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名菊
(廣東白云學院大數據與計算機學院,廣東 廣州 510450)
(一)把十九大精神貫徹在黨員平時日常生活中,進一步加強基層黨支部組織生活標準化建設,確保基層黨支部組織生活開展得起來、過得規范。
(二)把基層黨支部建設成為教育黨員和聯系群眾的橋梁、團結群眾的核心、攻堅克難的堡壘,黨支部定期召開民主生活會,組織黨員集中學習黨章黨規、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以及上級黨組織的指示精神和相關知識、法律法規等,實現學習有主題、有內容、有討論、有分享。
(三)夯實服務基礎,增強服務能力,提升服務境界,黨員干部始終堅持“學中干、干中學”,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在基層實踐中鍛煉提高,有計劃、有重點、有創新地推進服務群眾工作,以人格魅力和政治修養,全心全意落實好各項工作。
(一)建立社區黨支部有利于學校從環境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三育人”教育教學工作,落實“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教學理念,形成社區黨支部,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核心作用。
(二)建立社區黨支部有利于充分發揮學生黨組織和學生黨員的帶頭作用,從宿舍做起,建立幫扶對接宿舍,從一言一行做起,影響帶動周圍其他同學,從而加強對學生社區工作的力量,從而開辟一塊新的黨建陣地。
(三)建立社區黨支部有利于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將能有效增強黨組織在生活園區的凝聚力,加強廣大學生在思想感情和政治信念上對黨的歸屬感,有助于入黨積極分子隊伍的不斷壯大。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為目標開展黨建工作,使黨的思想政治工作進一步覆蓋到學生社區,延伸到八小時之外,融合進學生的日常生活,提高社區黨支部建設的能力。
(一)以思想教育為引領,學習教育活動為重點,推進學習型,深化服務型支部建設。黨員志愿服務隊以“亮身份、做表率、當先鋒”為主線,在各項工作中起帶頭作用,圍繞重點工作、現場管理、服務提升、難點工作,建立“黨員責任區”“黨員示范崗”,筑牢支部“堡壘”,由黨員牽頭組成的志愿服務隊深入宿舍為學生提供報修、學習指導、電腦維修、宿舍安全告知等活動,引導青年學生投身到學習和服務社會中去,充分發揮黨支部的戰斗堡壘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
(二)以組建特色黨小組為重點,貫徹創新型支部建設.將基層黨組織建立在社區(公寓),成為黨在群眾中的“耳目手足”,只有建強基層支部,不斷拓寬基層黨支部建設創新工作途徑,從宣傳學習教育渠道著手,占領互聯網新媒體平臺,采取激勵式學習、互動式學習、滲透式學習模式,采取使其承擔起應有的使命和責任,才能把身邊的黨員、群眾組織起來,采取1(一名中共正式黨員)+N(N名發展對象)+N(N名入黨積極份子)的黨小組模式開展工作,大學生是不斷成長的一代知識新人,對國內外發生的重大事件一般具有較高的敏感度和關注度,這些必將沖擊教育主體,我們的教育過程也將是全過程的,將思想政治教育從課堂延伸到課下和學生生活區域,發揮社區黨支部的作用。
(一)本著“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教學管理思路,圍繞校黨委中心工作,服務大局,積極創建自身黨建特色,堅持思想政治教育進課堂、進社區、進網絡、進社團、進農村、進學生頭腦的“六進”工作方式,進一步完善學生管理制度體系,健全機制,讓學院黨建工作規范化,科學化。
(二)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落實“三會一課”,樹立典型黨組織和典型黨員,爭做優秀時代優秀青年,深化認識“補鈣壯骨”,“領導帶頭學、師生共學、與典型交流促學、以考督學”四學,掀起了“兩學一做”學習活動的熱潮,通過微信公眾號推出“兩學一做”專題報導,將思想教育和思想引領全面深入到學生活動的每一個角落。
(三)以“立德樹人”之根本,做好學生思想上的引路者和成長過程中的陪伴者。以創建“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三型黨支部為目標,開展以黨建帶團建、帶班建,帶宿舍建設,形成人人參與,共同成長成才,在爭先創優中發揮積極帶頭作用,最大化的發揮黨員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先鋒模范作用。
作為處在新時代的大學生,我們最先觸碰到時代的前沿,利用“互聯網+”黨建模式,構建強有力的學習教育平臺,運用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采取大家喜聞樂見的形式,根據時代變化,保持與時俱進,更新工作方法,以說理為主,攻心為上,讓政治思想工作入腦入心。社區黨支部各項工作融入到學生工作和生活中,始終保持與群眾的密切聯系,將社區黨支部工作做實做好。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與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N].人民日報,2017-02-28.
[2]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
[3]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的意見》.2017-03-28.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3/28/c_1120710952.htm.
[4]劉紅凜.黨建信息化的發展進程與“互聯網+黨建”[J].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