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學華
(北京通針醫學研究院,北京 130000)
肩周炎又稱漏肩風或凍結肩,嚴重影響中老年患者的工作和生活。筆者采用通針治療肩周炎97例,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共97例患者,其中男41例,女56例;年齡31~76歲;病程最短2個月,最長40年。本組所有患者均出現肩關節周圍疼痛,5例伴有頸椎病,73例伴有不同程度功能障礙,3例出現手指或上臂麻木。
1.2 診斷標準[1]肩部疼痛,夜間加重;患肢抬舉、外展、內收、后伸困難,疼痛加劇,活動受限;X片示肩關節未見異常,骨關節結構正常;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肩關節疼痛。
2.1 針具 采用自行設計發明專利針具(通針專利號201521139720.2),通針系列中的圓通針(針長100~200 mm,直徑1.6~1.8 mm,針頭卵圓形),鋒通針(針長30~50 mm,直徑1.6~1.8 mm,針頭三面刃形)。
2.2 治療點 根據患者的動作障礙,找出損傷的肌肉。外展受限:主動肌為岡上肌、三角肌;拮抗肌為肩胛提肌和菱形肌。搭肩受限:主動肌為三角肌前部肌束、胸大肌鎖骨部肌束;拮抗肌為三角肌后部肌束、岡下肌、小圓肌、大圓肌、背闊肌。后伸摸背受限:主動肌為大圓肌、背闊肌、岡下肌、小圓肌、肱三頭肌長頭、三角肌后部肌束;拮抗肌為三角肌前部肌束、胸大肌、肱二頭肌、喙肱肌。根據損傷的肌肉定點,外展受限:1點三角肌中部肌束肌腹,2點肩胛骨內上角;搭肩受限:1點三角肌前部肌束肌腹,2點三角肌后部肌束肌腹;后伸摸背受限:1點三角肌前部肌束肌腹,2點三角肌后部肌束肌腹。單側病變選患側,兩側病變選雙側。
2.3 方法 患者取坐位或側臥位,根據病情選出1~3個點。龍膽紫做標記,常規消毒,0.5%利多卡因局部皮丘麻醉,鋒通針開皮,選2號圓通針沿開口直刺進入皮下,將針放平與皮膚呈15°角,對損傷肌肉皮下淺深筋膜進行全方位疏通松解,以松為度。解除周圍筋膜的緊張及對神經和血管的卡壓,有效緩解麻、涼、脹、痛的臨床癥狀,恢復動態平衡。3次為1個療程,15 d治療1次。
3.1 療效評定標準 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1994年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肩周炎的療效評定標準。治愈:肩周疼痛消失,肩關節上舉、外展、后伸正常;好轉:肩周疼痛減輕,肩關節上舉、外展、后伸范圍增大;無效: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
3.2 結果 本組97例患者中治愈73例,好轉21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6.91%。
肩周炎好發于50歲左右的人群,女性多于男性,多見于體力勞動者。肩關節活動時疼痛,功能受限為其主要臨床表現。針刀醫學認為,肩周炎是一種典型的自我代償性疾病,由于局部的一個病變點,人體就會發起自我保護和修復機制,限制肩關節的功能,使受損軟組織得到休息和修復。但肩關節周圍其他肌肉和滑液囊等組織的功能也因此而受限,長期在異常的解剖位置進行活動,從而導致肩關節周圍的肌肉、韌帶、滑囊進一步損傷,形成廣泛的粘連、瘢痕,最終導致肩關節功能嚴重障礙,甚至引起關節強直。小的損傷經過自我修復和功能鍛煉,部分肩周炎可以不治而愈。對于損傷程度較為嚴重,自我修復功能差的患者,肩關節周圍的粘連、瘢痕就成為引起肩周炎發病的原因[2]。
圓通針針頭卵圓,鈍性剝離病變軟組織,不會損傷神經和血管,疏通松解病變周圍的粘連、攣縮和瘢痕及淺深筋膜,解除肌肉和韌帶緊張,調整神經血管與周圍組織的位置關系,解除對神經血管的卡壓,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環,消除無菌性炎癥,恢復動態平衡,從而達到臨床治愈的目的。通針術后,要注意局部保暖,加強功能鍛煉。本觀察表明,用通針治療肩周炎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臨床推廣。
[1]孫樹春,孫小鎬.臨床骨傷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314.
[2]吳緒平.針刀治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