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麗萍 鄭州師范學院
實施科學有效的音樂教學模式是音樂課堂一直追求和探討的話題,它是在一定教學實踐和教學理論經驗中總結出來的用于指導音樂教學課堂的科學觀和方法論,有效的音樂教學涵蓋了穩定的教學計劃和教學內容,是連接教學活動與教學成果的重要媒介。
傳統的音樂教學模式可以分成五個環節,一般情況下可以認為是激發興趣、課程復習、課堂教學、實踐應用以及課后總結。這種教學模式是目前應用最為廣泛、受眾面最廣的一種教學模式。它不僅在音樂教學上應用,而且也在其他學科中被廣泛使用。這種教學模式的好處就是重視對知識系統的吸收和理解,使得新舊知識得以融會貫通,這種教學方法也是以教師為中心的一種教學方法和模式,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在該過程中起到了決定性作用,一般認為這是在最短時間內實現教學目標最為有效的方式[1]。
但是這種教學模式的缺點也是非常突出的,這是因為這種教學模式是單一傳導式的教育模式,教師在發揮著決定性作用,掌控著教學節奏和教學進度過程中,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來自教師的知識或者是啟發,并在教師的引導下完成教學目標與任務。這種教學模式也被稱作“填鴨式”教學,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忽視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課堂沒有思維碰撞交流,更談不上有教學靈感和學習新方法涌現。學生只能按照教師設定好的路徑去學習、去思考,缺乏創新型人才的涌現,也很難達到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境界。
美國蓋蒂藝術教育研究院官員潘杰博士,在《以科學為基礎的音樂教育,全面綜合性的音樂學習和音樂教育》一文中闡述了他對創新教學方式方法的認識和理解,他在著作中提出,新型教學模式的出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經過大量教學實踐和教學評價而總結和提煉出來的,科學高效的音樂教學模式一定是在高度重視以學生為學習主體的前提下實施的教學模式。科學高效的教學模式還要在充分實現音樂教育理念和培養音樂人才的目標下完成教學。音樂教學從來就不是靠教師一個人來完成的,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當充當引領者而不是終結者,不能以單項思維來引導教學,而是要以發散思維來進行啟發式教學,教師更應注重教學方法,學生則更應注重學習方法的應用,并逐漸找到一個適合自己學習的方法和路徑。每一個經典音樂作品的出現,都是智慧火花的閃現,循規蹈矩的套作是不可能誕生流傳于世的經典之作的。教師應該多啟發和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觀能動性和創新意識,以期培養適應未來音樂發展需要的創新型和創作型人才。此外,科學高校的教學模式還應是注重音樂理論基礎的教學模式,不能因一味求新而活躍了課堂氣氛,卻未得到切實有效的教學效果。
學生是教學實踐中的主體和關鍵,在教學模式中,一切教學設計與實施都應以學生為中心展開,要讓學生在教學模式中享有充分的參與感和體驗感,要改變以往只在教室實施音樂教學的誤區,這樣就隔離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主人翁的感受,變成被動地、機械地接受音樂教育。筆者認為,要讓學生充分享有教學參與與體驗經歷,學生要帶著問題進入音樂課堂,學有所思、學有所想,變被動為主動,在與教師共同完成教學目標的前提下,積極吸收教學知識營養,并獲得自身知識體驗[2]。
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受教學時間和教學環境的影響,教師很難用學生喜愛的方式開展教學。例如,在音樂教學中教師常常以放音樂或獨唱的方式進行教學,長此以往,學生難以獲得認同感和新鮮感,也很難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而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中,充滿美感的音樂、文字、圖片、動畫、影像等多媒體綜合信息,能自然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學生會在老師的引導下主動感受音樂的力度、速度、情緒,同時,會在腦海里產生種種生動的想象,如身臨其境一般,激發起他們強烈的音樂表現欲、創造欲,同時也能以趣激思、提高教學的效果。
在情境——陶冶教學模式中,每節課都沒有太多的講述,教師主要為學生創設一種與教學目標、內容相配套的情境,引導學生去做什么,接下來就是實踐排練與即興創作,大家似乎感到每一節課都是在“玩”,在置身于“玩”的過程中去感知音樂的內涵,去產生人與人之間在情感上的溝通與聯系,在“玩”中增強合作意識和在群體中的協調能力。讓學生真正地參與實踐活動,把教師怎樣講變成讓學生去怎樣做。
用圖形或符號來記錄表現音樂的樂句、樂段、速度、力度、旋律的起伏、曲式結構等,能使學生直觀主動地學,是主動地理解和記憶音樂的好方法,是教師教給學生如何學習音樂的一種切實可行、確有實效的教學模式。此教學模式的實驗中注重啟發學生發散思維和創造性思維。
新課件主張讓孩子生動活潑地發展。教育規律也告訴我們:教育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愛唱、愛跳、愛玩是小孩子的天性。低年級唱游教學也可以說是學與玩的結合。然而,這個學與玩,是以音樂的素質訓練為基礎,以唱為主,以游為輔的綜合訓練。學生們在唱唱、跳跳、玩玩中不知不覺地接受音樂的各種能力訓練,從而達到激發興趣、陶冶情操、提高能力、培養個性、促進德、智、體、美全面和諧發展的目的。“律動”是隨音樂有規律的活動,是區別于歌舞表演的,這種教學模式改變了學生被動學習的狀態。
21世紀的人才是善于表現,敢于標新立異,具有全面素質性的人才。“創作”模式的設計是教師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和個性發展,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揮主導作用,挖掘學生的發展潛質和可塑性。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給予他們創造的空間,讓學生在取得成功后感受喜悅,培養創造性人格激勵學生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