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威
(江蘇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江蘇 徐州 221116)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我國進入文化發展的新時期后,如何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新產業技術相融合,通過活態化保護進一步在更大范圍內進行音樂文化的傳播和傳承。已經成為音樂研究者亟待解決的問題。
徐州為我國古九州之一,數千年建城及文明史,深厚的歷史積淀使具有了非常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現有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101項,其中入選國家級名錄9項,省級名錄43項。徐州梆子,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徐州梆子因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曲調的快慢節奏由一副鼓板和梆子來指揮而得名。徐州梆子流行于徐州地區已有三、四百年歷史,是具有鮮明徐州特色的代表性劇種。徐州梆子戲在調式、旋律節奏以及語言音韻等方面,既有中原音韻的厚重,又有吳越音韻的輕柔獨特風格,具有極高的觀賞性、審美性、思想內涵、審美理念及歷史文化研究價值,是我國戲劇文化寶庫中的一枚璀璨的明珠。但長期以來由于種種原因,如此重要的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保護傳播卻并不能盡如人意,同時由于使用傳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式,隨著時間的推移,部分經典劇目珍貴資料正在逐漸消逝中,其保護的形勢十分嚴峻。針對這一問題筆者將數字化保護技術引入徐州梆子戲保護工作中。以期達到更好的做好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工作的研究目的。
縱觀國內外文化發展的現實情境。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包括我國在內的很多國家均已經將其提升到國家發展的戰略層面。如何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文化,原汁原味的保存,在此基礎上再進一步廣域的進行傳播,服務大眾文化。已經成為國內外競相研究的一個重要命題。
將數字化系統的使用介入保護形態中,目前已經成為國內外一種新的使用度較高的科技保護方式。目前數字化技術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具有以下發展趨勢:即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數字化分類體系;創建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數據采集技術標準;探討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可視化表達,構建非物質文化遺產新技術綜合運用體系;搭建非物質文化遺產多媒體交互體系平臺等多種方式。
鑒于戲劇性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活態性、傳統性、整體性等特性。筆者將對徐州地區梆子戲資源進行重新審視、重新評價,并重新挖掘其潛在價值。首先將圍繞徐州梆子劇經典劇目為研究核心,利用現代計算機圖形學數字圖像處理與虛擬現實等數字復原和再現技術以及設備日趨成熟,為徐州地區梆子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提供了更先進的手段與方法。探索數字化采集和存儲技術;數字化復原和再現技術;數字化展示與傳播技術與徐州梆子劇的結合。并進行量化建模。探索其技術性的應用及開發。
其次從知識表達及可視化的角度對其進行再認識,通過知識工程及語法粒度角度建立徐州梆子戲資源的多層次類型分類體系;建立徐州地區梆子戲的數據采集技術標準;對傳統的徐州地區梆子戲資源進行數字化后,制作成可視化虛擬產品,供人們在梆子戲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方面進行學習、交流與創新。通過數據建模,建立徐州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據采集技術標準,對有價值的徐州梆子劇目進行遴選甄別。構建梆子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技術體系的方式和路徑。構建國家級非遺“徐州梆子”的數字化檔案系統,并為其他市內傳統戲劇非遺項目數字化檔案系統的建立,提供可參照的示范性借鑒模式。
再次在對情景建模和行為交互技術、知識可視化技術、動作綁定技術、等進行綜合分析研究的基礎上,建立一套適合不同類型不同文武場風格的徐州梆子戲數據記錄、保存、保護、傳承工作的綜合應用技術方案,構建非物質文化遺產多媒體交互體系平臺,從而推動徐州地區梆子劇相關文化產業及相關上下游產業的發展。
將數字化技術應用到對徐州地區梆子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中來,這為其保護與開發提供了更加有力的高科技技術支持,有利于對它的保護與開發的途徑的進一步拓展與衍生。在本研究成果基礎上,對“徐州柳琴戲”、“徐州琴書”等徐州傳統文化進行保護及繼承研究,重點研究其與數字化技術的結合及發展路徑研究。使徐州市優秀的民族文化資源得到“整體性保護”,即連同它生存的文化土壤一起保護下來。這一保護模式的確立,將為民族音樂的一度及二度創作提供更加鮮活富于生命力的文化遺產。對淮海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及傳承工作起到切實性的推動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