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迎龍
(四川外國語大學重慶南方翻譯學院,重慶 401120)
《穿上戲裝》是一首更適合于戲劇男高音演唱的詠嘆調作品。全曲以a小調、e小調和#c小調這三個小調為調式基礎,以悲憤的狀態為情感基礎,以近乎抓狂的發泄出的聲音為演唱基礎,以厚重的柱式和弦為伴奏基礎,這些都充分展示了此作品的演唱特點。這不僅需要演唱者自身擁有雄厚的嗓音條件,而且對演唱者的氣息能力、肌肉能力、情感把控都要有極高的要求,只有滿足了所有的條件才能把這個作品完美的演繹出來。
《穿上戲裝》是以悲傷、憤怒、自嘲、無奈、無助、痛苦、等多種情緒為一體的一首作品。不管是從歌曲的伴奏形式全都采用低沉的柱式和弦,還是三個小調調式的調性色彩轉調,無不體現出整首作品痛苦、憂郁、惆悵、悲傷的情緒。全曲應該分為三個大的部分來理解歌曲的情緒變化,其中1-11小節為第一大部分,這一部分是一種悲傷加憤怒的情緒。12-27小節為第二部分,這一部分則是一種無奈和無助的情緒。28-45小節為第三部分,這一部分則以憤怒和痛苦為主。
許多聲樂大師對呼吸的重要性都有明確的指示。伊麗莎白·舒曼說:“唱歌就是呼吸”,澳洲著名女高音歌唱家梅爾芭也說:“要有完美的歌唱,正確的呼吸較美妙的嗓音更重要。呼吸和節省運氣的藝術,對于歌唱家是最重要的”。所以,在演唱詠嘆調的時候,不能憑自己的感覺隨意的進行氣息的轉換,這樣會破壞作品的完整性和藝術性。歌曲的咬字、吐字、音色及音量都需要用正確的氣息進行協調。換氣要從容,表達情感要連貫,對于換氣點的把握要根據歌曲的意境,作品的情緒進行。從作品的演唱開始至演唱結束,總計45小節(分段參見本文上一節)。作品的第一部分的情緒是悲憤的,因此,演唱者需要較多的氣息來支撐演唱,使聲音聽上去圓潤飽滿,使之達到悲憤的演唱效果。第二部分是一種無奈和無助的情緒,本部分隨著情緒的變化,加上本部分的音高普遍處于中低聲區,演唱者應該減少氣息量的使用,只需要自然的發聲即可。這樣一方面能配合本部分的情緒,另外也可以進行適當的休息調整,為第三部分的演唱做好準備。作品的第三部分是以憤怒和痛苦為主,也是作品中高音連續出現最多的地方。所以,演唱者在演唱時需要運用到大量的氣息,以一種近乎瘋狂的演唱狀態和撕裂的聲音狀態來唱出“丑角”卡尼奧心中的怒氣。因為本作品對呼吸的要求特別高,所以演唱者必須對呼吸進行專門的訓練。首先應該對大量持續運用氣息,和小量持續運用氣息分別進行訓練,使演唱者在演唱本作品時對呼吸的運用能夠做到收放自如。其次還需要根據每一句歌詞分別進行演唱,讓身體記憶住演唱這一句時需要運用的氣息量。最后還需要提高氣息的總量,用慢吸慢呼,加上吸滿-放完氣息的方式,來提高總的氣息量。
高音的演唱對于男高音來說一直是一個需要不斷攻克的難題,詠嘆調中的高音則是難在在較長的演唱中不斷的進行高音的演唱。這即要求對高音技術把握得當,又要求演唱者有可持續演唱的能力。本作品一共有3個小字二組a,2個小字二組降a,10個小字二組g,平均每過十秒鐘左右就會出現一個高音。而在作品的最后,在演唱已經處于比較疲憊的情況下,第三部分還連續出現了9個小字二組g以上的高音,對演唱者來說更可謂是難上加難。所以我們在演唱本作品時,應該注意將高音的演唱控制好,該發力時果斷發力,該省力時果斷省力。演唱者在演唱作品的第一和第二部分時,除了第一部分的小字二組的a,為了突出憤怒需要用大量的力氣演唱以外,其他地方應該盡量用巧勁進行高音的演唱。這樣到了第三部分時為了達到悲傷痛苦的演唱效果,更多的加力也不會感覺嗓子的疲憊。當然,演唱者為了能夠達到完美的高音,高音的訓練必不可少。首先,訓練高音必須有信心,而且要敢于訓練,即使出現破音或者高音不穩定或者嗓子稍微有點疲憊,也必須堅持練下去,否則嗓子的肌肉永遠不能適應在高音進行演唱的狀態,這樣很容易導致在演唱中出現嗓子狀態不穩定而破音。其次,訓練高音應該要以高音直接起音和由低到高起音這兩種方式分別進行訓練。高音直接起音,先得習慣讓嗓子自然的發聲,然后提高爆發力,在嗓子穩定的情況下以腰腹的力量直接把氣息頂出來,讓聲音能夠在自然的情況下發出高音。而低到高起音的訓練,則必須控制氣息,保持好低音的演唱狀態,在喉嚨保持不動的情況下,持續增加氣息,讓嗓子自然的進行演唱。最后,訓練高音還得注意演唱時的精神狀態。演唱者在演唱時必須保持興奮的演唱狀態,所謂精神支配身體,演唱高音時如果精神處于萎靡不振的狀態,這樣是沒辦法進行高音的演唱的。
《穿上戲裝》是一首從演唱的情緒、呼吸、高音都要求特別高的一個詠嘆調作品。演唱者要把握好這首作品,需要不斷的練習,不斷的磨練自己的技術并理解這首作品,做到多聽、多練、多想,最終才能達到較好的演唱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