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青平
(西安郵電大學,陜西 西安 710121)
高校工會維權就是高校工會組織尊重教職工合理需求,切實維護教職工所享有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方面的合法權益。這些合法權益涵蓋了憲法和法律規定的職工的政治、經濟、勞動、精神文化等各個方面。維權職能是高校工會的基本職能之一,對促進和諧校園建設、保障教職工利益有重大影響。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改革逐步推進,高校工會在維權職能落實方面的問題越來越突出。如何在新時期、新形勢、新常態下繼續履行好工會的職責和權利,維護廣大教職工的權益,保護、調動、發揮好教職工的積極性、創造性,使高校工會成為教職工權益的維護者,學校改革的支持者,學校發展中的矛盾調解者,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
(一)大多數高校工會都把工作重點放在組織各項文體活動方面,重活動、輕維權的思想長期存在。有些高校工會經常把工作重點放在娛樂活動、體育比賽、福利發放等活動組織上,或者放在場面宏大、領導喜歡、政績凸顯的面子工程上,把工會變成了“福利工會”和“文體工會”。
(二)學校對工會角色和地位的劃分不明確,總是將工會作為發放福利的代表,維權職能被忽視。高校工會作為職工自發組織的特點未能被充分認識,也缺乏必要的維權宣傳,學校工會的獨立性不足,成為學校主要行政部門的依附。大多數教職工對工會的地位和職能認識不清,當有涉及自身利益的問題出現時,第一反應是直接找相關校領導或職能部門解決,而不是找工會進行維權。
(三)教代會職權虛化嚴重,形式主義盛行,缺乏完善的條例和規章,使維權無例可循、無法可依。教代會制度在現實中卻存在著形式主義泛濫、職權虛化嚴重、可操作性不強等問題,使教代會在常態化、制度化、規范化等方面問題頗多,工會作為教代會的召集和組織機構也受到很大制約,各項職能的發揮受限。由于教代會閉會時間較長,又未明確將工會作為教代會的常設機構,日常工作機制很不完善,民主管理實現途徑不暢。
(四)工會在維權時的手段軟弱無力,寄予同情,積極呼吁的時候居多,沒能利用法律武器,通過正當程序來依法維權。維權法制體系不健全,已有的維權相關法律未能被嚴格執行,高校工會地位不受重視,直接導致工會維權手段軟弱無力。很多時候工會只能通過發聲呼吁、人道主義安撫等手段對教職工受損的利益進行物質或精神方面的補償,卻難以從根本上維護好教職工的合法權益。
高校工會的法律屬性是在黨委領導下的教職工自治社團和群眾性組織,可以獨立自主地開展活動。但現實情況往往是黨的領導干部直接兼任工會主席,由黨委直接議定工會工作內容的情況很常見,工會組織自治主體資格未被實際承認,人事權、經費支持都未得到保障,工會行政化傾向嚴重。習慣于根據上級安排來組織活動,忽略了教職工的意愿和需求。工會沒有建立起獨立的運行機制,獨立行為能力缺乏,工會干部的權力和能力受限,無法放開手腳開展維權的相關工作。
現階段,我國各高校的用工方式的主要構成有以下幾種形式:按照國家或者地區的事業單位編制待遇標準領取相關的薪酬福利的事業單位正式編制人員;學校人事隊伍結構內但未納人正式事業單位編制的正式教職工;未納人高校及事業單位編制內,與學校簽訂勞動合同的高校外聘員工。這種多元化的用工方式適應新時代的發展變化,能有效提升學校用工效益,但同時由于工會對現階段用工方式的轉變應對不足,無法代表非正式在編教職員工的利益,非學校正式在編人員無法參與學校各項事務的議定和決策,給高校工會維權工作帶來困難。
高校工會作為獨立運行的自治團體所具有的維權職能經常被忽略,黨群不分,政群不分的現象很常見,使工會維權可操作性極低。一些教職工的維權意識存在很大偏差,從未把工會當成教職工群體的維權組織,當他們的合法利益受到侵害時,他們往往更愿意直接找相關領導或職能部門去反映和求助,遭受嚴重侵害時還會選擇司法渠道去解決,但很少會通過向工會組織反映問題來進行維權,工會維權職能的發揮缺乏群眾支持。
總之,高校工會維權職能在現階段未能被重視,發揮難度較大,只有從根本上厘清工會的獨立自治團體性質,弱化其行政依附性,充分利用現有法律,加大維權職能的宣傳力度,改變教職工對工會的錯誤定位,才能更好發揮工會作用,更好助力高校的改革和發展。
[1]沈強,靳振華.“互聯網+”思維下推進高校工會工作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5(47):11-12.
[2]廖揚眉,龐杰.高校工會的維權職能探析[J].海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2(2):76-80.
[3]伍勁宇.高校工會建立教職工維權機制研究[J].才智,2016(11):50-53.
[4]彭列漢.高校工會維權困境與對策思考[J].學理論,2010(29):259-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