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楠
(安慶醫藥高等專科學校,安徽 安慶 246052)
人們以五谷雜糧為食難免會罹患各種各樣的疾病,求醫問藥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一個過程,當人們患病以后心理和生理上都飽受煎熬,需要醫務人員能夠發自內心的關心和愛護患者,給他們提供無微不至的照顧,這是一個合格醫務人員的職責所在。醫學院校作為醫學人才的培養搖籃,應大力開展人文關懷教育,確保人文關懷的理念能夠深入到每個醫學生的心中,促進醫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協調全面發展,在此情況下醫學生也會真正成為時代和社會所需要的人才。
首先,醫學生步入崗位以后往往需要直接與病患接觸,他們的素質和能力直接決定了為病患服務的質量,鑒于其從事職業的重要性,必須要加強對醫學生的人文關懷教育,使之充分認識到自己的職責和使命,進而主動與患者溝通和交流,消除患者的心理壓力,減輕患者的痛苦。其次,醫學院校的根本職能就是為國家和社會培養醫學人才,所謂人才不僅要具有扎實的理論知識和豐富的實踐經驗,在素質方面更要達到較高的水準,人文精神是醫學生必備的素質之一,通過開展人文關懷教育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那么在醫學生投入醫療衛生事業以后,就會給行業的發展帶來新的氣象,無疑是患者的福音,有助于醫院良好社會形象的塑造,大幅度推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步伐。
雖然不少醫學院校都在思政教育工作中融入了人文關懷教育,但是從實際的教育效果來看遠遠沒有達到預期目標,發生這一現象歸根究底在于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醫學院校對人文關懷教育的重視度稍有不足,沒有在相關理論方面加強研究,在實施人文關懷教育的過程中經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教學工作的開展因而受到了重重阻礙。第二,制定的教學內容不夠科學、合理,未能體現思政教育與人文關懷教育的關聯性,教師和學生之間缺乏交流,對學生的需求一再忽視,致使人文關懷教育流于形式,同時也給思政教育帶來了不利的影響。第三,思政教育的教學模式過于單一,教師的創新動力不足,不能將新理論、新技術應用于教學之中,難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這點尤其是在人文關懷教育方面最為顯著,可以說,醫學院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改革已經勢在必行。
在新時期,醫學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不能墨守陳規,而是要充分考慮到廣大醫學生的實際需求,始終遵循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制定符合醫學生身心發展客觀規律的教學計劃,竭盡所能的關愛醫學生,幫助醫學生解決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各類困難,那么醫學生就會對學校充滿深厚的情感,并自覺的將這種人文關懷發揚和傳遞下去。除此之外,教師還要將關愛生命的思想灌輸給醫學生,讓醫學生能夠認識到生命的無價,秉持著認真負責的態度對待每一個患者,養成良好的醫德習慣。
醫學生在校期間內學習的知識以及形成的習慣通常會伴隨他們步入工作崗位,也就是說,醫學院校開展的教學活動對醫學生的素質、知識、能力均會產生不容忽視的影響,因此通過積極實施醫德教育,培養醫學生醫德意識和醫德行為,提高醫學生的醫德品質,這樣醫學生就會將患者利益置于個人利益之上,主動為患者排憂解難。要想發揮醫德教育的實效性,醫學院校應將醫德教育融合滲透進入思政教育,潛移默化的改變醫學生的思想,還要為醫學生樹立學習和模仿的榜樣,確保醫學生能夠真正將醫德觀念植入心中。
單單對醫學生進行理論知識的傳授只會讓其感到枯燥乏味,長此以往醫學生就會逐漸失去學習的興趣,若能夠給醫學生創造更多的實踐訓練機會,讓他們在社會實踐活動中融會貫通理論知識,無疑會取得更加突出的教育效果。基于此,醫學院校應該大力拓展人文關懷教育陣地,讓醫學生走入醫院,增加與患者的接觸,通過親身實踐來錘煉醫學生的人文品質,促進理論和實踐的融合,激發醫學生的服務意識。
為了推動醫學院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長效開展,為人文關懷教育提供指導依據,醫學院校必須要注重思政教育工作機制的建立和完善,主要包括教師隊伍建設、醫學生就業輔導、教學考核評價等等,這幾項工作都缺一不可。只有將上述工作落到實處,才能為醫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創造良好的條件,促使醫學生以飽滿的熱情和昂揚的斗志投入到學習之中,醫學院校的人文關懷教育也能夠真正的取得實效。
總而言之,醫學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與人文關懷教育的融合是一種必然趨勢,應該受到廣大醫學院校的高度重視,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學觀念,制定科學完善的教育體系,大力開展醫德教育和社會實踐活動,致力于為醫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提供方方面面的支持和保障,進而為醫療機構輸送更多高素質的醫學人才。
[1]洪昀.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思考[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2(12).
[2]毛國慶.和諧社會視角下的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研究[J].南京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3).
[3]楊文正.社會關注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價值觀教育方法[J].北京印刷學院學報,2017,25(06):176-17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