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宜杰 沈陽師范大學
中國古典園林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具特色的代表之一,它能鮮明地呈現出中國傳統文化特點和中國歷史底蘊。它巧妙地利用植物、水泉、山石、花鳥、建筑等構造出中國古典園林天人合一的自然審美情趣。其中各種妖嬈嫵媚、剛勁壯闊的水是古典園林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無論大小園林都有理池的設計,因為水是人類不可或缺的,大自然中一草一木都離不開水的存在,水代表人類精神世界的追求和向往,人們看到水內心會產生心曠神怡的舒適感。理水設計則是中國古典園林設計中融入自然、順應自然的傳統理念體現。
水是最具有生機的,水孕育人類生命,世間萬物的生長都離不開水,所以園林中理水的設計特點有著更深層次的意蘊。老子曾經在《道德經》中提到:“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意思是說人世間最大的善良就像是清澈的水一樣,善的人對萬事萬物不追求名利,即使處在眾人厭惡的位置,也能保持平和之心。老子認為水能代表道家的思想,可以象征崇高的精神境界。中國古典園林中亭、閣等建筑旁邊或下面都有理水的設計,是為了渲染一種平靜、安逸的氣氛。莊子曰:“水之性,不雜則清,莫動則平;郁閉而不流,亦不能清,天德之象也。”故曰:“此養神之道也。”這句話可以看出莊子的意思是說,動中有靜,靜中有動才是最佳狀態,也體現了中國古典園林中理水的哲學審美觀點。中國古代很多山水畫家和詩人都有借水的品格抒發自己情感的喜好,比如《詩經》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借水來抒發對美好愛情的追求。曹操的《觀滄海》中的“水何澹澹,山島竦峙。”借水來體現詩人壯志的情懷。再如唐代詩人王維的《山居秋暝》中“明月松山照,清泉石上流。”字里行間流露出詩人對大自然山水的向往和憧憬。而園林中水體搭配池山、植物和樓臺亭閣不僅給整個園林空間設計增加層次感,還可以烘托出詩情畫意,抒發園林主人內心的情感。
園林中理池設計少不了植物、山石、亭閣的襯托,俗話說“山無水則不秀,有水無山則不靈。”水雖無色無味,卻能呈現出各種形色和韻味。水猶如一面明鏡,映射出園林中的景色,這里就存在著中國古代辯證法中虛與實的哲學觀。《莊子》中提到:“靜則明,明則虛,虛則無,無則無為,而無不為。”這充分體現出“虛”的重要性。再如《詩繹》中說:“論畫者曰,咫尺有萬里之勢,一勢字宜著眼。若不論勢,則縮萬里于咫尺,直是《廣輿記》前一天下圖耳。五言絕句以此為落想時第一義。唯盛唐人能得其妙。”再如“君家住何處,妾住在橫塘,停船暫借問,或恐是同鄉。”都強調虛空在藝術中的重要性。園林中水池周圍的所有景色為“實”,水為“虛”,虛中有實,實中有虛,虛實結合才能引人入勝,恰到好處。
理水的設計有靜態和動態之分。靜態設計包括湖泊、池塘等,水面相對平靜,水體面積有大有小,水旁有植物、山石的襯托,給平靜的水面增添色彩,營造出千姿百態的意境美,這就充分體現出理水設計中“借景”的手法。劉致在《山坡羊·倚牧庵先生西湖夜飲》中寫道:“微風不定,幽香成徑,紅云十里波千頃。綺羅馨,管弦清,蘭舟直入空明鏡。碧天夜涼秋月冷。天,湖外影。湖,天上景。”這句話不僅寫出湖面本身的美,還有湖周圍景象映射到湖面所產生的意境美。除了理池周圍的設計,理池的選址也十分講究,正如徐宏祖的《滇游日記》中提到:“建一亭于外池南岸,北向臨池,隔池則龍泉寺之殿閣參差。岡上浮屠倒影波心,其地較九龍愈高,而陂池掩映,泉源沸漾,為更奇也。”可以看出在選擇地點上也很考究。動態設計包括溪泉、瀑布等,動態水營造出的意境美和靜態水截然不同。《林泉高致》中有“山以水為血脈,以草木為毛發,以煙云為神彩,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華。”水體周圍的建筑為靜態,與水流的動態遙相呼應。
如今,理水也是當代園林設計中一個不可缺少的因素。相對于北方地區,南方在園林設計中更為普遍采用理水設計,無論是酒店還是園區都能看見它的存在。理水設計不僅增加了空間設計的層次感,也給人們視覺帶來了沖擊感。我國的園林理水設計應該結合中國古典園林特點和現代設計風格,不斷豐富,不斷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