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奕如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在燦爛輝煌的中國文化歷史長卷上,琵琶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畫上了濃墨重彩 、璀璨光芒的一筆。伴隨著民族音樂教育事業的發展,琵琶教學也有了突破性的進步,全國各地的很多高校,都紛紛開設了琵琶演奏專業課程,為琵琶演奏人才的培養,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本文結合教學實際,談談對地方戲曲高職院校琵琶教學的幾點思考與認識。
作為地方戲曲高職院校音樂表演專業一項基礎課程,琵琶這門專業課程的培養目標是:通過對琵琶發展史和演奏藝術特征等相關理論知識的學習,將琵琶演奏技能和表演技能融為一體,通過舞臺藝術實踐,最終能夠進行獨立的琵琶演奏和表演。教學目標反映的是這門課程的性質。在新時期下,如何將琵琶演奏人才培養體現出“專中有博,專博結合”的特點,以適應社會各個層面對人才的新的需求是當前乃至今后一個時期內琵琶教育教學所必須面對和思考的問題。在傳統的琵琶人才培養模式中,“重技術,輕理論”的傾向在一定范圍內存在,即過于側重培養學生的演奏技術而忽視了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而這與當今時代對琵琶人才培養的需求是不相適應的。問題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是民族音樂市場尚處于發育與完善過程之中,全社會對于琵琶專業演奏者的需求受到限制,同行之間的競爭十分激烈,并不是所有的畢業生今后都能走上舞臺進行表演。第二個方面在于,即使是我們培養出的畢業生足夠優秀,成為了一名專業的琵琶演奏者,從個人的綜合發展來看,僅僅完成了對演奏技術的掌握,也是遠遠不夠的。現代社會音樂文化的發展多元而快速,需要有和這個學科相關的大量知識儲備,唯有適應時代和社會的發展需要,才能突破個人發展的瓶頸。從這兩個方面來說,地方戲曲院校在琵琶專業課程的教學上,一定要改變過去對于技術和技能過于側重的傾向,從實際出發 ,用發展的眼光對培養目標進行重新審視。這樣才能使學生學有所用,學以致用,并為未來的就業之路開辟一片廣闊的前景。
任何一門樂器的演奏與教學都必須遵守一條基本規律,那就是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琵琶自然也不例外。有句俗話叫做“基礎不牢,地動山搖”。作為琵琶演奏教學來說,基礎教學階段的重中之重是抓好基本功訓練。個別師生存在一些急功近利、好高騖遠的錯誤思想,對做好人才培養是十分不利的。我們必須牢牢抓住基礎訓練這一教學環節,踏踏實實開展基本功訓練,因為只有基礎打牢了,演奏水平的提升才能得到切實保障。對初學者進行為期三個月的“彈挑、輪指、左手按音”等三種最重要的演奏方法的強化訓練是琵琶教學頗有代表性的“規定動作”。在完成這個“規定動作”的過程中,不論學生基礎如何,水平高低,教學重點都應放在基本功的強化訓練方面。其二,在這個過程中,盡量不要安排任何中、大型樂曲的教學內容,目的是集中精力對學生初步掌握的琵琶演奏三大基本方法進行拉網式的糾錯改錯和逐項考核。同時,在這個時期,要有針對性地布置一些有利于糾錯改錯的練習曲。每項練習科目只有考核通過之后方可進入下一項學習,這樣做是不使存在的問題和缺點進入下一個學習階段,從而能夠保證正確演奏方法的不斷積累、延伸和扎實推進。訓練內容重點包括:1、強調對耐力、力度、速度等方面的訓練;2、加強左、右手的配合訓練,并根據技術層面的要求單獨訓練不同的手指部位。具體訓練項目是:音階換把練習、活指練習、過弦練習、左右手各種技巧練習;3、科學總結、梳理學生學習過程中常犯的錯誤,并運用正誤對比進行示范教學,有針對性地進行講解,使學生能盡快糾正錯誤。
所謂個性化培養,是指在學生群體的普遍性前提下,充分激發每個學生個性思維的積極性,并根據學生的興趣點和特長,最大限度的實施有針對性的教學。在教師資源和設施資源都有限的狀況下,可以采用分組教學的模式。通過分組教學,可以解決學生演奏過程中普遍存在的問題。進行分組時,要使各小組的同學,演奏水平大致處于同一個水平。這樣教師便可以在此基礎之上,為他們制定一整套完整的教學規劃,并根據他們每個人的性格特征、興趣特點、優點和不足,進行有針對性的培養,真正實現共性和個性的融合、統一。在我們的教學實踐中,有的學生雖然之前基礎較好,但是心理素質較差,應變能力不強,一遇到公開的演奏或考試,就特別緊張慌亂,動作變形,發揮失常。針對有這種心理特點的孩子,重點是從認識層面提高他們的心理素質,即,放下身段,虛心面對所有觀眾;真誠投入,用全身心擁抱音樂從而排除內心的所有雜念。而有的學生基礎雖然不是太好,但是學習過程中一直都非常認真和刻苦,上進心強。對于這樣的學生,一方面要鼓勵他們的拼搏精神,但同時也提示他們,學習音樂藝術除了刻苦,還要懂得勤練加巧練,使他們懂得音樂演奏不是技術的堆砌,而是人的內在精神的爆發;還有的同學則對自己要求過于嚴格,自尊心過強,稍演奏不好就容易情緒失控,對于這樣的學生,要培養他們建立寬闊的胸懷、豁達的性格,不因小失大,不患得患失,從而健康步入堅定的藝術道路;還有的學生對學習琵琶演奏不能夠做到持之以恒,對演奏和訓練只有三分鐘熱度,對藝術表現淺嘗輒止。針對這樣的學生,要通過教師的現身說法,來引導學生建立起對專業學習的專注精神,從而為未來的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礎。在分級教學中,每個學生在個性方面的優點和缺點,都應得到教師的積極關注,教師要根據學生們各自的特點,認真加以區別對待,力求讓每一個學生個性都能得到張揚,同時在優缺點方面得到互補。這種個性化的培養,不但可以最大限度的挖掘學生的學習潛力,還可因此建立起一種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的教學要求在這種和諧關系下向學生們提出,學生們通常會樂于接受,并心甘情愿、信心百倍的去完成,取得的效果也往往事半功倍。
傳統的教學評價,是以演奏質量為標準,由平時成績和期末考試成績組合而成,這種評價方式最大的弊端是帶有明顯的功利性。我們的觀點是,對演奏技術提出要求是合理的,必要的,但不是琵琶教學的唯一。正確的做法是,淡化目標,強調過程。例如,演奏一部作品,有的學生在演奏過程中可能存有技術層面的失誤及瑕疵,但是他整體的演奏卻十分投入,飽含情感。按照傳統的評價方式,這名學生因為存有技術上的失誤,很難被認定為優秀。但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他的這種投入和情感從何而來?是一時靈感的迸發?還是學生在課下對該部作品進行了各種形式的充分的體驗,從而收獲了對作品的獨特感悟?答案無疑是后者。從本質上分析,學生們主動地去學習和體驗,并借以形成自己的音樂感悟和演奏心得,要比是否彈錯了一個音,甚至是十幾個音重要得多。嚴格地講,一首作品的準確和熟練的演奏,絕不是我們琵琶教學的本質目的之所在。雖然技術的練習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們真正的喜歡音樂,喜歡琵琶這件樂器,愿意主動的去學習、鉆研琵琶,感受到琵琶給自己帶來的情感陶冶和潤澤,這才是他們一生最大的精神財富,愿意從事琵琶演奏事業的動力之所在。所以說,教師要改變之前單一的評價觀念,肯定學生每一次為體驗所做出的努力和探索,在教師的鼓勵下,學生們會逐漸的養成自覺的學習習慣,逐步的走向自信,在自信中樂于學習,敢于表現,從而通過藝術磨礪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綜上所述,琵琶藝術的傳承之路,注定不會是一帆風順的。琵琶教學的得失進退,取決于我們對這門學科是否有足夠的認識與反思,以及我們是否有針對時代和環境變化的應對舉措。伴隨著民族音樂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以及國家對傳統文化及戲曲文化的重視與弘揚,琵琶專業教學已經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良機。作為地方戲曲院校的琵琶教學來說,唯有正視自身的培養特點,明確培養目標,采用更加合理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變革以往的評價方式,方能為新時期音樂人才的培養注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