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珺(中央民族大學音樂學院)
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家庭將“音樂”歸入孩子的教育中。鋼琴因其入門較易(與小提琴相比)、音域較寬、普及面較廣等等原因,成為音樂啟蒙的首選樂器。但關于鋼琴學習,大家經常會聽到“10個學琴的孩子最后只有一個人堅持了下來”這樣的故事。對大多數人來說,作為一項手藝或者興趣愛好的事情,最終我們卻只用學生的“堅持”這個詞來定義它的成功,是否會有些片面呢?難道傳統的鋼琴教育方式方法和鋼琴老師們就沒有問題嗎?這是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
彈琴是一件快樂和美好的事情,但學琴卻并不輕松。學琴是上課+練琴無限反復的過程,兩者之中的一件事情沒有做好,那整體的學琴之路就會波折不斷。孩子練的再認真,沒有好的主課老師指點和引導,那就會原地轉圈;而主課老師講得再精彩,孩子回家練琴效果上不來,那就會止步不前。所以我將鋼琴學習分成“學”和“練”,分別對傳統鋼琴教育的這兩個部分進行分析,找出其問題所在。
1.教學內容與過程過于枯燥、死板
傳統的鋼琴課,是1V1(1位老師對1名學生)的上課方式,內容多為湯普森、拜厄、哈農等一系列教材。上課的方式無非是“老師示范→講解重點→讓學生彈→挑挑難點和錯誤講解之后再次練習”,這種學習方式,只是每節課的曲目不同,但整個過程和方法,幾乎都是重復不變的。
這樣的上課方式,如果想保證課堂上有個很好的表現,并能學到足夠多的新知識,學生要具有兩種能力:首先是要有堅定的意志力,每天自覺堅持練琴1小時以上,練琴時段內注意力高度集中,遇到困難也可以堅持練習直到把它克服掉;其次是要有優秀的理解力,主課時老師講的知識和方法能快速理解并充分運用到練琴中。
對于一個成年人來說,做到“意志力”和“理解力”并存,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更何況是一個四五歲的孩子呢?孩子的年齡過小,注意力很難長時間集中,空間、邏輯等思維也并沒有長成。如果老師無法將教學內容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并生動有趣的給孩子講述清楚,那么就無法要求一個小孩子長時間的聽講,并理解枯燥且生澀難懂的新知識了。
2.只顧彈奏,忽略“全素質”
傳統的鋼琴課只重視識譜和彈奏,不教授樂理知識,也不帶孩子聽、唱和欣賞。這樣的上課方式,就算真的堅持下來,并達到演奏級水平,孩子也只會是個琴匠,與機器無異,更不用說成為一個鋼琴家。所有藝術感性一面的背后,都需要有理性的支撐。藝術表演只有具有理論、全素質的支撐,才能有深度。所以正確的樂器學習應該是全素質的提升。
聽——練耳,讓孩子感知到音的長短、強弱、高低、音色,這樣他在彈奏時才能自己分辨基本的對錯,并向往更佳音色的演奏。
唱——視唱、模唱,人聲是人自身的樂器,最容易表達情感。通過唱譜,可以快速地識譜,同時對表現力的提升也有很大的幫助。
彈——彈奏,提升手指的基本功,將自己所看、所聽、所想,通過彈奏表達出來。
編——創編,這才是更多鋼琴愛好者的最終目的。孩子要從小鼓勵、引導他創編的方法,他就能大膽去嘗試。而不會像現在很多學鋼琴的學生,沒帶樂譜、沒背譜子就不會彈琴了。即興伴奏、即興旋律創編等等能力,都需要從小培養。
3.學習內容和方法有可能是錯的
傳統的鋼琴課,課程內容基本由老師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和能力來定。如果遇到經驗豐富且學識淵博的老師當然再好不過,但這樣的好老師很難找,找到了課時費也讓普通家庭難以承受。所以很多家長認為,既然只是興趣培養,隨便找個有耐心負責任的老師帶著就好。但家長不知,學習是講方法的,不是努力就可以,努力的方向錯了,只會事倍功半。最終孩子學琴不斷遇到“瓶頸”期,導致學了一門技術,恨了一門藝術。
傳統鋼琴教育的內容和方式方法無法標準化,是鋼琴教育很大的一個難題。
俗話說:“學琴,三分學七分練。”練琴也往往是最讓家長和孩子頭疼的事情。
1.孩子自己練
上文中提到,因為孩子缺少強大的自制力和優秀的理解力,所以會出現獨自練琴無法集中注意力,遇到困難無法獨自解決的情況。
然后在下次上課時,固然會出現沒練好的情形,被老師批評之后,更是打擊到孩子的自信心,不但解決不了問題,也會讓孩子對學鋼琴產生抗拒心理。因為沒有一個人會熱衷于他做不好也無力完成的事情,更何況是一個需要鼓勵和引導的孩子。
2.家長陪著練
有人就會問,那家長陪著練琴的孩子,為什么也有學不下來的?
這是因為很多琴童家長自己是沒有學過鋼琴的,那么家長就會有“一萬小時定律”的想法,誤以為:練琴只要是時間到了,那就一定會出效果。結果,我們總能聽到家長和孩子說“今天這首練習曲要彈30遍”“今天要練2個小時”……當時間和遍數成為孩子的練琴目的時,孩子就會出現磨時間、堆遍數的情況。
這樣的練琴方式,依然解決不了樂曲彈奏的錯誤。上課被老師批評了,家長會很生氣覺得孩子不好好練琴。孩子也很委屈,對練琴學琴產生抗拒,甚至讓親子關系變得愈發緊張。
3.請老師來陪
陪練老師既可以解決練琴方法問題,又可以解決練琴枯燥無效率,但為什么選擇找陪練老師的琴童家庭卻寥寥無幾?
這是因為上課一周一次就夠了,但練琴是每天都要做的事情。學生和老師至少一方要經常奔波,浪費時間和精力過大,讓很多想找陪練老師的家長望而卻步。
在線教育即e-Learni ng,或稱遠程教育、在線學習,現行概念中一般指的是一種基于網絡的學習行為,與網絡培訓概念相似。現有的在線教育,以語言類、應試類發展最為迅速,美術、圍棋、音樂等科目也逐漸得到了人們的大膽嘗試。
業內專家預計:2018年在線教育用戶規模將達到16201萬,也就是說每8個人中就會至少有一個人使用在線教育來學習知識。通過網絡,學生與老師即使相隔萬里也可以開展教學活動;此外,借助網絡課件,學生還可以隨時隨地進行學習,真正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那么互聯網+鋼琴教育,會讓國內50多年未變的傳統鋼琴教育模式,面臨一場巨大的改革。下文將當下線上鋼琴教育,對比傳統線下鋼琴教育,分析互聯網+鋼琴教育的發展和改變。
目前國內鋼琴啟蒙教材多種多樣,《湯普森》《巴斯蒂安》《菲伯爾》《天天練練》《鋼琴初步教程》等等,鋼琴代課老師多為在校學生,教學經驗較少,所用教材要么是自己擅長教授的、要么就跟風教,今天《湯普森》學幾課,明天加兩首《菲伯爾》,這樣并不利于琴童的學習。
中國的孩子需要有一套適合自己的、權威的教學體系。所以當權威的教學體系研發制定后,如何讓二三線以下城市的孩子也能享有當下最先進、最科學的鋼琴教育,互聯網是實現共享化教學最有效的選擇。
傳統鋼琴課只注重彈奏,而聽、唱、欣賞等等內容,在1V1的線下鋼琴課中,實現難度大。這需要老師大量的備課以及課堂上多媒體硬件的頻繁使用,對老師提高了工作難度。
當鋼琴課變成線上雙向視頻,加上幫助孩子快速理解樂曲的圖片、緊緊抓住孩子注意力的動畫、讓孩子不抗拒的游戲化考核等等形式,不僅很容易的實現全素質的音樂教育,還能讓鋼琴課變得生動有趣。孩子在線上鋼琴課中,學到了知識和技能,培養了興趣和愛好,這才是家長們讓孩子學習音樂的初衷——培養興趣、陶冶情操。
當鋼琴老師們全部能由專業的教育公司,統一培訓上崗、統一考核管理,家長們應該可以放心,不用再為找不到好老師而擔心了。線下遇到不負責任的老師,有的家長因找不到其他老師,而不敢指出這個老師的問題。線上就不同了,老師資源多,教學流程的標準化也杜絕了線下師資良莠不齊、上課不認真等等情況。
當教學的內容相同時,不同的老師也會教出不同水平的學生。這是因為有些老師雖然專業很強,但并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思維。教育心理學中強調,孩子的思維方式往往和成人是有所不同的,所以用成人學鋼琴的方式教孩子,結果只會事倍功半。
線上鋼琴課對老師統一的培訓中,將最有效的教學方式提供給老師,讓老師們的教學方式標準化,孩子的學琴效果最大化。
對于琴童家庭來說,大多數父母并不懂鋼琴,所以孩子學了很長一段時間之后,到底學出什么效果、學的怎么樣、哪里有問題、應該如何規劃之后的學琴之路等等,都是家長很苦惱的事情。
在2017年的全國樂器展上,Theone智能鋼琴的智能燈條和測評體統,已經能具有彈奏結果識別的功能了。也就是當演奏者在安裝了測評系統的鋼琴上,演奏了相關的樂曲,那么演奏完畢后會生成一份詳細的彈奏報告,包括錯音、錯節奏、速度變化、力度變化,更智能的是還會給出相對應的解決方法。
那么如果將這樣的測評系統加入到老師的鋼琴課堂中,測評系統會記錄孩子的所有彈奏數據,并通過智能的計算得出較為準確的評測結果。不僅讓家長和孩子也能清楚地知道問題所在,還能看到孩子的每一次進步,讓孩子學琴更有成就感。同時,精準的數據也能讓老師更好地為孩子制訂學習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