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鵬宇 宮祥龍
(1.佳木斯大學,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7;2.哈爾濱金融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30)
1938年,毛澤東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作的題為《論新階段》的政治報告中最先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個命題。他指出:“沒有抽象的馬克思主義,只有具體的馬克思主義。”所謂具體的馬克思主義,就是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不斷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的過程。”縱觀中國近現代發展歷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次歷史性飛躍分別是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本文接下來就這兩個階段的背景進行分析。
毛澤東思想的誕生過程是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到新中國建立時期,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合理運用,從一開始的“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到之后建設時期的各種理論,可以分兩個時期來看,一個是革命時期,從政治上來看,當時的中國共產黨的處境及其危險,時刻遭受到國民黨的圍剿,博古、李德等人的錯誤思想導致軍事危機演變成了政治危機,中國共產黨陷入生死一刻,但遵義會議上毛澤東的發言,成為了中國共產黨生死攸關的轉折點,他沒有再盲目跟從俄國十月革命的老路,而是根據中國的現有國情,看到了農民階級的力量,提出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著名觀點。從經濟上看,當時的中國共產黨的經濟發展是不完全的,無產階級的經濟發展遭到官僚資本主義、地主階級的打壓,直接導致了無產階級武裝革命的軍隊裝備遠低于有美國支持的國民黨軍隊。從思想文化上來看,由于馬克思主義受到許多人認同,喚醒了工農階級反抗資本家壓迫,反抗地主階級的剝削,在這樣良好的紅色政治文化背景之下,推動了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建設和健康發展。二是新中國建設時期,當時許多方面都還不成熟,從政治角度來看,中國由于新立政權,在國際社會上的處境堪憂,加之內部政治體制還沒有完善,人民仍受到剝削和壓迫,中國還處在向社會主義過渡的階段,這樣一種內憂外患的政治背景,迫使毛澤東必須根據這樣的國情來完善馬克思主義理論,加快向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過渡,從經濟角度來看,新中國成立之后,對工業發展的需求與日俱增,但當時美蘇冷戰,資本主義國家瘋狂打壓社會主義國家,對其實施經濟封鎖,在艱難的經濟環境下,為了鞏固新中國政權,毛澤東靈活運用中國的現有人力資源和物質資源,號召大家全員發展重工業,五年計劃應運而生,從思想文化角度看,之前革命時期對馬克思主義已經基本上是深入人心,無產階級向往理想中的“共產主義”,無產階級對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熱情高漲,正是因為廣大人民的支持,中國在建國后艱苦的環境下依舊完成了向社會主義過渡這一偉大成就。
鄧小平理論總結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黨的第一代領導集團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探究,繼續結合中國國情和世界發展方向完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鄧小平理論發展的時期處于中國發展的瓶頸期也是關鍵期,從政治角度來看,當時的中國剛剛經歷文化大革命的動蕩,政治領域一片混亂,鄧小平的出現讓人們看到了希望,他用發展的眼光審視當下中國,結合中國國情提出了改革開放的發展方向,從經濟角度看,當時的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卻陷入停滯,蘇聯改革一直受阻,甚至產生了政治危機,鄧小平沒有盲目的學習蘇聯的錯誤經驗,而是結合了中國的經濟發展狀況,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偉大理論,使中國經濟發展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也豐富了馬克思主義學說,從思想文化上來說,文化大革命的思想沖擊之后,正是需要一個正確的領導思想來指導社會主義實踐的時候,鄧小平理論恰好扮演了這個角色,所以說,從十一屆三中全會鄧小平提出改革開放的思想,到黨的十五大確立鄧小平理論為黨的指導思想,是時代的選擇,更是人民的選擇。
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這兩大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飛躍,他們不是憑空誕生的,是在特定的時代背景下,確切的說是中國共產黨發展的關鍵時期,由于國內外多方面的因素,推動了這兩大理論的提出與發展,事實證明,這是歷史的選擇,更是人民的選擇,縱觀中國發展,這兩大理論也確實很好地指導了社會主義實踐,使中國更加富強,在當今時代,國內外的環境依舊復雜,這又何嘗不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的發展契機呢?
[1]《毛澤東選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1.
[2]《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論述專題摘編》.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