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明
(吉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吉林 吉林 132200)
(一)應聘材料內容不實。許多學生為了在面試當中脫穎而出,隨意編造個人信息,一只“妙筆”現象不在少數,修改個人的學習成績、榮譽稱號、編造個人的社會實踐經歷等不占少數,這些名不副實的信息在學生們的簡歷中可謂占比不少。
(二)面試現場“自吹自擂”。很多學生在面試時不能實事求是的闡明個人優勢,夸夸其談、華而不實,甚至是進一步掩蓋個人簡歷和求職推薦表的虛假,更有甚者,信口開河不切實際地答應用人單位提出的要求和條件,造成了入職后的違約情形。
(三)簽約后肆意違約。鐵道類高職院校在招聘時,多數情況下采用的是依托于學校組織的招聘會,學生面試合格后與單位簽訂三方協議。在簽約時,個別畢業生會謊稱協議書遺失,不當場簽約,或與用人單位簽完協議后,一見到有“更好”的單位,便找各種理由,要求與原單位解除協議。
(四)工作后“挑三揀四”。鐵路是一個大聯動系統,尤其講求各個部門和系統的連接和配合,同時,也強調職工的吃苦耐勞和團結奉獻精神。很多同學在面試中夸大其詞,但是在實際工作中,不服從單位的分配和管理,對于單位指派的工作指指點點,遇到重活累活覺得辛苦,貿然離職。
(一)社會大環境的影響。當前大學生就業形勢日趨嚴峻,就業壓力越來越大,一些學生為達就業目的而出現失信行為。另一方面,受體制不健全和社會消極因素的影響。我國目前的信用制度還不夠健全,文化領域的學歷造假、論文剽竊等現象出現,給大學生造成負面影響,使不少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效仿。
(二)家庭誠信教育缺失。家長首先要教育孩子做一個品格高尚的人,但在實際教育過程中,卻存在著一些潛在性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缺少榜樣力量,“己不正焉能正人”,一些家長自身不能做好誠信的榜樣,對孩子的誠信教育產生不利影響。二是家長對孩子評價單一。許多家長以分數決定論,忽視對孩子的品格教育。三是家庭教育以打罵為主,簡單粗暴。導致許多孩子通過說謊的方式來避免挨打。
(三)鐵道類用人單位招聘模式的潛在影響。由于當前鐵路行業的高速發展,鐵路用人單位出現新老交替階段,需要大量的人力,用工荒現象普遍存在,因此,在招聘時對學生的標準相對放低,這就使得個別素質不高的學生在這方面鉆了空子。
(四)鐵道類高職院校誠信素養培育的缺失。目前鐵道類高職院校存在對學生重專業技能培養,輕人文素養培育。這直接影響了鐵道類高職院校對于學生誠信素養的培養,這種教育模式也不能夠滿足當代社會綜合性復合型人才發展的需要。
(五)自我培育意識淡薄。一是一些高職院校降低招生標準,導致學生素質參差不齊,其表現為自我要求低,缺乏誠信意識和責任感。難免在就業招聘時投機取巧、心存僥幸。另外,中國已慢慢進入“421”社會,學生在家長們的“庇護”下使得成長過程中出現自我意識提高較慢。
(一)構建雙向信用體系,呼吁誠信價值回歸。當前,大學生就業模式已從“計劃調節”轉變為“供需見面、自主擇業、雙向選擇”。在這個過程中,就業市場管理滯后于社會發展,不誠信現象屢見不鮮。在這樣的背景下,想要切實解決就業失信問題,就需要相關部門著手建立起就業的雙向信用體系,另外一方面,我們也要在全社會呼吁誠信價值的回歸,只有雙管齊下,共鑄誠信,營造一個良好的講誠信、重誠信的社會氛圍,才能夠穩、準的解決就業誠信的問題。
(二)發揮家教功能,弘揚誠信家風。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家庭教育是教育學的第一篇章,學生誠信品質的養成與家庭教育之間的密切關系應該被予以重視,想要打破就業誠信的僵局,要在就業誠信的過程中強化家庭與學校之間的溝通,弘揚誠信家風,促進誠信就業。
(三)強化誠信評價機制。誠信素質的培養,僅僅依靠誠信教育是不夠的,還需要建立誠信檔案和信用評價機制。通過誠信檔案,建立大學生個人誠信記錄信息庫,建立誠信考評制度,定期對學生在校期間的行為進行考核,對學生的行為給出公正評價,建立大學生誠信檔案,供用人單位參考。
(四)完善誠信教育機制,堅持懲教結合。一要充分發揮好兩大課堂的主陣地優勢。充分發揮好高職院校就業指導課的主陣地優勢,在就業誠信方面實現全方位、多角度的滲透。充分利用好大學語文課堂,重視學生人文素養建設,重拾中國文化中的誠信傳統,構建學生道德信仰,培育學生誠信品質。二要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政治建設,引領青年學生的誠信價值觀,在日常管理中,建立失信懲罰機制,讓畢業生認識誠實守信的價值和遵守的必要性。
(五)提高自身素養,培養誠信意識。首先,學生自身應明確就業失信行為的危害,不應在求職中為了眼前利益或是誘惑而背離道德指向。其次,學生應內化個人品質,提高誠信意識,培養高尚的品格,努力做到將誠信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達到知行合一。
[1]趙倩,張慧,許正榮.高職畢業生就業現狀分析與對策探討[J].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02).
[2]萬時吉.高職院?!?0后”大學生誠信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J].學園,201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