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漠
(寧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寧夏 銀川 750021)
“可持續消費”一詞的正式提出始于1994年奧斯陸專題研討會,同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在內羅比發表《可持續消費的政策因素》報告首次將“可持續消費”定義為“提供服務以及相關的產品以滿足人類的基本需求,提高生活質量,同時使自然資源和有毒材料的使用量最少,使服務或產品的生命周期中所產生的廢物和污染物最少,從而不危及后代的需求”;并在接下來的時間里不斷提升完善這一定義。盡管出發角度和表達方式都不盡相同,但通過國內外學者的不斷論述、引申、深化,普遍認為可持續消費是滿足這三種特征的消費行為:(1)滿足人(當代人)的基本需求、提高其生活質量(2)又不對后代人滿足需求構成危害(3)污染最小化,環境友好型行為。
當前生態文明對消費方式的要求是,消費方式要合乎生態化的要求,消費要合乎經濟合理、生態合理和倫理的要求,要逐步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消費方式,合乎生態要求的消費方式才合乎可持續消費的要求。
在被工業化完全滲透的消費者社會,消費被滲入到了社會價值之中,人們慣于通過消費來表現被別人承認和尊重的需要,也即華爾街的銀行家宣稱的“消費的價值就等于自我價值”。但是,這種高消費真的給了人們想要得到的回賜嗎?人們真的從這樣的消費中得到滿足和幸福了嗎?心理學的研究表明,消費與個人幸福之間的關系是微乎其微的,而社會關系和閑暇作為人類滿足的兩個主要源泉卻在奔向富有的過程中枯竭或停滯。人們被消費主義文化所蒙蔽,一直在徒勞地企圖用物質的東西來滿足不可缺少的社會、心理和精神的需要。人們把消費的社會意義高置在了它不能承擔的高度,這就能夠解釋為什么過度的消費也無法帶給人們真正的滿足和幸福,這就為可持續消費的可能性奠定了基礎。
《21世紀議程》指出,“全球環境不斷惡化的主要原因是不可持續的消費和生產模式”(1992)。這里的表述上將“消費”置于“生產”的前面,這樣的排序背后是有著深刻涵義的。一直以來,我們都被“生產決定消費”這樣的界定深刻的影響著,消費帶給人們的便利、快樂與眩暈感使大多數人都忽略了定論的后一條——“消費影響生產”。事實上,從古典經濟亞當·斯密和大衛·李嘉圖認為經濟發展即生產增長,直到發展到后來的新古典經濟學,都只將重心放在“增長”上,而未曾考慮過增長對可持續發展、對資源、對自然生態的破壞作用。特別是在凱恩斯消費主義的影響下,美國更是成為了消費主義至上的國家,并且這種以物質消費和“用過即扔”為特征的現代大眾消費方式,逐漸在全球傳播開來。當然,這種消費方式帶給地球的傷害是顯而易見的,從70年代人類的環境意識覺醒開始到今天的50年間,代代人都為解決這個問題而努力著。那么,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就有必要來重新解讀消費與生產的關系以及消費推動綠色經濟的機制。
在現代市場經濟看來,市場的形成取決于消費,消費促成了現代市場經濟的形成和發展,消費決定市場的形成,因此消費是市場經濟發展繁榮的基礎條件。真正的市場經濟,核心是需求,這也正是可持續消費的籌碼所在。需求產生了供需一對矛盾,也產生了市場,因此供求關系也成了市場的天氣預報,反映著市場的熱度。尤其是當經濟發展進入買方市場后,市場的消費需求成為矛盾的主要方面。如果沒有消費的引導和配合,生產的盲目進行,只會導致經濟無法持續健康增長。所以說,在現代市場經濟中,我們越來越應當注意到:生產與消費的關系的主要方面是消費引導生產——消費理念、消費行為、消費結構的變化勢必引導生產理念、生產方式、生產結構的變化。同樣的道理,可持續的消費方式能促進可持續的生產方式,二者互為因果,相輔相成。
有學者認為消費方式就是人在消費過程中形成的與自然、社會互動的社會生活方式,如此說來,“可持續消費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建立可持續的生活方式”這一說法就變得具有說服力了。與其說,可持續消費是在重塑經濟層面的消費形態,不如說它是要建立一種生態的生活方式。而公眾的生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被生產方式創造的,那么生活方式的改變一定會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生產方式,通過這樣的機制達到綠色經濟的實現。也就是說,可持續消費對綠色經濟的推動歸根結底是通過生產方式的改變而得到實現的。
可持續消費的提出對可持續發展的實現意義重大,但是這條道路上同樣荊棘叢生。消費方式的改變不僅僅涉及到經濟學因素,更多的是社會學領域內觀念、心理、價值觀的轉變,而由于慣性和定勢的緣故,這種改變往往非常緩慢。可持續消費管制的正式機制包括命令控制機制和經濟激勵機制兩類,非正式機制包括意識培育機制、倫理約束機制和觀念引導機制三類。
“可持續消費教育”通過直接影響消費者行為從而實現可持續消費模式并以此來支持向低碳社會的過渡,是實現可持續消費乃至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路徑之一。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在相關文件中對可持續消費教育做出了界定,認為可持續消費教育指的是關注當代事件和環境的跨學科領
域。教育在可持續消費進程中扮演的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作為實現可持續消費的工具之一,教育在可持續消費模式形成過程中幫助教育對象樹立可持續消費觀念,學到可持續消費知識和技能,主動實施可持續消費。不可否認,可持續消費的實現是一個系統工程,這個工程需要一系列的支持體系來支撐,而可持續消費教育就是這其中的重要支撐之一。
1.在學校教育中引入可持續消費教育。隨著當下高新科技和經濟的迅猛發展,以及不可持續消費與生產模式的大面積蔓延,消費教育引導工作變得越來越重要。教育的首要陣地是學校,要在各個階段的學校教育中采取多種方式引入可持續消費教育的內容,在廣大學生群體間根植可持續消費的理念,并傳授可持續消費的相關知識和技能。
2.在日常生活中滲透可持續消費教育。可持續消費教育本質上是生活教育,它源于生活中的過度消耗與浪費,將歸于一個嶄新的、綠色的、健康的新消費模式。因此,應當在生活中采用多種形式、多種媒介去開展消費教育。在形式上,可采用實地現場課堂、公共場所擺設咨詢臺、派發消費教育手冊等方式進行,此外,隨著信息化時代的來臨,消費者教育應當向更多樣化的平臺和渠道去延伸,有效地利用傳統網絡平臺和新媒體,創新地開展可持續消費教育。
3.逐漸探索社會化的可持續消費教育體系。可持續消費教育不僅僅是某個部門的責任,更是全社會的工作,要在實踐中積極探索、充分發揮社會各方面參與可持續消費教育的積極作用,選擇多樣載體,廣泛開展多種形式的消費教育引導活動。充分運用社會資源,加強同政府有關部門、學校、科研單位、行業協會的協作,通過開設消費課堂,組織開展消費體驗活動等,提高可持續消費教育的受眾比例。
[1]艾倫·杜寧,著,畢聿,譯.多少算夠——消費社會與地球的未來[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5-37.
[2]田青,胡津暢,劉健,等.環境教育與可持續發展的教育聯合國會議文件匯編[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11:8-13,49-82,120-129.
[3]羅慧,霍有光,等.可持續發展理論綜述[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2004(1):35-38.
[4]程宇航.可持續的生產與消費方式及其支持體系[J].江西社會科學,2006(5):10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