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進良
(德化縣文化市場綜合執法大隊,福建 德化 362500)
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在加強國家之間文化交流融合的同時,也對各國的非遺產生了非常強烈的沖擊。我國很多優秀的民間文化藝術正在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亡,還有中醫、傳統節日等藝術形式被他國提前申請為非遺。2004年,我國也成為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一員,這在我國為瀕危的非遺提供保障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但是在為非遺提供保障的實際過程中,仍然存在著很多問題,這要求我國必須加強對非遺保護的執法機制。
在保護非遺的方式上,包括了知識產權保護、行政保護和民事保護,但是采用哪種保護形式的保護還存在著諸多爭議。很多業界人士覺得,如果在保護非遺方面,政府強行介入行政保護,會不會破壞非物質文化的自然發展。但是也有人主張政府加強行政保護,讓政府在為非遺提供保障方面提供技術和資金支持;同樣的,還有一部分人主張民事保護,非遺的權利人通過民事行為來加強對其保障。但是,采用哪種形式來保護非遺,這關乎我國對非遺的保護效果。
在為非遺提供保障上,我國缺乏足夠的法律意識,即使各級政府以及相關部門加強了對保護瀕危非遺的立法,并進行了積極的宣傳,但是要提高我國普通民眾的法律保護意識,做到依法為非遺提供保障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尤其是需要加強相關部門的行政執法力度,在為非遺提供保障的實際過程中,違法破壞的事件也是屢見不鮮。
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多數都是一些傳統的民間藝術,這些非遺并未達到引起當地政府的足夠重視的程度,對非遺的管理水平比較差。地方文物部門和博物館等在展覽非遺的時候,一般不會清楚標注出非遺的內容和其表現形式以及其他詳細信息。面對許多珍貴的非遺,當地政府并沒有采取相關的措施來加強保護,而是讓其自生自滅。
在為非遺提供保障方面,我國出臺了諸多的法律法規,比如《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和《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等,甚至還有很多為非遺提供保障的地方法律法規。但是這些法律對為非遺提供保障的很多問題都沒有做出明確規定,比如,在為非遺提供保障方面的權利主體、合理使用、處罰與救濟等,這都會對非化遺的保護產生巨大影響。
保護瀕危非遺,就必須明確非遺權利主體。目前,我國的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都瀕臨消亡,我國必須加強立法,完善為瀕危非遺提供保障的法律法規,加強對我國非遺的保護。很多非遺都是家庭傳承,文化遺產的代表不一定是文化遺產的創作人或所有人,因此,在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保障方面,首先必須明確非遺的權利主體,并且由國家相關部門授權主體的資格和職責。非遺的權利主體只有得到國家部門授權,在使用非遺時才是屬于發生率允許范圍內的行為。對于非遺在沒有經過收于權力而使用的違法行為,必須要明令禁止;在使用非遺方面,對傳統商業行為,也必須命令禁止,比如偽造銷售非遺有關的產品。
在為瀕危非遺提供保障方面,應該以行政保護為主導,同時輔助知識產權保護和民事保護。不管是法律層面還是實際運用中,政府采用的行政手段和民間的民事手段可以彼此間進行互補。隨著近幾年人們對非遺的重視,加強了行政保護手段對非遺的保障,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其傳統文化在全球化趨勢的沖擊下逐漸消亡。另外,非非遺具有多樣性、復雜性和脆弱性,它的這些特征決定了政府的行政保護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在立法方面分析,民事保護的弱勢,也是不得不加強政府行政保護的手段。另外,《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規定,各國必須加強行政手段來保護傳統文化。因此,在為非遺提供保障方面,必須以行政保護為主,同時兼顧好民事保護和知識產權保護,建立行之有效的法律保護機制。
非遺是我國很重要的文化瑰寶,也是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保留下來的優秀文化。加強對其保護和傳承,也是繁榮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舉措。隨著全球化趨勢的日益加快,我國也進入了法治社會的建設時代,面對越來越面臨失傳的優秀民俗文化,人們對非遺的保護方面日益完善,加強我國的法律建設,不斷對相關的律法條文進行完善,并且對執法機制逐步完善,培養優秀的執法和司法人員,運用法律保障來延續非遺的長期發展。
[1]代中現.論保護瀕危非物質文化遺產執法機制存在的問題[J].河北法學,2008,26(1):70-73.
[2]柏貴喜,楊征.堅持和完善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政策研究——基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內蒙古自治區的調查[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32(3):1-6.
[3]李華明,李莉.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產權主體權利保護機制研究[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2):104-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