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姝
(遼寧建筑職業學院,遼寧 遼陽 111000)
近年來,國家陸續出臺了多項促進職業教育發展的政策文件,文件中明確指出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由此看來,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已經成為我國加快發展現代化職業教育的核心問題。當前,我國教育改革已經進入新階段,產教融合正是教育改革的有效途徑。如何開展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職院校需要進行思考和探索的重要問題。
“產教融合”指職業學校根據所設的學科專業,積極同相關產業緊密結合,互相支持,共同發展,把學校辦成集育人、科研、服務一體化的產業性經營實體,形成學校與企業同體的辦學模式。“產教融合”要求一個合作,即學校與企業合作,四個對接,即專業設置與行業需求對接、教學過程與行業經營過程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畢業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
產教融合使職業院校與行業企業、社會形成“合作多贏”共同體,學校方面能夠更好的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企業方面降低了對學生二次培訓的人力成本,并促進其與學校的技術研發成果轉化推動企業技術進步;社會方面減少就業壓力,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和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
大部分學校沒有沖破傳統的教育觀念、教育體制和教育模式的束縛,缺乏促進產教融合的管理體制,缺少對產教融合成效的評價與激勵機制,實施中缺乏監督和評價機制,導致產教融合流于形式。
“產教融合”的主體是企業與學校,而目前學校卻成了“剃頭挑子一頭熱”,企業主體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原因之一是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與市場需求脫節,原因之二是企業對產教融合認識不足。企業不愿意承擔人才培養的成本,缺乏主動參與職業教育的動力。
目前高職院校的人事制度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師的合理流動,一方面優秀的技能型人才進不來,另一方面需要實踐經驗的教師流不出。雙師培訓體制不健全,缺乏專業的培訓機構。
實現產教融合一定要轉換合作觀念,改變合作方式,實現校企共贏。合作不僅是學校單純借助企業的有型資源培養學生,同時也是企業利用學校的研究團隊進行科研開發,學校的課堂搬到企業,企業的技術研發與人才培養搬到學校,既節約企業的成本,創造效益,又能加強企業聲譽,為企業做大做強奠定堅實基礎。
首先,建立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學校為主體、社會支持、協同發展的新格局;其次,建立評價指標體系,完善技能人才培養階梯。再次,完善培養方式,加強后勤保障。學生走進企業的食宿、安全、薪資等事宜,企業搬進學校的科研、管理精英的獎金福利、考勤、績效評價等一系列問題,需要企業與學校共同研究制定與之相關的制度方案,明確學校與企業的責任,保證學生與職工的權益,全面保障校企合作的效果。
推行校企專兼職模式,使教師與企業專家“互兼互聘、雙向交流”,使教師走進企業參與企業的研發、生產、經營,企業專家走進課堂,參與專業建設、課程建設、教材建設、師資建設、專業課教學。建立“雙師型”師資人才庫,雙方互助互利,取長補短,實現共贏。
現代人才培養既要考察其專業能力,更要考察職業能力,職業能力是多種能力的綜合,要求任職人員有基本的任職資格、良好的職業素質以及個人職業生涯管理能力。因此在產教融合的職業教育過程中,應將這三方面能力的培養作為基本育人理念。首先,不能忽視一般職業能力的培養。一般職業能力主要指一般的學習能力、文字和語言表達能力、辦公自動化軟件的操作能力等。此外,在教學與實踐活動中還應注重培養學員的人際交往能力、團隊溝通與協作能力、社會適應能力等;其次,突出專業能力的專業化水平。在招聘中,甲方更關注求職者的崗位勝任能力,面對供大于求的人才市場,職業教育應把專業能力中的操作能力培養擺在首位;再次,重視職業道德培養。學校的公共課程通常會設置“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職業指導與就業指導”以及道德法規專業課程,如“財經法規與職業道德”等,但是課堂理論教學很難達到德育目的,學生也不重視此類課程的學習,或者說不知道工作與此理論學習有什么關系,因此要利用產教融合平臺,使學生在工廠、車間、辦公室中,以真實案例培養基本職業道德,在潛移默化中使學生將基本職業道德融入個人行為規范中,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尹少云.在目前形勢下,高等職業學校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之探討[J].課程教育研究,2014(5):48-49.
[2]王志年.高等職業教育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構建路徑分析[J].衛生職業教育,2015(11):7-8.
[3]徐葉軍.高職院校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院校發展,2016(3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