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若冰
(寧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浙江 寧波 315211)
“革命老區和老區人民是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軍隊的根基”。搞好老區扶貧開發,幫助老區人民脫貧致富是一項培根護本的政治工程。習近平強調:“我們不能忘記歷史,不能忘記那些為新中國誕生而浴血奮戰的烈士英雄,不能忘記為革命作出重大貢獻的老區人民?!备锩蠀^的扶貧開發工作是中國共產黨踐行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宗旨的實際體現。加快革命老區脫貧攻堅不僅關乎老區人民的生活幸福,更是對老區人民的最直接回報,是飲水思源的政治要求,是一項培根固本的政治工程。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重要的貧困地區,貧困地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貧困革命老區更是短板中的短板,習近平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沒有老區的全面小康,特別是沒有老區貧困人口脫貧致富,那是不完整的”。他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支持和幫助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盡快脫貧致富奔小康,決不能讓一個蘇區老區掉隊”。實施革命老區精準扶貧是實現全面小康社會重要前提,是實現共同富裕、體現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必然要求。
習近平強調甩掉貧困帽子的總辦法是發展,貧困地區發展要靠內生動力,要把外部輸血和內在造血有機結合起來,在內外兼修上下功夫。相較于傳統的粗放式扶貧,精準扶貧從扶貧機制上由主要依賴經濟增長的‘涓滴效應’到更加注重‘靶向性’對目標人群直接加以扶貧干預的動態調整。精準扶貧將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是共同富裕思想的延伸和具體實踐,是解決革命老區貧困問題的根本方法。
革命老區多處偏遠窮困山區,要對每戶貧困的實際調查需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僅憑人均純收入無法準確界定貧困標準,無法得知農民的不動產收入、隱性收入等具體評定因素。精準幫扶政策一刀切現象嚴重,導致扶貧精準度低,扶貧工作進展緩慢。另一方面,由于人口流動、因病致貧和返貧等不確定因素的影響,扶貧標準復雜,對貧困戶的動態管理難度加大。精準脫貧措施在扶貧開發工作的過程中,缺乏有效的動態管理機制。貧困問題的產生不是一蹴而就,脫貧過程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僅僅依據現有的收入情況將貧困人口脫貧,可能會造成被脫貧現象的發生。對脫貧人口退出缺乏動態監管,使得貧困人口脫貧后未能及時退出貧困體系。
精準扶貧工作扶貧成效明顯,但是尚未形成長效的扶貧模式,精準幫扶措施的可持續性不強,造就了扶貧效果的短期化,容易產生積貧、返貧的現象。革命老區實施精準扶貧模式以傳統的行政主導下輸血式的幫扶模式,容易造成臨時性脫貧,容易因災、因病返貧。另一方面,貧困群體作為被動的幫扶對象對資源的獲得還是扶貧項目的選擇都不具有主動性,使得貧困群體在觀念上對幫扶形成依賴性。
精準管理是精準扶貧的核心,對扶貧對象的建檔立卡是隨時流動隨時變化的。相關部門要盡快出臺貧困對象管理辦法,了解建檔立卡對象的致貧原因、受助情況、進退機制等情況,明確各級各部門職責分工,落實建檔立卡的精準管理。要構建專業化的監測統計隊伍,健全工作量化考核和駐村干部考核激勵機制,研究制定具體考核內容,做到嚴格考核和獎懲。
精準幫扶的關鍵在于“精準”。由于致貧原因的不同要求在扶貧過程中也要區別對待。革命老區是一個特殊的地理區域,地處山區、交通閉塞、生產條件艱苦,但是有自己的優勢和有利條件,例如礦產資源、山林資源豐富。同時,革命老區也是一個特殊的政治區域,紅色旅游資源、民族文化資源等較為豐富。因此,革命老區脫貧攻堅關鍵在于找準路子,要立足資源優勢,做好特色文章。要推進特色產業項目建設,實施產業化扶貧,實現革命老區的跨越式發展。
政府扶貧一直是以往扶貧的主體力量,但是需要認清貧困戶是精準扶貧的主體,政府扶貧應注重角色轉換,從主導扶貧轉化為參與扶貧,激發脫貧主體的內在活力,貧困戶自主脫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要求。激發貧困群體的內生動力,使其自主脫貧,才能徹底解決貧困問題。
[1]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革命老區發展時刻放在心上[A].陜西老年學通訊(2015年第2期總第101期)[C].陜西省老年學學會,2015.1.
[2]把革命老區發展時刻放在心上[J].源流,2015(04):4-5.
[3]韓廣富,趙佳佳.習近平革命老區脫貧攻堅思想及其指導意義[J].理論學刊,2016(05):4-9.
[4]范海軍,殷文貴.湖南省革命老區精準扶貧的實踐、困境與超越——以株洲茶陵縣為例[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7,29(10):24-28.
[5]陳雅君.革命老區精準扶貧問題研究——以山東省臨沂市為例[J].中共濟南市委黨校學報,2017(04):8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