外丘、足太陽經郄穴金門,兩者合用有加強通經止痛的作用。從解剖位置來看,上述督脈上的主穴淺層分布腰神經后支的內側支,深層分布腰神經后支的分支;膀胱經上的主穴淺層分布腰神經后支的皮支,深層分布腰神經后支的肌支。關元俞傳入神經元的節段為S2~S5脊神經節。故針刺以上腧穴可以起到消除神經根水腫,加快炎癥吸收之功效。
1.3 從刺法及刺激量上 齊刺法是“十二節刺”之一,始論述于《靈樞》。《靈樞·官針》記載“凡刺有十二節,以應十二經……齊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氣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痹氣小深者也”。可見齊刺法是治療“痹氣小深者”的針刺方法之一,尤其適合治療具有病灶局限性、病邪較深特點的痹證。而腰椎間盤突出癥的主要矛盾位于“小而深”的突出髓核與神經根之間的水腫、炎癥、缺血、粘連等。齊刺法是在病灶區并刺3針,即以1針直刺病灶正中,2針刺其旁,3針針尖均指向病灶。多針刺法不僅針刺到膀胱經的腧穴,同時也針刺到督脈上的穴位,從而加強了病變局部的針刺范圍和針刺刺激量,使針刺的感應直達病所,有效激發經氣,振奮陽氣,起到除痹止痛、活血通絡、舒筋通經之功,從而達到“通則不痛”之效,亦可起到松解、減壓、改善局部血液循環、解除痙攣、消散水腫、加快炎癥物質吸收之功效,從而使腰腿疼痛得到有效的緩解,且臨床療效顯著。
1.4 從現代研究上 現代神經解剖證實[2],督脈及膀胱經上分布于腰部的穴位附近均有腰神經及脊神經后支分布,其深層有交感神經干、交感神經椎旁節及其與脊神經相聯系的灰、白交通支分布。齊刺針法可強刺激以上結構及其周圍組織,一方面可能使神經中的痛覺纖維傳導阻滯,提高機體痛閾值,增強機體對疼痛的耐受程度;另一方面刺激這些腧穴引起針感傳導反應,通過神經、體液調節作用,可影響交感神經末梢釋放化學介質,啟動中樞下行抑制,激發機體產生內源性嗎啡樣物質(強啡肽、腦啡肽及內啡肽),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微循環及淋巴代謝,排出致痛物質,從而達到止痛目的[3]。
古代中醫并沒有直接提出腰椎間盤突出癥這一病名,但從其發病及臨床表現方面,將其歸于“腰痛”“腰腿痛病”“痹證”等范疇。《素問·刺腰痛篇》有“衡絡之脈令人腰痛,不可以俯仰,仰則恐仆,得之舉重傷腰”的記載。《素問·痹論篇》曰:“所謂痹者,各以其時,重感于風寒濕氣也。痹,閉也,血氣凝留不行也。”由此可見,古代中醫已經對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病名、病因病機有了較深的認識。《靈樞·經筋》曰:“足太陽之筋,起于足小指……其病:小指(趾)支,跟腫痛,腘攣……足少陽之筋,起于小指(趾)次指(趾)……其病:小指(趾)次指(趾)支轉筋,引膝外轉筋,膝不可屈伸,腘筋急,前引髀,后引尻。”以上描述說明足太陽、足少陽經筋經氣不利,血運不暢,氣血阻滯,可產生腰腿疼痛,其癥狀表現與腰椎間盤突出癥癥狀特點一樣,因此也可將腰椎間盤突出癥歸于經筋病的范疇。中醫認為本病的病因病機主要是因元陽不足、氣血虧虛導致筋骨失養而“不榮則痛”;或外傷致瘀血內阻于筋骨,氣血運行失調;或因外感風寒濕邪,邪阻經絡,致使機體陰陽失衡導致“不通則痛”。《醫宗必讀》曰:“有寒濕,有風熱,有閃挫,有瘀血,有滯氣,有痰積,皆標也,腎虛其本也。”閃挫撞擊,積勞陳傷;或勞力汗出之后,衣著濕冷,當風受寒;或久臥濕地,冒雨涉水,風、寒、濕之邪客于經絡,經脈困阻、氣血運行不暢是疼痛發生的主要病機。
西醫認為腰椎間盤突出癥主要是由年齡、性別、身高、吸煙、妊娠、缺乏鍛煉及職業等因素所致的腰椎退行性病變,是椎間盤變性、纖維環松弛膨出或破裂,髓核向不同方向突出,從而壓迫周圍組織,使局部神經根發生無菌性炎癥、水腫,引起一系列的自身免疫癥狀,機體內分泌、激素異常及椎間盤本身蛋白多糖、膠原蛋白等代謝障礙等[4]。腰椎間盤突出癥初期對脊神經的壓迫是可代償的,當機械刺激到一定階段時產生一系列化學致痛物質,使突出的椎間盤周圍神經根及組織產生炎癥性水腫、充血、粘連時,疼痛才會發生[5]。因此,本病的治療關鍵在于消除局部的炎性水腫,從而達到止痛的效果。
綜上所述,運用齊刺法可有效緩解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癥狀,但對齊刺法的針刺位置、針刺角度及其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作用機制還需進一步研究,這對于臨床充分運用傳統針刺手法,提高針刺療效是很有幫助的。
[1]梁克玉.頸椎病及腰腿痛[M].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100-127.
[2]彭本旭.手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方法論反思[J].中國中醫骨傷科,1996,4(1):46.
[3]郭義,方劍喬.實驗針灸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8.
[4]張麗蓉,陳衛衛.齊刺溫針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70例[J].陜西中醫,2011,32(10):1385-1386.
[5]張慰民.夾脊穴定位的研究[J].上海針灸雜志,1987,6(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