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 佳 江西師范大學
亨利·摩爾是20世紀英國最重要的一位雕塑家,也是一位享有國際聲譽的藝術家,英國現代最具影響力的雕塑大師,他的創作歷程幾乎貫穿了整個20世紀,亨利·摩爾的雕塑是過去的一個世紀不可忽視的一頁。作為一個藝術史研究領域,亨利·摩爾的雕塑藝術創作生涯長達70多年,那么這當中他的雕塑風格也在不斷的演變并逐漸成形。本文的研究對象正是有關近年來關于亨利·摩爾雕塑藝術研究的學術論文,從中提煉出主要問題、共同之處,并寫出個人觀點,對其評價。
首先,共同之處較多,并且將亨利·摩爾的雕塑藝術進行全面分析的文章有《生命與自然的探索者——亨利·摩爾》(李建群)、《品亨利·摩爾雕塑之韻味》(景懷宇)、《亨利·摩爾的雕塑藝術》(張西同)[1]。
其次,重點強調空間的文章有《形而內外:亨利·摩爾的雕塑空間拓新》(滕小松)、《亨利·摩爾的雕塑看出的空間虛實》(袁津)、《從虛空的角度看亨利·摩爾雕塑的時代意義》(李鵬偉)。還有著重說明亨利·摩爾雕塑融于自然的文章有《在藝術與自然——亨利·摩爾的環境雕塑觀》(南張洛)[2]。
最后,受亨利·摩爾雕塑藝術啟發的文章是《亨利·摩爾的啟示》(鄒文)。
以上便是近年來對于亨利·摩爾雕塑藝術研究論文的大致總結。接下來將是對這些研究論文中的共同之處、重點強調的觀點以及一些啟示性的文章進行評價并寫明自己的看法[3]。
在《生命與自然的探索者——亨利·摩爾》(李建群)一文的研究中指出:原始藝術對亨利·摩爾有著巨大的吸引力,他認為非洲藝術家是真正從三治空間來表現物體的[4]。亨利·摩爾的雕塑藝術創作中,在一生的各個階段不斷地重復表現著生命、豐產和成長的主題,例如他最重要的一個主題是“母與子”組雕。在20世紀30年代亨利·摩爾首次采用孔洞,30年代也是亨利·摩爾一生中最具有抽象特點的創作階段,他專注與雕塑中空虛與實體之間的緊張關系,創造了一系列“生物態抽象”作品。30年代后期開始,開始出現兩段式的表現方法,這種表現方法也是亨利·摩爾實驗和探索空間與體積的一種,以“斜倚的人體”雕塑為例。30年代后半期,亨利·摩爾就開始大規劃的以野外風景作為背景創作,而不是限于人造的空間[5]。亨利·摩爾對空間和體積充滿著探索的興趣,他曾經創作過一系列穿繩的人像,這也是他最有創造力、最有表現力的創新之一。亨利·摩爾的雕塑始終是以人類形象為主,同時也融入對自然世界的觀察。作者在研究中認為因為亨利·摩爾對于雕塑空間關系和體積的成功把握,對于材料的構造和表現力的深諳,向自然、向原始藝術的回歸,以及對原始生命力的崇尚,使他畢生都在追求生命主題的表現。亨利·摩爾的一生以他高產的創作,以他對形體的天賦感受和對世間萬物充滿感情的表現實踐了他對生命與自然的探索。
《品亨利·摩爾雕塑之韻味》(景懷宇)一文的研究論文中,用五點歸納了亨利·摩爾的雕塑藝術,分別是:(1)有機的造型;(2)原始的氣息;(3)通透的孔洞;(4)生命之張力;(5)融于自然。作者從這五點分別寫了亨利·摩爾的雕塑藝術,并在每一點都附加了雕塑作品進行了分析探討,在文章的最后進行了總結。然而在《亨利·摩爾的雕塑藝術》(張西同)研究論文中,作者也是依據這些點進行分析的[6]。《品亨利·摩爾雕塑之韻味》(景懷宇)作者在研究中進行了這樣的總結:有機的造型、原始的韻味、孔洞的應用和生命力的表現使作品產生一種親和自然的特質,能夠和諧地融入自然環境中。亨利·摩爾是現代最偉大的雕塑大師,同時他在造型藝術上的成就也深深地影響著設計界,包括建筑設計、工業設計以及平面設計。
這兩篇研究論文中都共同指出了原始、有機、孔洞、生命力、自然。我認為,亨利·摩爾用人生近全部的時間奉獻給雕塑,在雕塑創作的道路上不斷探索的精神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從空間方面,重點找出了三篇研究論文,《形而內外:亨利·摩爾的雕塑空間拓新》(滕小松)、《亨利·摩爾的雕塑看出的空間虛實》(袁津)、 《從虛空的角度看亨利·摩爾雕塑的時代意義》(李鵬偉)。在《形而內外:亨利·摩爾的雕塑空間拓新》(滕小松)一文中研究指出:亨利·摩爾對“空間”的探索貫穿了他的整個雕塑生涯。開洞、斷體、穿弦是摩爾結合雕塑自身的體塊對空間做出的獨創性開拓。可以看出,他的空間拓展實際上是“形而內外”的變革。他對空間的這些創新變革開辟了傳統與現代之間對于空間形態處理的新途徑,對后世的雕塑創作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在《亨利·摩爾的雕塑看出的空間虛實》(袁津)研究論文中,作者通過對亨利·摩爾的雕塑作品進行分析,認為亨利·摩爾對空間的再發現是既傾心于新派雕塑的新意,卻也沒有拋棄傳統西方雕塑魅力,可以看出這位雕塑家的博愛之情。同樣,你只有背倚傳統,面向當下,用正確的態度去窺探亨利·摩爾對空間的認識和發現,我們就可以理解、揣摩到亨利·摩爾對空間虛實理論和實踐的意義[7]。在《從虛空的角度看亨利·摩爾雕塑的時代意義》(李鵬偉)一文中作者認為,亨利·摩爾雕塑最偉大之處就在于他以富有生命力的體量與神秘孔洞相結合的方式,給處于時代生存困境的人一種健康的啟示意義。
從自然角度出發,在《在藝術與自然——亨利·摩爾的環境雕塑觀》(南張洛)研究論文中,作者認為通常情況下雕塑往往被視為環境的裝飾和美化,但亨利·摩爾通過藝術實踐,不僅從雕塑的造型、色彩、體量、材料等外在因素探求雕塑與環境的統一,更從環境與雕塑所內含的生命力的和諧上探析兩者互補共生的關系[8]。
在《亨利·摩爾的啟示》(鄒文)一文中可以看出亨利·摩爾雕塑作品2000年在北京展覽時讓作者感觸頗深,認為亨利·摩爾藝術中所具有的人性美、親和力、對和平的呼喚,對人性的永久的歌頌,都有助于加強“人文奧運”的形象,作者更希望這種高雅藝術更廣泛地進入社會的大眾生活。
通過這些研究論文發現,亨利·摩爾的作品在現實與超現實之間, 具象與抽象之間。他是超現實主義的同代人, 但沒有完全接受超現實主義的影響, 始終沒有割斷與現實的聯系和對人性的關注。他的藝術也吸收了抽象主義的因素, 是一種有機的抽象, 許多作品保留了骨骼、 卵形這種自然的東西, 但又有沒有完全走到純抽象的極端中去, 始終保持著自然主義的特征[9]。他吸收了各國古代藝術和東方藝術的特點,作品中隱約顯露出東方藝術的神韻。但他與東方藝術的出發點卻是不同的, 可謂殊途同歸。西方藝術是人本主義的藝術,即使再抽象, 也始終保留了人的基本特征。西方藝術家往往用人體比擬各種自然現象, 中國人則讓自然像人。這種不同的出發點也反映了不同的哲學理念, 西方是人本主義, 我們是天人合一, 但我們在很大程度上是順乎自然, 以自然為本。那么,不管在今后的雕塑創作中,還是其他方面,都應該始終保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態度學習、探索和發現。
[1] 李建群.生命與自然的探索者——亨利·摩爾[J].美術觀察,2000.
[2] 景懷宇.品亨利·摩爾雕塑之韻味[J].藝術評論,2011.
[3] 張西同.亨利·摩爾的雕塑藝術[J].藝術教育,2007.
[4] 滕小松.形而內外:亨利·摩爾的雕塑空間拓新[J].雕塑,2012.
[5] 袁津.亨利·摩爾的雕塑看出的空間虛實[J].新視覺藝術,2010.
[6] 李鵬偉.從虛空的角度看亨利·摩爾雕塑的時代意義[J].云南藝術學院,2005.
[7] 南張洛.在藝術與自然——亨利·摩爾的環境雕塑觀[J].雕塑,2000.
[8] 鄒文.亨利·摩爾的啟示[J].北京觀察,2001.
[9] 張小蘭.亨利·摩爾怎么看[N].中國文化報,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