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欣,劉志慧,賈躍進
(1.山西中醫藥大學,山西 太原 030024;2.山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山西 太原 030024)
寒證的表現多種多樣,有些患者自覺全身怕冷,有些患者自覺肢末冷、肩背冷、呼吸冷。無論是哪一種,除了一些由器質性疾病導致的怕冷,如甲狀腺功能減退、貧血、糖尿病足、閉塞性脈管炎等,還有很多怕冷癥狀的患者并沒有明確的生化檢測指標。對于理化檢查正常的患者,西醫多認為其為神經功能失調癥或心理疾病,治療往往不能達到較好的療效,中醫治療往往凸顯其優勢,具有較好的療效。賈躍進為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碩士生導師,國家級名老中醫。筆者有幸隨師跟診,現將其治療寒證的經驗介紹如下。
賈躍進老師推崇朱丹溪“百病生于氣”的思想,認為人體自身能夠生存,就是因為人體存在強大的“自穩態,自調節”,即“陰平陽秘”。中醫治病的最高境界就是“以平為期”,即恢復人體的“自調節”而達到“自穩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沖氣以為和”,此一乃氣也;此二乃陰陽也,陽氣上為天,陰氣降為地,陰升陽降,天地人萬物生也;此三即天地人也,萬變不離“沖氣以為和”也。據此,賈躍進老師認為寒熱是外在表象,有諸內必形諸外,本質是內在氣血逆亂,正所謂“氣血充和,萬病不生,一有怫郁,諸病生焉”[1]。
《素問·厥論篇》曰:“氣因于中,陽氣衰,不能滲營其經絡,陽氣日損,陰氣獨在,故手足為之寒。”認為本病是由于陽氣虛衰,機體失于溫煦而致。在《中醫基礎理論》中記載“寒的形成原因多因陽氣虛損,陰寒內生,機體失于溫煦所致”[2],但賈躍進老師認為氣機亦可阻滯陽氣,使陽不達四末,故提出“寒”之因不僅有陽虛,更多的是陽阻。陽虛者,機體陽氣不足,從而導致一系列陽氣虛衰癥狀,如形寒肢冷、局部冷痛、喜溫喜按、喜臥喜暖、舌淡苔白、脈遲而弱等。臨床中不同的臟腑內寒病變表現為不同的兼癥,但以脾腎陽虛為主,又以腎陽虛為關鍵。《素問·至真要大論篇》曰:“諸寒收引,皆屬于腎。”“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于寒。”陽阻者,是氣機不暢,阻滯陽氣不能外達,從而導致的一系列癥狀,其表現多種多樣,或全身冷,或忽冷忽熱,或肢末端冷,均是氣機不暢所致。《黃帝內經》曰:“陽氣當隔,隔者當瀉,不亟正治,粗乃敗之。”此意為陽氣被阻擋起來瘀積不通,應當用瀉法、宣散法以通陽氣。氣機不暢,阻隔陽氣是寒證的又一重要病機,通陽法為其重要治則。
“脾胃學說”的產生與其生活的年代有很大的關系。當時戰亂頻繁,人民憂慮害怕,生活饑寒交迫,生活飲食無規律,易傷脾胃,故李東垣認為內傷疾病、脾胃內傷最為常見。而在現代,雖然人們生活在和平年代,吃得飽,穿得暖,但現代人生活節奏快,壓力大,易出現很多情緒上的問題,而內傷七情最易傷肝,從而導致肝郁氣滯,影響脾胃。同時過食肥甘厚味同樣易傷脾胃。脾胃居中,為氣機升降之樞紐,內傷脾胃會導致氣機升降失常,故在現代臨床中許多人存在肝郁脾虛之證[3]。脾為后天之本,調理脾胃除了可調理氣機外,還可恢復脾胃的運化功能,運化功能正常,可更好地吸收食物及藥物中的有效成分,所以賈躍進老師在治療中注重顧護脾胃。如果患者未有大便不暢的癥狀,那么在組方的最后總會加一味生麥芽以顧護胃氣。
在用藥方面,無論是陽虛還是陽阻,賈躍進老師都注重一個“通”字,也就是調暢氣機,使陽氣得以流轉全身。對于陽虛患者來說,溫補的同時更要注意溫通,有時甚至以溫通為要。賈躍進老師認為既已瘀滯不通,如若再以單純的溫補,必加重病情,效果不顯。對于陽阻患者來說,需針對不同的癥狀用藥,即痰阻者健脾化痰,氣滯者疏肝理氣,樞機不利者調理樞機[4]。同時,賈躍進老師在問診最后總要詢問患者的大便情況,其主要是為了了解患者的腑氣是否通暢,如果腑氣不通,六腑氣機不能正常下降,氣機不能條達,故通腑氣的目的不僅是升清降濁,更是要以此法調暢氣機的升降出入。
3.1 陽虛寒證
患者,女,34歲。主訴:怕冷3年。現病史:頭暈,雙下肢憋脹,怕冷,手足從小冷,無乏力,右腿蹲下后突然站立不穩,下肢沉重,腿腫,眠可,飲多(不能消化),白帶多,大便黏,小便正常,苔膩,脈沉。中醫診斷:陽虛寒凝。治以溫陽補腎。方以獨活寄生湯加減。藥用:獨活10 g,桑寄生20 g,秦艽10 g,防風10 g,炮附片3 g(先煎),細辛3 g,骨碎補20 g,懷牛膝30 g,丹參20 g,莪術10 g,炒薏苡仁30 g,生麥芽20 g,5劑。水煎早晚分服。
二診:怕冷癥狀明顯好轉,下肢沉重較前好轉,腿腫稍消,眠可。諸癥緩解,效不更方,繼服7劑,服用方法同前。
按語:根據患者從小手腳冷,可判斷患者先天不足,需從陽虛方面考慮。且根據病程、下肢沉重、腿腫等,皆為陽虛寒凝之癥。賈躍進老師治陽虛怕冷注重“溫通”,常用獨活寄生湯加減。獨活寄生湯方中以獨活疏散伏風,祛下焦與筋骨間的風寒濕;防風、秦艽祛風勝濕,通絡舒筋;桑寄生祛風濕強筋骨,養血。賈躍進老師認為,獨活寄生湯中無附子,但陽虛寒凝者宜加附子,效果極好,附子走而不守,祛邪散寒,通陽行氣。細辛為少陰藥,陳寒可用細辛,溫通血脈而止痛;骨碎補、懷牛膝以加強溫補之效;右腿蹲下又突然站起來不穩加丹參以活血;加莪術以行氣消積,調暢氣機。患者自訴濕氣重,賈躍進老師細問病情發現患者有白帶多、大便黏癥狀,為濕氣重表現,故加薏苡仁利濕。最后以生麥芽行氣護胃。諸藥合用,共奏祛邪扶正、溫陽補腎、調暢氣機、顧護脾胃之功效,寒證得以改善。
3.2 陽阻寒證
患者,女,35歲。主訴:怕冷半個月。現病史:怕冷,不思飲食,吃多胃脹,喜涼飲,夢多,多思慮,性急,小便正常,大便干(便秘),苔膩,脈沉。B超顯示:頸部淋巴結腫大。診斷為陽阻寒證。治以補氣健脾,疏肝理氣。方用香砂六君子加減。藥用:香附10 g,砂仁8 g(后下),黨參片20 g,炒白術10 g,清半夏9 g,陳皮10 g,茯苓20 g,莪術10 g,浙貝母10 g,夏枯草10 g,枳實20 g,炒萊菔子20 g,7劑。水煎早晚分服。
二診:易怒、性急好轉,身冷好轉,多夢好轉,納少,大便干,3~4 d一行,噯氣稍好轉,少腹脹,面有斑,苔根膩,脈沉。體格檢查:左淋巴結腫大稍好轉。上方加生大黃6 g(后下),厚樸20 g,7劑。水煎早晚分服。
三診:諸癥緩解,效不更方,繼服7劑,予以鞏固。
按語:患者自覺怕冷,但手觸之皮溫并不覺冷,只是自身感覺怕冷,且根據患者的年齡、病程及癥狀沒有陽虛的其他指征,如腹冷痛、喜溫喜按、肢體浮腫、舌談苔白、脈遲而弱等,故排除陽虛。又見患者思慮過甚,有時易怒,為肝氣不舒之證。肝郁犯脾,故不思飲食,食多胃脹。脾虛生痰,痰氣交阻,故淋巴結腫大。又喜涼飲,說明有氣郁化熱之象(過渡證)。肝脾不調,陽不外達,故身冷,方用香砂六君子加減,其方能補氣健脾,疏肝理氣化痰。方中香附、砂仁疏肝理氣,化濕醒脾,調和肝脾氣機;黨參、白術、茯苓健脾補氣;陳皮、半夏理氣健脾化痰;頸部淋巴結腫大加莪術、浙貝母、夏枯草散結消腫,且莪術還可行氣消積,浙貝母、夏枯草清熱而不過寒涼;大便干加枳實;萊菔子消食除脹,通腑氣,也可增強疏肝行氣之功效。二診患者大便干,3~4 d一行,加大黃以瀉下攻積,加厚樸消積行氣,以達到通腑氣,使氣機通暢的作用。諸藥共用,共同調暢氣機,使氣血輸布全身,則寒證改善。
賈躍進老師在治療寒證時,從陽虛及陽阻2個方面分析。在陽虛方面,賈躍進老師也不是一味地進行溫補,而是注重“溫通”,特別注重“通”,即在調暢氣機的基礎上加以溫補,且在調暢氣機的過程中也注重過渡證,無論是疏肝理氣、祛邪、通腑,皆是在調暢氣機。同時也避免氣郁化火,這就要求在用藥中根據不同的癥狀隨癥加減,也體現了賈躍進老師有主癥用主方,有兼癥隨癥加減的思想。
[1]浙江省中醫藥研究室編校.丹溪醫籍[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
[2]印會河.中醫基礎理論[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9:139.
[3]劉楊,武萌萌,吳海鴿,等. 賈躍進名老中醫氣機思想總結[J]. 中醫藥臨床雜志,2016,28(5):635-637.
[4]劉楊,武萌萌,王艷. 賈躍進調氣治寒癥經驗[J]. 中醫藥臨床雜志,2016,28(7):935-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