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杰 貴州師范大學
近年來,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是高等師范院校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加快內涵式發展、提升教師隊伍培育發展核心素養的重要措施之一[1]。2018年1月3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要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造就黨和人民滿意的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2]。興國必先強師,《意見》將教育和教師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對于建設教育強國、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高等師范院校推進自身發展方式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意見的提出為高等師范院校的發展指明了方向,也對師范類專業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新要求。一方面,《意見》鼓勵高等師范院校不斷更新教育觀念,改革教育內容和教學方式,提高師范類人才培養質量:另一方面,《意見》的出臺對偏遠落后地區的師范人才培育和隊伍建設提出了新的挑戰。本文以美術專業為例,就貴州地方師范院校的師范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融合的可行性進行了探討,為師范專業教育改革提供理論參考。
創新創業教育的核心內涵是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將創新創業教育作為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在時代背景下,將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緊密結合,實現從注重知識傳授向更加重視能力和素質培養的轉變的重要舉措。2015年,國務院頒發了《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推進促進高校畢業生更高質量創業就業的重要舉措。
在美術這一傳統師范專業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是推進培養創新型教師改革的必要措施。創新創業教育是在傳統專業教學模式的基礎上,吸收先進的教學理念,改革教學模式,通過創新創業教育能夠彌補傳統美術師范教育的短板。美術專業學生均具有一定的專業技術能力,動手能力強,吃苦耐勞,思維活躍,容易接受新鮮事物,但是作為創新型師范人才,在人際交往、組織協調以及創新管理等方面的能力仍亟待提高。
大學四年是培養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師范人才的關鍵期。以美術專業為例,美術專業涵蓋了繪畫、藝術、設計、雕塑、動畫、攝影等多個專業技能的學習,且社會需求量大,除專業教師崗位外,只要與美術相關的行業都需要大量具有創新能力的專業綜合型人才,因此,傳統的美術教學已經不能滿足社會與學生對專業培養內容的需求。
另外,在師范類人才的培養過程中,貫穿創新創業教育具有重要價值。一方面,作為美術師范類學生,良好的創新訓練和創業素質培訓對培養學生艱苦創業精神、對提升專業創新能力和職業成長能力大有裨益;另一方面,對師范類人才進行創新創業教育,將為中小學和社會教育機構培育大批具有創新創業精神、具備創新創業知識、能夠傳播創新文化的創新型教師。
創新創業教育是豐富教學內容、提升師范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途徑。美術師范專業學生的培養方式以實踐為主,因此,在傳統教學中融入創新創業教育,可從以下三個層面進行探索。一是將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人才培養體系有機融合,將創新創業教育理念融入人才培養目標,將創新創業教育貫穿于人才培養全過程;二是將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課程及實踐教學有機融合,在專業課程及實踐教學中融入創新創業教育內容,構建以學生綜合素質發展、學科專業核心能力提升、培養創新創業能力為目標的課程體系;三是借助高校創新創業平臺(如科技園、眾創空間、創新創業中心等),利用實訓場、工作室等場所,合作共建學院主題創客空間或創新教育第二課堂,為學生提供創新創業實踐機會。
創新創業教育所需的資源僅靠校方的力量是不夠的, 需要整合學校、企業和社會的各種資源,建立和完善系統的創業教育培養體系。結合高等師范院校發展規劃的現實需求,為了更好地推進美術師范專業人才培養的改革,為國家輸送更多的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師范人才,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目前,高等師范院校首先需要的是提高創新創業教育的質量,打造具有創新創業能力的大學生人才庫。創新創業教育需要整合學校、企業和社會的各種資源,建立和完善一個創新創業教育培養體系。各高校是科技成果轉化和創新創業活動的第一線,但要將創新創業教育各種要素有機地整合起來離不開優質的創新創業教育。如何突破現有的模式,整合高校優質的人才資源優勢,是當下高等師范院校發展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離不開優秀的師資,高校應在穩固人才儲備、引進高科技人才上創新思維。高等師范院校一大批優秀的教育專家和社會各界的教育業精英,是大學實施創新創業教育十分重要的資源。院校可以聘請一些既有實際教學經驗又有一定管理理論修養的教育家、資深教師及業內人士等擔任兼職教師, 講授一些創新創業課程。對這部分優質人才可以在制度上給予特殊待遇。
貴州地區高校間現有創新創業要素相對封閉,通過構建創新集群可以提升信息和人才流通。只有在各科技園主體之間形成網絡關聯,才能形成顯著的集群效應。高校間應建立創新創業團隊交流平臺和機制,允許資源與信息自由流動與轉化。
現在,創新創業的概念不僅僅局限于“技術創新”“創辦企業”等狹義概念,同時也將管理創新、思維創新、開創事業、提升業績等含義涵蓋其中,把人的綜合創新素質和創新能力作為培養的核心,為學生的成長和綜合素質的提高提供新的視角,引導學生通過創業精神,為個人學習與未來人生的持續高質量發展打下基礎。
大學生創業風險極高,失敗的可能性極大。我們要對創新創業教育的成果抱有實事求是的態度,創新創業教育不應以有多少大學生成功創辦企業、有多少技術項目得以轉化作為最終目標。創新創業教育只是引導大學生成長成才的一種手段,我們要辯證地看待付出與收益不平衡的現狀。因此,創新創業教育是傳遞創業精神、提升實踐能力、提高綜合素質的最好途徑。大學生邁出創新創業這一步,無論成功與否,創新創業教育培養人才的目的便達到了。況且,失敗也是創新創業者重要的學習過程。因此高校要營造一種鼓勵創新創業、善待失敗的寬松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