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田田 四川理工學院
自20世紀以來,中國油畫水平得到顯著的提升,并在不斷發展中實現了與中華傳統文化精神的融合,對中國文化的發展帶來重要影響。現階段,如何實現中國油畫的長足發展,充分發揮中華傳統文化的作用,已經成為當今社會廣泛關注的課題。本文主要從中華傳統文化精神對中國油畫發展的重要性展開探討,希望能夠對日后的相關研究有所幫助。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科學技術水平得到快速提升,并廣泛應用于社會生產以及人們生活當中,為人類的生活帶來極大便利。同時,隨著圖像技術的不斷應用與推廣,在一定程度上減小了油畫繪制的發展空間,也給我國油畫的發展帶來一定的困擾。因此,在中國油畫發展過程中,創作者應重視其存在的問題,積極融入中華傳統文化精神,結合本國實際與發展需求對西方油畫進行改善,在促進中國文化持續發展的同時,促進具有中國特色的油畫文化的發展[1]。
明朝萬歷年間,西方油畫流入我國,并在傳教士的引導與宣傳下,在我國的影響日益深遠。隨著我國藝術家對西方油畫的逐步了解,逐漸開始了中西繪畫的融合創新,為具有中國特色的油畫打下了基礎。近年來,中國澳門發現的油畫《明代武將像》,整幅畫作清晰地表現出曾運用具有我國特色的線條勾勒畫法。這種中西繪畫方法的結合,不僅使油畫作品具有西方油畫材質的立體感與美感,同時又具有中國畫的特色,畫作栩栩如生。由此可見,在西方油畫流入我國初期,中華傳統文化精神就已經對西方油畫進行了同化與轉變。
莊子所宣揚的“道”對于中國繪畫藝術影響頗深,因而中國藝術更注重追求精神上的解放與自由,從而進行更深層次的藝術探索。在我國古代,畫作通常以生活、人物、自然為主,這與西方的油畫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古代中國畫講究憑借感覺、體驗、觸摸描繪萬物景象,以最終達到“物我兩忘”的精神境界;西方油畫講究運用科學、理性的態度進行萬物景象探知,并真實地反映在畫作當中,以實現西方文化的傳承,這也正是古代中國畫與西方油畫矛盾的癥結所在。因此,應做出不斷的努力與探索,促進中西油畫的進一步融合。比如,在清朝時期,意大利畫家郎世寧與法國畫家王致誠就遇到過這樣的事情:郎世寧與王致誠具有高超的西方油畫的繪畫技術,但卻怎樣也達不到中國皇帝的滿意,最后被要求必須在結合中國審美標準的基礎上進行西方油畫創作。結果出乎所有人預料,郎世寧與王致誠運用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油畫表現形式,滿足了當時皇帝的需求,這為中國油畫在我國日后的發展與創新提供了寶貴的參考價值[2]。
晚清時期,隨著“洋務運動”熱潮的推進,“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在中國日益盛行,當時政府為了提高社會發展水平,向西方國家派出許多留學生,學習他們的科學技術、文化藝術以及管理制度。幾年后,海外留學生紛紛回到國內,并帶回了西方國家先進的科學技術與油畫知識,通過創建專業的藝術學校、聘請專業的油畫教師對西方繪畫藝術進行了全面的傳播。比如,杭州林風眠的藝術專科學校;南京徐悲鴻的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系等,這是中國油畫發展過程中的一次重大變革,同時也深化了國人對油畫藝術的認知。而隨著我經濟水平的不斷提升,畫家們不斷努力,逐漸開展了將西方油畫融入我國文化中的探索與思考,充分展現了西方油畫與中國文化的精神內涵,實現了畫作技術與文化思想內涵的摩擦與碰撞,最終形成了具有我國特色的中國油畫[3]。
綜上所述,油畫作為外來文化,與我國本土的繪畫藝術區別較大。因而,要想進一步促進中國油畫的發展,應在我國社會發展與文化發展需求的基礎上,融入中華傳統文化精神,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油畫藝術,凸顯我國的民族文化,并強化人們對油畫藝術的認知,促進中國油畫更好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