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松 王娟 廣安職業技術學院
廣安是四川省東北部的一個地級市,是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的故鄉,歷史悠久,人杰地靈,有著豐厚的民俗文化資源,如武勝剪紙、竹絲畫簾、滑竿抬幺妹、婚嫁歌、華鎣山寶鼎廟會、岳池抬高亭、岳池燈戲、鄰水手掌木偶、岳池曲劇、華鎣山云童舞、宕渠雙竹連響等,其中,部分民俗項目已入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近年來,隨著我國文化藝術事業的大繁榮,廣安民俗文化也開始朝著產業化方向發展。例如,將武勝飛龍、竹絲畫簾作為產業開發的竹絲畫簾文化村;在修繕古建筑“道臺院子”的基礎上打造廣安首個川東民俗文化館;正在籌建的廣安民間文藝家協會等,為廣安民俗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平臺。但是,如何將廣安民俗文化產業做大做強,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是我們需要思考和探索的一個新課題[1]。
隨著經濟和文化的大發展,在很多地區,民俗文化產業已經從朝陽產業發展成了支柱產業,其價值和意義得到了普遍的認可。但目前在廣安民俗文化產業中,還存在著價值觀上的偏差和沖突,一些民俗藝人和民俗文化工作者,還難以接受民俗文化的商品化、市場化,更多的還是將民俗文化視為一種意識形態,發展和競爭意識不強,自然也不會追求產業的效率、效益和利潤。所以要想保證廣安民俗文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首先要做的就是轉變思想,對什么是民俗文化產業、其價值和意義所在、怎樣發展等基本問題有正確的認識。
首先,要轉變陳舊的思維模式,特別是解除封閉、傳統的自然經濟文化觀,真正認識民俗文化的雙重屬性,即民俗文化既是具有意識形態功能的精神產品,也同樣是可以獲得豐厚經濟效益的商品,發展民俗文化產業不僅是大勢所趨,更是保證其傳承和發展的必由之路,那種“將民俗推向市場是對民俗的褻瀆”的極端認知是不可取的。其次,要強化市場意識。既然是一項產業,就要樹立起市場意識,要求在民俗文化產業化發展過程中,始終以市場為導向,適應市場的運行規律和發展要求,并根據市場變化及時調整生產、營銷等方面的機制。不顧市場閉門造車,注定會被市場淘汰。最后,要不斷增強自身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民俗文化產業化發展,并不是將經濟效益的獲得視為唯一目的,它也是傳承和發展民俗文化的重要方式和渠道,是當代人的文化擔當和使命所在,唯有樹立高度的責任感,才能為廣安民俗文化的可持續發展,打下最為堅實的基礎[2]。
在一門新興產業發展之初,最有效的渠道就是與其他成熟的產業相融合,以抱團的形式發展,獲得雙贏的效果。這一規律同樣也適用于民俗文化產業的發展。污染小、效益大的旅游業,與民俗文化有著天生的淵源,所以應該在民俗和旅游之間架起了一道橋梁,做到有計劃、有特色和有保障,形成全新的民俗旅游文化產業。
首先要有計劃。應對廣安的民俗資源和旅游資源進行普查,廣安地區有哪些旅游資源,有哪些民俗資源,這些資源中又有哪些可以整合,在此基礎上再進行提煉和重組,使之成為新的旅游產品并對外推出。其次要有特色。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唯有特色的彰顯才是立足的基石。這種特色通俗地說就是廣安有什么、與其他地方有何不同、游客到來后能夠獲得怎樣的新體驗。而不是對其他地區簡單的復制。最有效的渠道就是推出拳頭產品,打造專題文藝演出、開發特色紀念品、改建或新建景點等,讓游客懷著興趣而來,帶著盡興而歸。“道臺院子”項目就是一個民俗融入旅游文化產業的典范,這個老宅位于協興鎮,毗鄰鄧小平故居,已有200多年歷史,屬于典型的清中期川東建筑,宅子的主人鄭人慶在清朝嘉慶年間曾任山西河東道道臺,所以被稱為“道臺院子”。在原址修復后,整個“道臺院子”項目建筑面積達到2200平方米,并在院內打造了川東民俗文化館,集中展示廣安民俗文化。游客游覽小平故里感受紅色文化之后,還可以去“道臺院子”體驗廣安民俗文化,這也算是特色民俗旅游文化資源的典范之作。最后要有保障。作為兩種產業融合而成的新產業,在發展中勢必會遇到多種問題,對此需要政府和主管部門做好充分保障工作。如出臺相應的法律法規,營造出良好的整體游覽環境,避免民俗的源生態遭到破壞,對現有資源不斷進行微更新等,真正獲得一帶一大于二的良好效果。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品牌的構建具有決定性意義,構建品牌不僅可以與同類產品形成區分,彰顯自身特色,而且可以獲得自身的豐富和完善。當下,雖然多種廣安民俗資源都有著較高的知名度,但均未形成真正意義上的核心品牌文化。對此還需要做以下幾個方面的努力。
首先,要選擇合適的內容。面對豐厚的民俗文化,首先要做的就是科學、合理的選擇。它包含兩個選擇標準,第一是民俗文化的基原性,即該民俗在諸多民俗文化中居于基礎或核心地位;第二是擴展性,即該民俗文化要表現出一定的建構潛力和可塑性,并可以與其他民俗文化形成良好的互動。基于上述兩個標準,廣安可以深度挖掘巴人文化、宕渠文化、古?州文化、華鎣山文化、嘉陵江文化等本土民俗文化。其次,要提煉文化的內涵。民俗文化品牌要具有豐厚的內涵,才能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為長遠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對此可以從橫向和縱向兩個方面對內涵進行提煉。橫向方面,可以挖掘該民俗文化和其他民俗文化之間的關聯,使內涵得到延展。例如廣安是小平同志的故里,而華鎣山則有著光榮的革命歷史,曾是中共華鎣山地下黨和華鎣山游擊隊從事武裝斗爭的根據地,對此就可以將兩者有機聯系起來。縱向方面,則是要挖掘出該民俗的文化根系,突出該民俗文化的悠久歷史和厚重感。通過縱向和橫向的立體挖掘,使之成為一個系統的文化體系。再次,要明確文化品牌定位。不同文化品牌有不同的定位,與宗教相關的民俗文化具有神秘性,與婚慶相關的民俗文化具有娛樂性等,對此要根據民俗文化自身的特點提煉出品牌特性,然后根據消費者的身份、年齡、知識結構、文化層次等,進行精準營銷,實現與消費者需求的默契配合。最后,要多元主體參與。在民俗文化品牌的構建中,政府、文化企業、人民群眾等都是品牌構建的主體力量,所以不能僅局限和依靠某一種力量,而是要號召全員參與,共同保護、宣傳和推廣民俗文化品牌。
正所謂“酒香也怕巷子深”。在民俗文化產業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必須通過立體化的宣傳,以合理、合適的方式讓民眾了解到傳統民俗文化的特色,進而產生想來體驗的想法。在這個過程中,除了傳統的電視、廣播、報刊等宣傳方式外,還要進行網絡宣傳建設,充分利用好各種網絡媒體資源。
首先,應開展全面、嚴謹的本體研究。應通過文獻研究和田野調查,深入了解廣安民俗文化的歷史發展、當下現狀等。然后,再通過田野調查,把握民俗產業化發展要點,如民俗產業的發展方向、民俗產業的受眾特點等,這些研究成果既是網絡宣傳的基礎,也是重點所在。其次,要打造廣安民俗文化的專題網站。要將當下散見于多類網站的廣安民俗文化內容進行梳理和整合,實時更新,及時報道最新內容,包含民俗文化介紹、民俗文化產品展示、民俗文化旅游景點的預定、購票等。并加入轉發和評論功能,讓觀看者從單純的受眾變為新的傳播者。以網站內容為依托,還應開發手機APP。當下,人們使用手機了解資訊、溝通聯系的頻率已經超過了PC,所以要依托于網站,開發廣安民俗文化手機APP,便于人們以更加便捷的方式了解和接收信息。最后,要形成線上推廣+線下體驗的新模式。在積極進行網絡宣傳的同時,還要開發民俗體驗、農家樂文化、工藝小鎮等項目,使之與旅游業、服務業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這個產業鏈越長,獲得的收益就越豐厚。比如消費者可以通過網絡了解廣安民俗文化的相關信息,然后通過電子商務平臺購票或購買文化產品;前來實地體驗后,不僅要食宿,而且還有可能要購買紀念品。這樣的線上推廣+線下體驗的模式,可以形成良好的可循環產業鏈,從而實現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總的來看,在文化產業整體大發展的背景下,近年來廣安民俗文化產業經歷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獲得了可喜的發展成果。但是也應該清醒認識到,與民俗文化產業高度發達的地區相比,我們還是存有諸多不足的,如產業規模有限、未能彰顯出民俗文化資源的特色、宣傳和營銷方式陳舊等。因此還要在現有基礎上探索出可持續發展路徑,使當下存在的問題得到解決和完善,并開辟出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使之成為推動廣安經濟、政治和文化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