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敏
(四川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四川 綿陽 621000)
廣安區悅來鎮轄于四川省廣安市,在廣安市所轄的少數偏遠鄉鎮還尚存漢族傳統婚嫁儀式“哭嫁”和“坐歌堂”。在這些鄉鎮中許多年老夫人皆會“哭嫁”,因在她們年輕時都親歷過“哭嫁”和“坐歌堂”,她們對漢族傳統婚嫁儀式有著特殊的感情,同時也對其有著無比的喜愛。但隨著社會的現代化進程,漢族傳統婚嫁儀式正在逐步被西方婚禮儀式或現代婚禮儀式影響甚至是取代。
廣安區隸屬于四川省廣安市,其為廣安市主城區,東與大竹、鄰水縣接壤,南接華鎣市,西與岳池縣交界,北與蓬安縣、渠縣相連。據《廣安源流》記載:“1993年7月2日,國務院批準設立廣安地區,廣安縣屬于廣安地區。1998年7月31日,國務院批準撤銷廣安地區,設立地級廣安市;廣安縣撤縣設區,廣安地區為廣安所轄。”
據《廣安州新志》二十卷記載:“婚禮,始問名,曰開庚,納采行聘,曰下定...男家納幣,曰過禮。”“女家扶新娘拜先祖尊親,張筳曲,室廷諸少女入席,新娘獨上坐,諸女伴坐四隅,一婦持錢主觴政以次唱歌,新娘倚聲和之,曰坐歌堂。”據《廣安縣志》記載,婚嫁包括:媒妁、相親、開庚、送期、迎娶、謝媒、回門等儀式。在新娘出嫁的前一晚家中備辦酒席,稱之為“花筵酒”。“花筵酒”結束后便是“坐歌堂”。目前有文獻資料可查的關于“坐歌堂”的直接記錄可追溯到清咸豐年間。
廣安“坐歌堂”根據可考史料可見其至今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其傳承至今底蘊深厚,其依托傳統婚嫁儀式仍然保存著這一儀式程序,其能延續至今有著深厚的受眾基礎。但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現代化進程,現代社會的婚嫁儀式大多家庭會選擇西方婚禮儀式或者簡化的現代婚禮,有少部分家庭會選擇較為傳統的中式婚禮,目前漢族傳統婚嫁儀式已經不能完整呈現,其中的“坐歌堂”幸得在少數偏遠的鄉鎮村落有所保留,其能夠展現出傳統婚嫁的遺風,讓我們能窺探這一傳統文化的基本面貌。
悅來鎮位于廣安區北端,距廣安市區約19公里。全鎮轄27個行政村,204社。“坐歌堂”是在新娘出嫁的前一晚上舉行的重要婚嫁儀式程序之一,其在晚宴即“花筵酒”之后舉行。在“坐歌堂”儀式程序舉行的過程中,親戚和街坊四鄰都對這一傳統婚嫁儀式程序充滿了好奇,紛紛爭相簇擁而觀。悅來鎮還保存著漢族傳統婚嫁儀式中的“坐歌堂”,現根據可考文獻資料、親歷者的口述和現存“坐歌堂”實錄資料對其進行較為詳實的梳理,“坐歌堂”具體儀式環節為:
“迎燈”為“坐歌堂”的準備階段,是新娘從自己閨房前往堂屋“坐歌堂”的儀式環節。在“迎燈”前,新娘穿戴整齊,頭頂紅色“頂帕”,其需要迎燈大姐四名(迎燈大姐須是未出嫁的年輕女子)手執紅燭攙扶并陪同新娘走入堂屋,新娘需唱《迎燈歌》走入堂屋“坐歌堂”。但因現在大多年輕女子不會“哭嫁”,故在大多時候家中父母會提前請來會“哭”的長者代勞,代“哭”者在新娘身后,并用新娘“頂帕”一角掩面而“哭”。也有少部分為長者教一句“哭”一句。
在整個婚嫁儀式中新娘所唱在當地均為“哭”,被當地人稱之為“哭嫁”,所“哭”歌曲均為同一固定曲調,曲調悲切,如泣如訴,只是歌詞不同。在“哭嫁”過程中根據“哭”的對象不同而更改歌詞。比如“哭”爹、“哭”媽、“哭”兄弟等。在“迎燈”時,新娘需“哭”《迎燈歌》。新娘隨迎燈大姐一同到達堂屋,堂屋內有兩張桌子,桌子上有事先準備好的腌菜、花生、瓜子、糖果等吃食,同時也備有水杯。新娘從兩張桌子中間走入上方,待新娘與迎燈大姐立于上席后便將兩張桌子合在一起,迎燈大姐將手中紅燭分別置于桌子上方兩角。通常在這張桌子座位分配上,新娘和迎燈大姐坐上席,新娘居中,其余三方均由未婚女子圍坐一起,在堂屋的兩側便由其他親朋好友或者歌堂愛好者就坐或者站立參與“坐歌堂”。
當新娘來到堂屋后,便立于上席進行“討壓箱錢”,在桌子中間放一盆置放所討壓箱錢。新娘每向親人討要壓箱錢時,被討要之人將贈予的壓箱錢放于盆中。討要壓箱錢時新娘需對每一位親人進行“哭”歌,其曲調相同,歌詞內容以討要對象而變化。“討壓箱錢”的順序多為:首先請父母、公婆、兄弟、姐妹等;其次是舅父人家,即為新娘母親方親人,如外公外婆、舅舅、舅媽等;最后就是剩余的親朋好友。現在的討要壓箱錢過程中,父母給的壓箱錢較多,至少達幾百元,一般血脈較親者會多給一些,對于給壓箱錢的親人多根據自己的心意給新娘適當的壓箱錢。
討要壓箱錢結束后,家中親戚將盆中討要所得之錢進行整理和清數后將錢交給新娘的母親,待歌堂結束之后置于陪嫁的箱子之中,稱之為“壓箱錢”。現在的婚嫁中,新娘的壓箱錢一般都能討要到幾千元。新娘所討得的壓箱錢將隨新娘的其余物品一起帶至新郎家作為陪嫁之物,同時也用于新娘給親朋好友發放歌堂錢和紅包之用。
“起歌堂”是繼“討壓箱錢”之后的傳統婚嫁儀式環節,其由一位歌堂者唱一首歌曲以示歌堂開始,后新娘立于上席“哭”《起歌堂》來完成這一環節。“起歌堂”的完成也意味著“坐歌堂”正式開始。
“坐歌堂”為親朋好友歡聚一堂圍坐而歌的場合,其實際上是漢族傳統婚嫁儀式過程中的歌唱活動。在傳統時期參與“坐歌堂”的只能是新娘和女性親友參與,男子不得入歌堂。但在現代時期,歌堂已經比較開放了,只要愿意參與的親朋好友和街坊四鄰皆可參加,但仍然保留有圍桌而坐的需是未婚女子,其余的男女老少皆可。待歌堂開始后,坐歌堂者便可以開始食用之前備好的各種吃食。“坐歌堂”的時長沒有固定,但較為固定的是一般開始于新娘出嫁前一天晚上的晚宴之后,結束于第二天雞叫之前。“坐歌堂”期間皆為歌,在傳統時期,歌堂者均唱或“哭”傳統婚嫁歌,但隨著人們慢慢接觸不同類型的歌曲,所以歌堂中的歌曲也變化較大,但在目前的悅來鎮,歌堂中的仍保留有傳統婚嫁歌曲。
在悅來鎮現存的“坐歌堂”中,新娘基本不會“哭”,均由父母請來的一兩名會唱傳統婚嫁歌的親友代勞。在歌堂中歌唱沒有規定順序,親友們想唱就唱,一首歌曲結束另一名親友自行開始自己的演唱,或者會唱者會自行加入一起而歌,歌堂氣氛十分熱鬧。但在演唱傳統歌曲中,其涉及到跟新娘相關的歌曲,一般情況下,新娘要作相應的回應,即新娘要針對該歌曲進行“回”唱,這便是歌堂中的有唱有“回”。歌堂中的傳統婚嫁歌曲有《罵媒歌》、《尖尖歌》、《四季豆兒開白花》、《碗豆兒開花粉嘟嘟》、《我請嫂嫂當貴客》等歌曲。在歌堂中《罵媒歌》是較有趣味的歌曲,其主要是罵或者打趣媒人的歌曲,若媒人在場時,媒人也會通過歌唱進行“回”來講述自己的不易。除此之外歌堂中的傳統婚嫁歌曲大多都是教導新娘到婆家后該如何處世,如應該如何感恩父母、如何待公婆,或者講述未來到婆家的不易,這類代表歌曲有《媳婦沒有女好當》。同時在歌堂中也有很多新娘感謝父母養育恩、對親人的囑咐和難舍之情,也有對未來婚姻生活的擔憂,這類代表歌曲有《接姐姐》。
接姐姐
姜敏 記
手把窗子十二格,退六格來留六格。
留到小兄接姐姐,接起姐姐過正月。
正月是個什么節?正月是個元宵節。
記得元宵記得接,記得元宵接姐姐。(略)
“請送親客”是在“坐歌堂”的中間環節,其由新娘用“哭”《請送親客》歌曲的形式進行,現在基本為代“哭”。其歌曲內容為安排第二天出親時陪同新娘一起到新郎家的送親隊伍,同時也會安排或叮囑送親親友歇息和其余親友繼續“坐歌堂”。
“掃個堂”是在“坐歌堂”結束時的環節,此環節由新娘和父母安排的會歌者進行。在“哭”或唱《掃歌堂》時,父母或親人代勞向參與坐歌堂的人散發還未吃完的吃食,并且也向在歌堂中的親友們發一至兩元的“歌堂錢”以示感謝。“哭”或唱《掃歌堂》時,親友將合并在一起的兩張桌子分開留出一條路讓新娘和迎燈大姐離開歌堂,這為“撤歌堂”。新娘隨手執紅燭的迎燈大姐回到自己的閨房,“坐歌堂”到此結束。
在悅來鎮“坐歌堂”儀式程序中有較多環節,但因現代社會的發展對歌堂儀式環節進行了簡化,同時傳統婚嫁歌曲仍然在使用。歌堂中的傳統婚嫁歌內容豐富,曲調簡單易于掌握,其中多首歌曲采用《小白菜》的曲調進行演唱,新娘所“哭”歌曲的曲調也較為簡單,其多為旋律下行,表現出新娘憂傷的情緒,同時也能較好的展現哭腔。現代年輕人不會傳統婚嫁歌,所以在歌堂中她們演唱的歌曲均為流行歌曲,于是悅來鎮婚嫁儀式中已經鮮少舉行專門的“哭嫁”儀式,而“坐歌堂”中的傳統婚嫁歌曲也只有年長者能唱,年輕人幾乎不會,這使得這一傳統婚嫁儀式程序和婚嫁歌的傳承面臨巨大挑戰。
悅來鎮目前尚存漢族傳統婚嫁儀式,且保留有傳統婚嫁歌曲,尚有部分能歌者。婚嫁歌是“坐歌堂”中重要的內容,其不可缺少的,如果婚嫁歌不能傳承那么在不久的將來“坐歌堂”這一婚嫁儀式程序也將消失。現根據悅來鎮的具體情況對如何傳承和保護這一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提出可行性建議。
在悅來鎮文化站工作人員介紹下了解,悅來鎮正在積極的保護“坐歌堂”,工作人員已經錄制部分關于“坐歌堂”的儀式,同時也邀請會唱婚嫁歌的老年人參加以原傳統婚嫁儀式中的“坐歌堂”,這一舉動值得鼓勵。
婚嫁儀式是每戶人家都必有的,傳統婚嫁儀式有著較多受眾,“坐歌堂”對于當地人民來說也有著深厚的情感,歌堂中親友們以歌會友交流感情,安頓客人進行娛樂,也讓參加歌堂者獲得情感體驗。同時,歌堂中“討壓箱錢”對于舉辦者而言也有著一定的經濟收益。政府應該出臺相關扶持政策以鼓勵當地人舉行“坐歌堂”,這樣讓年輕人多參與傳統文化活動,同時也能使其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為傳承這一傳統文化形成良好的氛圍。
首先,由政府牽頭進行以講座加展演的形式對“坐歌堂”進行講解和呈現。以此向當地群眾展示和解說“坐歌堂”的各個儀式環節,向大眾宣傳和普及這一傳統婚嫁儀式程序。
其次,在當地選取部分熟知“坐歌堂”儀式程序的年長者,并能熟唱婚嫁歌。讓她們對即將進入婚嫁年齡的年輕女子進行集中指導,并進行婚嫁歌的教唱,讓“坐歌堂”和婚嫁歌重回大眾的視野。同時能夠培養當地傳統婚嫁儀式的濃烈氛圍。
最后,將講座、展演和當地群眾家中“坐歌堂”的儀式進行實錄作為資料保存。以上方法也可用于“哭嫁”儀式程序的恢復和挖掘。
“坐歌堂”作為漢族傳統婚嫁儀式程序之一,其有著自身的魅力并延續至今。在廣安、南充等地的少數偏遠鄉鎮尚存,挖掘和保護這一傳統文化仍然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