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靜 王真真 鄭州理工職業學院
《西游記之大圣歸來》和《大魚海棠》的接連上映,刷新了國產動畫電影的票房紀錄,收獲了眾多關注與熱情,國產動畫電影正逐漸復興。互聯網時代資訊實時共享,拓寬了電影的推廣宣傳渠道;積極的價值觀與民族性中國風的呈現,迎合了受眾的審美心理;全齡化的目標受眾定位,充滿話題性。但不得不承認,國產動畫電影當前仍存在山寨抄襲、重量不重質的問題,此外,狹隘性的“民族化”、盲目性的“國際化”、價值觀缺乏積極性、情感表現缺乏感染性以及目標受眾定位“低幼化”等問題依舊存在。唯有積極探討有效的解決對策、取長補短、去劣存優,才能促進國產動畫電影的健康發展,實現真正的“復興”之路。
當前,美日動畫幾乎占據了我國動畫電影市場的半壁江山,國產動畫電影卻在“國際化”和“民族化”之間難以平衡。其實,動畫的“民族化”與“國際化”在本質上并不沖突,“民族化”強調運用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形式進行價值觀的傳達;“國際化”則要求所展現的形式、傳達的價值觀能得到國際社會群體的認同。許多優秀的動畫作品風格各異,但其獨特的民族特色和主題都被全世界觀眾理解與認可,如人們耳熟能詳的水墨動畫、迪斯尼動畫、宮崎駿動畫等。國產動畫要想重整旗鼓并走向世界,就必須要處理好“國際化”與“民族化”之間的關系[1]。
美日動畫之所以能成為動畫行業的翹楚,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們始終立足于自身文化傳統進行創作,將本民族的價值觀作為作品核心進行傳達。以傳統二維動畫見長的迪斯尼,在遭遇數字技術沖擊時,并沒有立即倒戈新技術,而是在堅持手繪風格的基礎上,融入數字技術以便更好地呈現作品的視覺效果。在動畫電影《冰雪奇緣》中,數字技術的加入豐富了畫面內容,其真實的畫面影像與古樸的手繪風格營造出一種別樣的情懷,既真實又夢幻。在應對危機時,迪斯尼沒有醉心于看似無所不能的數字技術,而是在執著于自身傳統的基礎上不斷接納創新,消解傳統、重構技術,進而完成自己的蛻變。同樣地,日本動畫大師宮崎駿先生,不慕“功利”,不喜“潮流”,傾其半生,一筆一畫,始終堅持自身信念和手繪風格,創作出一部又一部極具東方韻味的動畫大片,用藝術的形式含蓄地表達深刻的思想。迪斯尼和宮崎駿的成功不是偶然,這告訴我們無論時代與科技如何發展變化,在堅守自己動畫傳統的前提下,我們可以在傳統與現代、堅守與革新之間找到一條具有特色的道路。
這種堅守與執著正是當前我國動畫健康發展所欠缺的。中國動畫的發展道路與美日動畫截然不同,面對他國動畫的攻城略地,中國動畫放棄了本應堅守的傳統與特色,一味地抄襲、模仿,追求形似而神不似的偽“國際化”作品,這種用“他國形式”傳達“他國審美”的創作體系,自然難在國際動畫領域有一席之地。我國動畫行業創造過經典的動畫作品,如《哪吒鬧?!贰短鞎孀T》《驕傲的將軍》等。以中國學派為代表的中國動畫自成體系,有著獨特的藝術語言和表現風格,重視對所要表現的對象進行視覺上的重新構造[2]。
《大圣歸來》作為近兩年備受關注的國產動畫電影,旨在更好地表達中國民族文化、更好地提升講好故事的能力,這也是導演田曉鵬一直以來的堅持??伞洞笫w來》的嘗試并不算完全成功,在語言和形式的表現上仍給人一種美系動畫的感覺,可見中國體系的建立任重而道遠。評價一部動畫電影優秀的標準,首先在于深蘊其中的“民族化”,即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表達方式,富含本國文化價值觀的故事題材。而這些頗具民族風格特色的作品被全世界受眾接納、認可的過程,也正是動畫作品正確處理好“民族化”與“國際化”之間的關系從而實現健康發展的過程。對于國產動畫電影來說,正確平衡好傳統與現代之間的關系,在不斷摸索、不斷嘗試中形成具備自身民族特色、傳達本國價值理念的創作體系,才是自身健康長足發展之道。
對動畫電影來說,“感染力”就是影片的生命力。這是再先進的技術、再酷炫的特效都無法比擬的。正如大文豪列夫?托爾斯泰所堅持的:“感染性是區分真正的藝術與虛假的藝術的標志?!眱炐愕膭赢嬰娪翱傆星檎嬉馇械母星楸磉_,能激發并滿足觀眾內心最本真的情感需求,促使觀眾在觀看影片的同時能收獲各自不同的理解與思考。宮崎駿先生的作品主題大多圍繞人類與大自然之間的矛盾展開,如影片《風之谷》講述的是人類在巨型昆蟲和腐海森林的雙重威脅下艱難而積極地生存的故事,營造出一種無可奈何的悲劇氛圍。由于人類社會產業文明的飛速發展給自然帶來毀滅性的破壞,反過來,被傷害的自然又殘酷地報復人類,形成惡性循環。宮崎駿在影片中借助各式各樣的象征手法表達著他對人類只求發展、不顧自然的行為的譴責,對大自然的渴望與歡喜,以及對人類與自然相攜相伴、共同成長的美好希冀,從而使觀者在觀看時能與這些情感得到共鳴,進而反思自身的行為。
美國動畫電影《海底總動員》是一部描述小丑魚父子之間親情的故事。爸爸瑪林為了拯救被潛水員捉走的兒子尼莫,在多莉的幫助和陪伴下逐漸學會用勇氣和愛去克服內心的怯弱與恐懼,并懂得為自己覺得重要的事情去努力、去冒險是非常有意義的。謹小慎微的爸爸為了孩子成長為真正的英雄,曾經瞧不起父親的孩子在生死的考驗中懂得了爸爸深沉的愛。在這一性格特征的反轉過程中,溫暖而又動人的情感交融其中,引發觀眾共鳴。
然而,國產動畫電影對于情感的表現更多的是以一種說教的形式,把觀看電影這一休閑行為變成傳播刻板知識的舞臺,極易讓人產生逆反心理,遑論情感上的共鳴。如《寶蓮燈》中一再用強調的方式,讓七歲的孩童說出“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這句真諦,可卻沒有在情節上進行體現、在情感上進行升華,自然無法敲開觀眾的心門、進行情感交流。唯有真摯的情感才能講述有內涵的故事、塑造有靈魂的人物,創作出有深度、能帶入、能經受住時間考驗的動畫作品。
通過對我國動畫電影產業消費調研數據進行分析,我們可以發現,“70后”“80后”“90后”以及“00后”都是動畫電影市場的主力軍,且成年觀眾占了絕大部分,這意味著原本以少年兒童為主要群體的“低幼化”的定位已不再是動畫市場發展的主流,創作符合大眾需求的“全齡化”作品應該成為動畫電影產業蓬勃發展的主要方向。以動畫電影《喜羊羊與灰太狼之開心闖龍年》為例,因為電視劇這一大IP的先機,所以第一部收獲了過億的票房,可謂巔峰時期,隨后推出的《喜羊羊與灰太狼之羊年喜羊羊》則無法復制第一部的好成績,票房急劇下跌。其他類型的“低幼化”作品更甚,沒有IP加持,又無法靠內容取勝,票房慘不忍睹,多以失敗告終。同期推出的“全齡化”定位的動畫電影《十萬個冷笑話》則一炮而紅,輕輕松松票房過億。
由此,我們不難發現,受眾群體定位的“低幼化”是妨礙國產動畫電影票房收入的重要原因。若針對少年兒童的動畫電影占據主流,觀眾群體就大大受限,失去了大量有固定收入的成年群體。與之相反,在動畫電影創作時,將目標人群擴大至成年群體,將內容主旨上升至大眾思維,在設置情節內容時注入更多的真情實感,才能廣泛吸引兒童群體與成人群體的眼球,牢牢鎖住國人乃至世界觀眾的心,使國產動畫電影產業獲得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贏。
經過多年的探索與嘗試,我國動畫電影市場已實現井噴式發展,國產動畫電影復興之路已逐漸明確方向,正朝著健康長足發展的目標努力。但美日動畫占據全球動畫市場的現狀仍然沒有改變,這對我國動畫產業發展既是挑戰,又是機遇。國產動畫電影唯有直面競爭,正視當下,以堅定的信念和接納的胸懷去學習、創新與成長。對于動畫電影創作來說,正確把握“民族化”與“國際化”之間的關系,重視情感表現上的真摯與交流,對目標受眾“全齡化”的準確定位,是當前乃至今后一段時間所要堅持的方向、復興的策略。摸索一條融合傳統文化與現代動畫特征的創作道路,一條源于民族文化、傳承民族文化的發展道路,以期自信地參與全球動畫市場的角逐,并贏得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