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曉婷 李炳
(山西師范大學,山西 臨汾 041000)
《百鳥朝鳳》這部影片以中國傳統樂器嗩吶的興盛與衰落為線索,陳說了李岷城和陶澤如兩代嗩吶伶人為了嗩吶的傳承與發展所作出的不懈努力,贊揚了民間藝人對傳統音樂文化的酷愛和苦守。影片剛開始,無論是在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聽熱鬧還是解乏,亦或者婚喪嫁娶等民俗活動,都離不開這些樂器,可謂是“傳統樂器相當有市場”,但隨著時代的進步,文化沖突不斷更迭,西洋樂的傳入逐漸與傳統民樂形成對立的局面,而最關鍵的地方在于,在西洋音樂的不斷進攻下,民樂節節敗退,劇情矛盾沖突的“白熱化階段”就是在影片中一次壽禮上,西洋樂器伴奏的流行樂曲與游家班的《南山松》之間的沖突,發生大規模的爭斗,傳統樂器被破壞得面目不堪,而班里原來的成員在生活的壓迫下也都逐漸放棄了再從事吹嗩吶這個匠活行業。不得不說,種種轉變都令人十分痛心,傳統民樂已經逐漸被人們所放棄。劇情的結尾,焦師傅帶著重病吹奏《百鳥朝鳳》,以至于口吐鮮血,這個鏡頭令人深思;嗩吶被當地文化局申請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并且以街邊一個老藝人演奏著凄涼的嗩吶曲調乞討生活結束整部影片。《百鳥朝鳳》這部影片從表面上看寫的是吹嗩吶,但從深層看,其實是以嗩吶為一個典型,以此映照出如何對待本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其中包括的民間文化,是當前中國面臨的一個嚴厲的問題。
在這里,首先要搞明白,“民樂”廣義而言是指“民族音樂”,狹義而言是指“民族器樂”,本文所提到的“傳統民樂”則專指中國民族樂器的不同演奏形式及其演奏的各種傳統曲目。針對中國民樂的發展現狀,我有以下幾點思考:
1.應該鼓勵更創新更結合時代特征的民樂形式:近年來出現的一個新鮮的組合——“女子十二樂坊”,這個樂坊將中國傳統的樂器組合與現代流行音樂表演形式相結合。女子十二樂坊的所演奏的曲種被音樂界廣泛稱為“新民樂”,給人們的視覺與聽覺造成了極大的沖擊力,社會各界的看法各不相同:贊同者認為這種民樂組合的演奏形式是中國傳統樂器演奏上的一種創新形式,這種形式具有獨具一格的魅力:既有充滿民族特色的民樂曲調,又融入很多西方流行音樂的元素;否定者認為這是對傳統的踩踏與違背,這種形式似乎不是靠音樂本身的文化價值取勝,而是憑借了新潮、喧囂、浮躁的流行元素來取寵觀眾。通過查閱文獻分析,女子十二樂坊的成立初衷雖然也與中國傳統音樂有關,但更準確來說與商業價值有緊密聯系,通過這種新穎的手法吸引當代年輕人,而不是刻意地對民族音樂進行改革和創新,從而使傳統民樂在21世紀有新的發展。
在我看來,女子十二樂坊其實在一定程度上為中國民樂尋找了一條新的出路,它及時地緊跟時代的步伐,創造出新的音樂氛圍,所以,當這種嶄新的音樂形式出現時,它可以讓更多的聽眾和觀眾接觸到中國的傳統民族器樂,并且逐漸促使大眾對民樂的認識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所以,我們應當為這種民樂形式營造一種寬松的環境,以寬容的態度去接受它、鼓勵它。在這種音樂環境中的民族音樂,也可以嘗試更多新的以傳統音樂為核心的民樂,換湯不換藥,不能脫離民樂的基本形式,藝術家在創造新的民樂作品時也要借鑒西洋音樂的元素,凸顯中國傳統民樂的特色。
所以,在中國傳統民樂的傳承上,我認為,一方面既不能太過于保守,拒絕任何一切新的形式,拒絕將中國傳統民樂與新的時代特征相結合。另一方面又不能太過于激進,完全讓中國傳統民樂自生自滅,這樣很容易導致中國傳統民樂失去自己核心的靈魂。所以,目前中國傳統民樂不能再固步自封,必須進入21世紀,在保存自己核心精華的前提下,嘗試其他音樂形式相結合,走出一條新的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
2.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中國傳統民樂在摸索屬于當下時代發展的道路的同時,社會各界力量也必須為此做出自己的努力。
(1)意識方面:從國家和政府角度看,應該給大眾樹立“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的意識,加大對中國傳統民樂的宣傳力度,應該多鼓勵傳統民樂團體的專場演出,增加這種音樂形式的曝光頻率,使大眾從最初的接觸逐漸發展到認識,最后成為宣揚中國傳統民樂的一份子。
(2)教育方面:在中小學的音樂課程上,讓民族樂器走進中小學課堂,使它成為音樂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中國傳統樂器中有很多容易上手并且歷史悠久的樂器,教師可以讓孩子們根據喜好選擇一種樂器學習,從小就培養學生熱愛中國傳統民樂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而在高等音樂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中應該加大民樂招生的比例,同時要擴大各高校的民樂師資力量,增強專業化民樂教育的團隊。
(3)實踐方面:政府可以出資舉辦高水平的中國傳統民樂比賽,包括演奏或創作,并有相關的獎勵機制,從而發現其中的民樂人才;另一方面,政府應該鼓勵中國傳統音樂專業團體走出國門,向世界宣揚我國獨有的藝術瑰寶。
中國傳統民樂在歷史的長河里翻滾沉浮熔煉為最經典的形式呈于后人眼前,但隨著時代的推移,人們所接受的藝術形式已不再僅限于傳統,所以傳統與現代化之間的分歧越來越明顯。如果中國傳統民樂不被湮滅,繼續為后人的后人所傳承,就必須重新探索一條不失民族本質特色又與時俱進的道路,任重而道遠。本文僅為我的幾點淺薄的思考,認識還有待提高,繼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