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 瑜,牛慶強,通信作者:張天生
(1.山西中醫藥大學,山西 太原 030024;2.山西省針灸醫院,山西 太原 030000)
腹針療法是薄智云老先生將傳統醫學和30多年臨床實踐相結合,通過對經絡剖析產生的新療法[1]。腹針療法以中醫基礎理論為基礎,神闕經絡調控系統為核心來治療臟腑相關疾病[2]。神闕經絡系統系先天經絡系統,形成于胚胎期,是十四經經絡系統的母系統,以神闕為核心的全息龜圖對應人體相應的部位,通過針刺人體對應全息點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3]。筆者隨山西省針灸醫院牛慶強主任醫師學習應用腹針配合艾灸治療飛蚊癥,療效顯著,現舉例如下。
患者,女,53歲,2016年5月18日就診。主訴:雙眼眼前有黑狀物飄動5年余,加重伴雙眼視物不清2個月。現病史:患者5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左眼眼前有黑狀物隨眼球運動而飄動,無視力下降,無眼睛酸澀、憋脹等癥狀,未予重視。近2個月出現雙眼視物不清,眼前似云霧纏繞,癥狀呈漸進性加重趨勢,遂就診于某職工醫院,予以神經妥樂平藥物治療無效。經同事介紹來山西省針灸醫院針灸科門診治療。現患者雙眼眼前黑物飄動,視物不清,視力下降,影響閱讀,左眼為甚,面色萎黃,乏力,口苦,腰膝酸軟,耳鳴,精神、食欲可,眠差,大小便正常。既往史:否認高血壓病、糖尿病病史;有頸椎病史8年余。輔助檢查:于2016年3月在某職工醫院進行眼科檢查,結果為視力左眼3.8,右眼4.0;散瞳后眼底檢查顯示雙眼底視網膜、脈絡膜有邊界模糊的黃白滲出區,黃斑區未見水腫、滲出,中心凹反光不清。
操作:患者取仰臥位,醫者嚴格按照刻度尺(40 cm)精準取穴。縱向以腹白線為準,胸劍聯合至臍進行量取數值為34 cm,在距臍17 cm處類似中脘的位置標記,量取恥骨聯合上緣至臍的距離為5.4 cm,進行三等分且標記。橫向用直尺緊貼臍兩側皮膚并垂直床面,量取臍至直尺的垂直距離為12 cm,進行等分且標記。酒精消毒后取長40 mm的毫針針刺中脘、下脘、氣海、關元、陰都(雙)、商曲(雙)、上風濕點(雙)、中脘上五分旁開三分(雙),雙側足三里、陰陵泉(雙)、三陰交(雙)、太沖(雙)、神闕加灸,留針30 min。醫者在中脘左側上五分旁開三分進針微調后,囑患者運動眼球,感覺黑狀物明顯減輕。5月21日第2次治療后,患者自訴眼前黑狀物呈單絮狀。5月24日第3次治療后,患者可以正常讀書。
本案患者面色萎黃,平素感身體乏力,口苦,腰膝酸軟,辨證為肝腎虧虛。《圣濟總錄》中提到:“時見黑化飛蠅,其證如此,腎虛可知也。”《靈樞·經脈》曰:“腎足少陰之脈,是動則病,目如無所見,肝足厥陰之脈,連目系,上出額其支者,從目系下頰里。”從經脈理論進一步闡述了目與肝腎密切相關。腹針療法以中脘、下脘、氣海、關元組成的引氣歸元之穴[4]。中脘為胃的募穴,胃與脾相表里,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而臟腑氣血是人體各組織器官維持正常生理活動的物質基礎;氣海居腹部,為生氣之海;關元為小腸募穴,足三陰與任脈交會穴,具有培補元氣的作用。該組取穴一方面可調節臟腑氣血,另一方面可培腎固本。一般久病入腎,慢性疾病病程長或先天氣血受損,故應辨證選取補腎固本之腧穴。神龜全息圖與人體位置相互對應,眼位于頭面部偏上位置,神龜圖對應點均在中脘上下左右,所以治療五官疾病首選中脘穴[5]。眼睛對應于中脘上五分旁開三分,針刺中脘及對應點時針刺深度要淺,以針剛剛立穩為準,不能刺得太深。同時代表頸椎的下脘、商曲、陰都等穴也是重要配穴,針刺時盡可能淺刺。整個神闕全息系統的位置均在腹部的淺表層。
飛蚊癥對患者造成的影響可輕可重,輕者不影響患者的視力和日常生活;重者出現間歇性視物模糊伴見漂浮物晃動等癥狀,甚至可影響患者的生活和工作。腹針療法作為一種特色療法,具有見效快、安全性高、成本低的特點,可為飛蚊癥患者解決生活困擾,提高生活質量。
[1]韓燕.腹針療法及其學術思想探析[J].中醫藥信息,2003,20(6):8-9.
[2]薄智云.腹針療法[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90-93.
[3]羅翌,呂海濤,葉燁,等.試談薄氏腹針療法與臟腑經絡理論的關系[J].新中醫,2008,40(9):104-105.
[4]黃泳,王升旭.針灸臨床實用新型技術[J].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8:1-9.
[5]楊賢海,柴進華,袁發慧.腹針治療五官科疾病驗案三則[J]. 中華中醫藥雜志,2007,22(8):532-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