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 鳳 張毅蕾 景德鎮陶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近年來,新媒體藝術研究成為熱門課題。經濟高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科學與藝術的融合表現得尤為突出。新媒體藝術借助當代科技的進步,以新的視覺經驗、呈現形態與互動方式,擴展了人類審美體驗,改寫了人類的生活方式,并推動著社會文明步入一個新格局。中國新媒體藝術的發展目前還處在初期實驗性階段,存在著諸多局限,從世界各國的新媒體藝術產生、發展和逐步成熟的過程中借鑒經驗具有現實意義。因此,從文化與科技融合的角度探討新媒體藝術的發展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促進文化和科技融合,發展新型文化業態,提高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黨的十九大報告再次指出,“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須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
《“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中,第一次將數字創意產業列為要重點培育的5個產值規模達10萬億元級的新支柱產業之一。隨著信息技術的進步,文化和科技融合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引起廣泛的關注。科技創新的加速發展,使得文化和科技融合成為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主導模式。這就對文化和科技融合提出新的發展高度和要求。
在對文化與科技融合的研究中,學界不斷提出深入的思考和見解。尹宏認為,文化和科技融合是指科技與文化的本體形態相融合,兩者交叉、滲透、重組并最終融為一體,從而更新了文化的技術形態,并改變了文化的經濟形態、催生新的文化產業形態。易華認為,文化與科技融合即是以科技為手段,以文化、創意為主要內容,兩者相互滲透、相互交叉,對各業態之間的資源進行重組,從而導致產業界限模糊,逐步形成新產業的動態過程。各項對于文化與科技融合的研究中都不斷提到,文化與科技融合具有兩大特征,一是形成新的文化產業形態;二是出現新的經濟增長點[1]。
新媒體和新媒體藝術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明確兩者的區別有利于開展對于新媒體藝術發展的分析。新媒體在傳統媒介發展的基礎上順應時代發展要求,應運而生,在技術發展層面具備極為鮮明的時代特點。隨著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新媒體藝術以信息技術為依托,以文字、聲音和圖像等多種媒體為載體,將藝術與技術、文化與科技相融合,以其技術性、藝術性以及思想性,不斷挑戰和沖擊著人類的審美體驗。
新媒體藝術萌芽于20世紀初期的歐洲,各種新技術、復合材料的產生和普及,推動了藝術的不斷創新發展。在中國,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涌現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藝術家和藝術作品。新媒體藝術明顯地體現了藝術與科技結合的特點,現代性的科技背景為新媒體藝術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現代藝術和后現代藝術的諸多形式為新媒體藝術的產生提供了理論和實踐基礎。
新媒體藝術是數字化文化事業和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發展潛力最大的部分。如何加快新媒體藝術研究成果的市場轉化,擴大產業規模;如何做到產學研一體化,積極推動我國文化事業和產業的快速發展,并在國際上形成強勢競爭力,是我們要思考與實踐的課題[2]。
為了促進文化科技融合背景下,我國文化產業經濟形態發展的步伐,國家相繼制定和實施了一系列引導性政策。例如《“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關于深入推進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見》《文化產業振興規劃》等,對于促進我國文化產業轉型升級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新媒體藝術為文化創意產業拓寬了發展思路,提升了研究定位,并且不斷地為文化創意產業注入新的生命力。究其原因,新媒體藝術的創作與推廣,實質上是對現有科技和藝術成果的綜合運用。在新媒體作品的創作中,以獨有的開拓性、高科技性和融合性, 使得高科技成果得以在第一時間具象地展現,不僅更易于被大眾理解和接受,也為相關產品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因此,新媒體藝術對文化創意產業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3]。
人才是人類社會前進與發展的動力和保障。國家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來保證人才培養和人才儲備。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為專業人才提供落戶和購房補貼政策,不斷完善人才服務與保障體系,有效促進了人才的能動發展。新媒體藝術的發展,同樣離不開專業人才的努力和付出。
專業人才的培養需要強化學科建設。進一步加強專業與產業、社會需求的契合度,將學科建設與專業人才培養銜接得更加實用;將課程設置與社會需求相接軌,突出專業實踐能力的提升;提升專業學生與社會行業的對接程度,將實習貫穿在具體的教學工作中去,為專業實踐提供新媒體藝術實驗室,進一步為新媒體藝術提供良好的實驗空間。重視專業人才的培養,可以為新媒體藝術的發展提供持續的動力和不竭的能量。
近年來,新媒體藝術借助于“互聯網+”“文化+”等平臺與國家政策傾向,積極培育發展了動漫電影及游戲、3D打印、數字多媒體技術、藝術品網絡在線交易、在線直播平臺等多種新興文化與科技融合新形態,大力開發文化科技融合的衍生產品和相關服務,使得新媒體藝術得以蓬勃發展,并不斷出現新成果。一批文化與科技融合的新企業正逐步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和優勢產業鏈[4]。
鑒于此,新媒體藝術應當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科技成果智庫,創建新媒體創新研究平臺,在開發新媒體藝術內容過程中,充分結合社會實際需求,致力于找到新媒體藝術與社會經濟、科學技術的有效結合點,搭建新媒體藝術家、設計人員的產業化服務平臺,促進達成新媒體藝術產業化。
以筆者所在的藝術類院校景德鎮陶瓷大學為例,近年來,在產學研合作方面取得顯著的成績。學校與全國各大產瓷區、地方政府、企業、科研院所建立了長期戰略合作關系,300余項科研成果成功轉化為生產力,推動了我國陶瓷產業的轉型升級和科技進步。2018年3月,四川莊王黑砂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HK-OTC掛牌,這是四川省首家掛牌的非遺企業,也是首家學校以技術入股形式成功掛牌的企業。在國家提出文化自信,全面振興文化產業的大勢所趨下,我校以“派高級職稱工程技術人員對其產品進行技術指導,包括生產原材料的調研、工藝配方的優化、產品缺陷的分析、知識產權的保護、文化小鎮的設計規劃等方式”技術入股,積極響應國務院相關號召,積極與企業合作,開展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新嘗試[5]。
我校與政府亦有合作。近期我校與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開展文化產業合作,利用自身的優勢,積極搭建校地文化交流平臺,推動我校教育人才優勢與上虞瓷源文化小鎮建設和文化創意產業相對接,探索合作新模式,開辟合作新路徑,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互利共贏、共同發展,實現人文資源與教育科研資源共享互補,努力打造校地合作新典范。
文化與科技的融合,促使新媒體藝術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的興起和發展,具有重要的發展意義。而文化傳播與文化創意產業,正是我國可以盡快步入世界前列的優勢產業類型。我國在推動文化傳播與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中,對新媒體藝術予以了多方面的支持和推動,在未來的發展中,還需要加強對新媒體藝術的研究投入,并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尋找實現新媒體藝術商業價值和藝術價值的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