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曉旭
(西安財經學院行知學院,陜西 西安 710038)
高校教育時期是學生學習的重要階段,此階段教給學生的不僅僅限于知識和技能,為了學生在高校教育后成功踏足社會,對其進行心理素質和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培養和提升都是至關重要的。而思政工作的目的便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學生心理和思想等方面的綜合素質,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由此可見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性。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新時代下學生行為思路的轉變,傳統的思政工作方式已難以滿足當代的教育需求,創新工作方式是高校思政教育的必然要求。為了創新高校思政工作方式,需要反思傳統思政工作中的問題,結合當代大學生思想和行為特點,順應時代發展趨勢,以實現高校思政工作方式的改革和突破。
現如今,應試教育仍是我國主要的教育形式,以往各個階段以通過考核為目的教育方式往往忽視思政工作,致使學生無法形成良好的思政教育根基。而理應擁有獨特教育方式、塑造學生人格的高校教育也受各階段應試教育的影響,對思政教育不甚重視,不了解思政工作的實際內容,在思政工作中出現諸多偏差。首先,過于注重形式,不注重學生的接受能力,“填鴨式”強制性灌輸思想教育內容,這種表面上的思政工作無法調動學生積極性,反而會引起學生的逆反心理。其次,思政工作的輸出形式太過枯燥乏味,不斷重復以往各教育階段反復強調的內容,無法激起學生的興趣。最后,傳統思政工作只重視課程教學,難以形成思政教育氛圍,這種脫節的教育環境對德育的滲透十分不利。
雖然高校學生已進入較高階段的學習,有活躍的思維能力和接受能力,但是由于長期處于學校家庭的單純氛圍中,未有足夠的社會經驗,其思想、情感尚未成熟,這種活躍的思維和接受能力就會對學生思想帶來巨大的影響。全球化浪潮的廣泛傳播,使得學生受到的拜金主義、個人主義的影響,也容易遭受腐朽文化的侵蝕。
互聯網的信息網絡化,使得信息的流通愈發便捷高效,教學資源也因此得以廣泛傳播,學生對知識的獲取更加便利,而獲取的信息很可能超過教師的把握控范圍,使得教師的權威地位受到威脅,教師的思政教育工作難以起到作用。互聯網中資源豐富的同時,魚龍混雜,信息良莠不齊,一些歪曲錯誤的信息,容易對大學生尚待形成獨立價值觀的學生造成不利引導,至使思政工作面臨更加困難的處境。互聯網教育已在諸多學科教育中起到重要作用,網絡教育平臺已十分發達,而思政教育在網絡環境下的經驗貧乏,仍需要不斷摸索,探尋合理有效的網絡思政工作方式。
在開展思政工作之前,首先要確立高校思政工作的核心思想和基本原則,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防止出現工作重心的偏移。思政工作應該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作為核心思想,在思政工作中貫徹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價值形態,堅持核心思想引導大學生正確的價值導向。基本原則是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念,優先考慮教育內容對學生的作用而非只進行形式上的教育,用更便于理解接受的形式傳遞思政知識,使學生樂于接受和學習。教師要了解學生諸如家庭狀況、個人特質的各個方面,尊重學生的個人特點和愛好情況,針對不同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拉近師生關系,這要求高校對學生情況制定專門的檔案并加以完善。
高校思政工作的開展,可把志愿者工作作為一個著力點。志愿者工作能讓學生在奉獻的過程增中強自己的社會責任感,在活動過程中學習社會經驗,擴大社交圈子,培養溝通能力和組織能力。現有的服務西部計劃,支教活動等,還能使學生充分了解國情,充實學習范圍和體味到黨的革新思想。代替書本上枯燥教育的過程,學生在志愿服務中往往更容易接受思政知識。但是目前高校志愿者活動的開展范圍仍較為局限,開展方式也過于單一,學生參與的程度也較低,這就需要高校思政工作作出相應調整,建設完善的志愿者服務體系,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志愿者活動中來。各不同專業可依據其特點開展符合自己專業特色的志愿者活動,例如軟件相關專業的學生可以志愿為他人提供,系統升級、電腦維修等服務,各學科也可以根據自己課程內容開展支教活動,如此不僅有利于學生精神培養,也增強了學生對書本知識的實際運用能力,可謂一舉兩得。
相較于其他教育階段,高校教育的一大特點是學生留校住宿。學生的生活與宿舍密不可分,宿舍是是課程學習之外進行思政教育
的重要場所,對學生有重要的引導作用。由于學分制的影響,班級的概念在高校逐漸淡化,宿舍集體的意識在不斷增強,在這種情況下,高校要營造良好的宿舍文化氛圍,首先應該結合宿舍小集體的特點,設立切實可行的文化建設目標。思政工作中要積極開展宿舍文化活動,例如文明宿舍評選活動、宿舍裝飾大賽、以宿舍為單位的素質拓展活動,培養學生集體觀念,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另外,宿舍可以提供宿舍管理方面的勤工助學崗位,使學生參與到自我管理的過程中來,在勞動過程中強化自己的主人意識,“以舍為家”提高自律水平。
高校內有地域條件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收入差距懸殊的學生共同參與學習,多方面的差異很可能帶來矛盾,即將踏上社會的壓力也使得學生壓力提升,容易產生心理問題,且當下學生對手機的依賴十分嚴重,學生精神空虛,現實中的限制和壓力常被其投射到網絡,在網絡上的行為變得不受約束肆意妄為,網上的肆意行為又會投射于現實生活中,形成一種惡性循環。因此,高校思政工作應協調好學生間關系,開展活動促進學生交流理解,開設心理選修課程對學生進行疏導,注重靈活變通性,堵不如疏,減少不必要的封閉教育和條框限制,促進學生創新思維,及個性化趨勢的發展。
網絡高校思政教育體系的構建:構建思政教育體系,可以學習較成熟各學科網絡教育方式,搭建網絡教育平臺。開展專門的思政資料分享區,資料的上傳經過專業人員的審核以促進,以傳播優質的思政知識;開展信息交流區,以實現學生間以及師生間的交流與分享;開展教學互評,使教師及時獲知自己的教學效果和學生需求以做出相應調整;高校思政教育于線上線下同時進行,彌補課堂中時間限制下的交流不足情況;通過網絡多種媒體傳播的優勢,開展趣味性教學,吸引學生注意力、提高學生積極性;在網絡環境下打通學生溝通渠道,建設官方平臺加強和學生的信息溝通,傳遞信息直接且公開透明,以加強學生認同感。
規范學生的上網行為,加強管理過程——加強對學生相關法律法規的教育以提高其自我約束能力。成立相應的網絡管理部門,對校園網內部實施監測,濾除部分不良信息。
加強網絡師資團隊建設:網絡平臺下思政工作的實施需要培養教師對互聯網的應用能力,在掌握運用方式后方能與學生進行有效溝通。教師在教育過程中要跟進時代步伐,了解新知識,也可在網絡平臺中通過與其他教師得到交流,促進自身教學方式發展。最后,網絡教學門檻較低,在教師開展教學活動前要考察其是否具備專業教學能力。
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傳統工作中存在很多弊端,無法針對性開展學生工作,在思政工作的改革中,要堅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作為核心思想,堅持以人為本,從志愿者工作、宿舍文化建設、構建網絡高校思政教育體系等各個方面加強思想政治滲透,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格觀念,促進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水平提升,為國家發展與社會進步作出貢獻。
[1]郭瑾.高校思政工作的思路創新研究[J].才智,2015(1):135-136.
[2]杜怡梅.網絡環境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創新策略研究[J].智庫時代,2017(17):175-176.
[3]張雪峰.新媒體環境下加強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才智,2017(6):174.
[4]王芝發,李圓圓.民辦高校學生思政工作模式和方法的創新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17(19):27-27.
[5]姚妍妍,初天哲,季麗梅.“互+思教”時代背景下對高校學生心理改造的探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7(2):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