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 焱
(江蘇省無錫市新吳區江溪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江蘇 無錫 214000)
近年來,慢性盆腔炎患者發病率呈現逐漸緩慢升高的趨勢。慢性盆腔炎不僅治愈率低,而且易反復發作,甚至引起不孕,影響夫妻生活等。為了探究臨床治療慢性盆腔炎的可靠方法,從而為慢性盆腔炎的相關治療和臨床研究提供借鑒和參考依據,筆者采用電腦中頻結合中藥灌腸治療慢性盆腔炎108例,取得較好療效,現總結如下。
選擇2013年4月至2016年4月無錫市新吳區江溪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收治的108例患者,均經相關醫學檢查確診為慢性盆腔炎,且具有急性盆腔炎病史,均符合慢性盆腔炎的臨床診斷標準[1]。108例患者均已婚,年齡26~48歲,平均34.6歲;病程最短3個月,最長12年。均有不潔性生活及流產史,急性盆腔炎時僅予以對癥治療。
2.1 電腦中頻治療 患者平臥于治療床上,使用XYZP-IC型電腦中頻治療儀(河南安陽翔宇醫療設備有限責任公司),局部皮膚消毒,將治療電極平置于下腹部及腰骶部,對稱放置并固定。選擇治療處方5(盆腔炎)[2],電極板中度加熱,調節輸出量,以患者能耐受為度,每日1次,每次治療30 min。
2.2 中藥灌腸 灌腸方藥:丹參、赤芍、牡丹皮、木香、桃仁、金銀花各15 g,雞血藤、薏苡仁、敗醬草各25 g。加水1 000 mL煎至約200 mL,過濾,除去雜質備用。灌腸時,患者取側臥位,屈髖屈膝,將灌腸導管涂抹潤滑劑后插入肛門約15 cm,將煎好的藥液(約200 mL,溫度37~40℃)經導管緩慢注入,分離肛管,用衛生紙輕輕按壓肛門。囑患者平臥,保留2 h,每日1次。
以上治療7 d為1個療程,休息2 d后繼續第2個療程治療,治療2個療程后判斷療效。
3.1 療效評定標準 治愈:下腹部疼痛消失,月經恢復正常,B超檢查正常,生活質量顯著提高;有效:下腹部疼痛好轉,月經基本恢復正常,B超檢查仍有部分粘連或少許積液;無效:癥狀、體征及B超檢查無明顯改善。
3.2 結果 治愈76例,有效29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7.2%。
慢性盆腔炎是指女性內生殖器及其周圍結締組織、盆腔腹膜發生的慢性炎癥。對于盆腔炎患者而言,如果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可出現月經周期紊亂、白帶異常、下腹墜脹、神疲乏力、腰腹疼痛等癥狀,甚至出現不孕,不僅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而且嚴重影響工作、生活和學習,甚至影響夫妻感情及家庭的和諧穩定。臨床上多采用抗生素治療慢性盆腔炎,具有一定的臨床效果。但是應用抗生素治療時,由于有效成分難以進入,用藥周期較長,易出現耐藥和菌群失調的風險。因為盆腔血流速度較慢,血液循環效果不高,所以抗生素類的藥物很難在患者盆腔內達到有效的濃度。同時,由于患者在盆腔炎急性期沒有得到徹底有效的治療,不規則及不合理的用藥治療或因治療時間較短,使病菌產生了較高的耐藥性。近年來,臨床采用電腦中頻結合中醫方法治療慢性盆腔炎取得了顯著的療效。
電腦中頻治療能克服組織電阻,具有穿透力強、加熱均勻的優點,能作用到更深的組織[3];興奮神經肌肉組織,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具有鎮痛、消炎、消腫的作用;能軟化瘢痕、松解粘連及對生物通透性的作用。依據人體解剖學理論,在盆腔相關組織內的靜脈分布相對較為豐富,并且呈現出蔓狀靜脈叢,與人體其他組織比較而言,其靜脈壁更薄且缺乏瓣膜。通過中藥灌腸局部給藥,可以明顯提高藥物中有效成分的吸收效果和速度[4]。同時結合電腦中頻的物理治療作用,在微熱量中頻電刺激作用于人體時,能夠引起患者體內深處毛細血管的擴張,進而提高血液和淋巴液的流動速度,改善局部組織的循環效果,提高血管壁的通透性,緩解或消除水腫和疼痛。同時,促進患者體內保留灌腸中藥成分對局部炎癥病灶部位的藥理作用,起到局部殺菌抑菌的作用。此外,電腦中頻治療能夠提高患者體內白細胞的吞噬能力,改善局部代謝和營養狀況,加速病灶部位的吸收,增強患者的免疫力,起到顯著抑制病菌的效果,促進由于長期炎癥刺激而形成的粘連或包塊的松解、消散、吸收,最終提高慢性盆腔炎的治療效果。兩者結合在治療效果上呈相加的功效,是臨床治療慢性盆腔炎的理想方法。
[1]謝幸,茍文麗.婦產科學 [M]. 8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258-262.
[2]張慧.中藥保留灌腸配合電腦中頻治療慢性盆腔炎臨床觀察[J].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2012,12(5):65-66.
[3]付桂芳.中西醫結合聯合超短波及電腦中頻綜合治療慢性盆腔炎164例療效觀察[J].中外女性健康,2012,20(12):120-121.
[4]史明娟,史明霞.中藥保留灌腸配合離子導入治療盆腔炎40例療效觀察[J].西部中醫藥,2012,25(8):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