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進營 佛山粵劇傳習所
“廣東音樂”是中國廣東流行的民間器樂形式。它起源于地方戲劇和民間音樂。20世紀20年代以前,廣東音樂中沒有像高胡這樣的樂器。20世紀20年代前后,“廣東音樂”作曲家、演奏家呂文成先生對二胡進行了大膽的改革。他把傳統二胡的琴弦變成了鋼絲弦,提高了定弦,用兩條腿夾著琴筒進行演奏。這種音色清澈明亮的高音二胡,被稱為“高胡”,很快就成為“廣東音樂”的靈魂樂器。
廣東高胡的表演具有優美動人的特點,通、透、堂和亮是它的典型特點。它蘊含著嶺南獨特的地域文化,完美地詮釋了嶺南人與溫柔活潑的氣質相結合的審美理念。在漫長的演奏過程中,廣東高胡逐漸形成了幾種獨特的演奏技巧。
因為它的唱腔來自粵劇,所以可以稱為襯腔。它是表示要把上方附有襯音符號的音,迅速一弓演奏出三個音來。例如,一個單音“6”實際上是“676”三個音,一個音調可以有兩種節奏類型,中間是用手指演奏,而不是一個按壓。總而言之,要想使得襯音真正達到有光彩的效果,就不能作為單個音清晰地出現。高胡的第一和第二把位的下行二度襯音是最典型、最容易的,也是最能體現廣東風格的獨特技巧。如果6(5)45(4)34(3)23(2)1(2)1,只要不厭倦使用各種速度觀看系列,它就會顯示出第三手指的重要性和靈敏度。同時,第三根手指是否是按弦或打弦,是先出還是后出,能否達到預期襯音效果的關鍵。這個襯音技巧是最能突出廣東風格的寶中之寶,許多高胡演奏家,如劉天一和呂文成等,他們的每一個襯音都表達得清清楚楚。
然而,雖然廣東高胡的裝飾音每一首都可以聽到,但作者從未作出具體的規定,所有這些都可以由演奏者即興創作,有的喜歡添加,加得適當的風格就優雅和隨意的,隨便亂加或是加得不合適就會有點畫蛇添足的意味[1]。
它也是廣東語言使用滑指的愛意來跟隨韻律的一種特殊表現習慣,它仍然是其創始人呂文成最靈活和夸張的語言,自從他第一次創造了滑行手指以來,已經通過了劉天一、朱海、羅晉、沈偉和我國香港地區的盧家熾馮化和其他著名藝術家不斷完善和不斷融合發展,形成了獨特的戲謔和高雅手法。所謂戲謔與高雅,是基于音樂表演的內容和風格,恰當運用,切忌矯揉造作、滑稽、無事生非。如《青梅竹馬》《漁歌晚唱》等,都有輕快活潑的大自然之歌,滑行的手指也不妨詼諧一些,但如《流水行云》《禪院鐘聲》等,深情的悲愴性的音樂,而滑音則需要嚴肅和內向。
(1)半音來回滑指,用(~)這個符號來表示。這是在原來的位置,手指往后移回半音后又回到原來的位置,這是高胡最常用的滑指方法,可以快也可以慢。所謂戲謔與高雅,是從音樂的內容和風格入手,恰當運用合適的演奏方法。不管音樂的性質,滑音的效果必須是愉快的、舒適的、友好的,給聽眾留下回味無窮的印象。
(2)半音上行滑指,這種演奏方法是由廣州話與粵劇在音樂語言方面結合而成的,其在藝術感染力上帶有濃厚的地方色彩。
(3)半音下行滑指(回帶音)半音來回滑指和小二度上行滑指,這種指法是由于粵劇風格需要而普遍運用,而小二度下行滑指在日常演奏中這種演奏方法并不常見,演奏者無須刻意追求。
第三要素是廣東音樂的濃郁旋律,突出了風格的常用手法。在較緩、較慢、較疏的旋律和音符中,適當地加入一些符合整個旋律的音樂語匯,使原來的旋律變得更加生動好聽,韻味更加濃厚,達到錦上添花的效果[2]。
但很顯然,無論是花音還是滑音,都不宜加入太多。現實中有一些老藝術家倚仗自己經驗豐富,對于所演奏的曲目駕輕就熟,忽視掉其他樂器的性能,見縫插針,迫使全曲每拍一律都是十六分音符,使得音樂失去了原有的抑揚頓挫,顯得匠氣十足,這顯然是十分不可取的。
就像粵劇中的音樂一樣,廣東的樂譜很簡單,而且很稀疏,只有一個骨架。粵劇梆黃之所以有如此豐富多彩的風格,完全是因為演員的再創作。廣東小曲今天可以有這樣悠揚流暢的線條,也是表演者不斷即興創作和加花的結果。也就是說,要想突出廣東音樂的獨特風格和韻律,就必須牢牢把握和繼承呂文成創作的基本技法,不斷改進、完善、突破、精益求雅,雅中求雅。特別是作為繼承人,我們必須在繼承和發揚優良傳統的基礎上取得突破。我們要勇于創新和繁榮創作,讓高胡在祖國百花園中的藝術風格,散發出更加濃郁燦爛的嶺南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