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靜 大連工業大學
長沙市的環境在經濟與城市化進程中,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居住環境在不斷地改善,城市化帶來的問題也在逐漸解決。這也是“磬音——長沙湘江濱水景觀設計”這一課題提出的主要原因。事實上,生態動植物園在長沙市的數量不多,分布較少,而濱水的設計會給長沙解決綠化景觀分布少的問題,恢復和整頓湘江周邊生態環境,提供更多的城市居民活動場地,營造一個舒適、綠色的濱水景觀。該方案通過實地考察及場地分析,借鑒國內外濱水景觀設計作品,力求此項目能夠成為省內濱水作品的典范[1]。
本設計方案位于湖南省長沙市湘江中路。其區域發展條件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
1.區域位置及交通條件
長沙市位于中南部長江以南地區,湖南省的東部偏北,地處洞庭湖平原的南端向湘中丘陵盆地過渡地段,與岳陽、益陽、婁底、株洲、湘潭和江西萍鄉接壤。湘江自南向北貫穿長沙城區,把城市分為河東和河西兩大部分。
2.區域社會經濟條件
長沙市經濟發展迅速,是中部地區經濟最具活力的城市,在全國綜合經濟實力位居名列,是中國中部經濟區的主流。
3.區域歷史文化
長沙是楚文明和湘楚文化的發源地,約有2400年建城史,馬堆漢墓和走馬樓簡牘等重要文物的出土反映其深厚的楚文化以及湖湘文化底蘊,歷史上涌現眾多名人,留下眾多的歷史文化遺跡,成為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4.區域自然環境
湘江是長沙的母親河,過韶山而進入長沙城,經三汊磯又轉向西北,至喬口而出望城區,再過岳陽入洞庭,流經長沙市境約25公里。長沙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氣候特征是氣候溫和,降水充沛,雨熱同期,四季分明。
據調查和實地考察對湘江濱水現狀進行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分析:
1.道路狀況
在項目中分布著隧道、高速公路以及地鐵和橋梁,其中有南二環高速公路、南湖路隧道以及湘江中路。道路分布比較混亂,交通擁擠,需要對道路進行整頓。
2.水文狀況
湘江水質污染嚴重。在湘江流域經濟快速發展時期,工業及生活廢水、廢氣的排放量加大,使得湘江面臨水質變差,水流量減少的狀況[2]。
3.植被狀況
湖南是魚米之鄉,自然資源面臨著外來物種的入侵以及人為的破壞,需要我們去修復大地的自然風貌。
4.場地狀況
該地段有高差變化,以城市景觀為背景,大量的地形需要綠化和開墾,地形復雜。
5.人流狀況
離市中心遠,人流量不是很多。適合城市人群游玩、散步以及運動和觀景。
長沙湘江風光帶項目位于長沙市湘江大道。建于1995年,它由十余個休閑健身廣場、綠化帶以及歷史文化景觀組成,集防洪、觀光、旅游、休閑、健身等功能于一體。
湘江中路該地段分為兩個部分進行設計,即濱水景觀和街頭公園。由于地形和高差的變化,在濱水部分設計了高橋,連接兩個部分的主干道。場地設計中的濱水部分有雕塑廣場、水上樂園、競技場、漫步區、親水平臺區、休息區、娛樂區;公園部分有文化廣場及觀景區、特色種植和兒童娛樂區以及老年活動區。
1.主題
湘江濱水景觀設計的主題來源于湖南省的人文歷史文化。僅在湖南省就有聞名全國的湘劇、越劇、花鼓戲以及長沙彈詞等,歷史上的湖南樂府盛行,其中瀏陽古樂頗負盛名,有“用樂古禮在瀏陽”之稱,瀏陽古樂器涉及金、石、土、革、絲、木、匏、竹等八類,如編鐘、特磬、編磬、洞簫、龍笛、琴、瑟、笙、竽、敔、應鼓等,數量龐大。“磬音——長沙市濱水景觀設計”的設計主題十分符合當地的文化底蘊。
2.構思
平面構圖來源于對場地的分析以及功能要求和施工要求,為服務大眾而設計。“磬音”這一設計主題在平面設計中也有所體現。在整個濱水空間里,“音樂質感,律動之美”是設計創作的原動力,自古有“余音繞梁”,所以平面道路的分布采用柔和的曲線表現,體現音樂的韻律美。其平面節點如綠籬、橋梁、雕塑等都是按照古樂器的現狀演變而進行設計,甚至九曲回腸的休息涼亭都與音樂有密切的關聯。
“磬音——長沙湘江濱水景觀”課題設計理念與原則如以下幾個方面:(1)解決道路混亂無章的問題,重新規劃道路和場地的合理應用,恢復湘江自然風貌。滿足人們對生態環境的需求,強調景觀空間的人性化和環境的流動性。(2)加強防洪治水,種植本省的本土植物,保持生態的多樣性。(3)設置合理功能場所,為居民提供一個舒緩壓力和賞心悅目的濱水景觀風光帶,讓居民回歸自然,重拾綠色。滿足對生態需求的同時,將本土的人文思想融入設計之中,在群眾需求與美學原則中找到設計的平衡點。(4)采用中西結合的設計方式,在現代感中點綴具有古韻的景觀設施。
依據湘江濱水功能的定位和用地現狀,將整個綠地區域劃分為濱水和街頭公園兩個部分,設計成一個相對統一的整體布局。
濱水部分共分為以下八個功能區:雕塑廣場、水上樂園、競技場、漫步區、休息區、娛樂區、親水區及碼頭區,集娛樂、運動、休憩以及觀賞功能于一身。每個功能區內又包含若干節點空間,以滿足各個年齡層次使用者的需求。
街頭公園部分合計一下六個功能區:文化廣場、特色種植區、觀景區、兒童娛樂區、老年人活動區以及休閑娛樂區。其文化廣場設置了新中式涼亭以及音樂噴泉,其功能體現主題思維。
1.人文景觀的營造
以中國古典音樂為背景,營造一個以音樂為主題的濱水景觀,體現了傳統文化賦予的園林景觀設計理想。在長沙楚湘文化的歷史背景下,有秘密噴泉、古典氣息的時代雕塑廣場、古香古色的木棧道、迂回曲折的游廊、斗拱結構的休憩亭等別具一格的景觀。而園林內各種獨特新穎的各類小品和構筑物,都是由樂器造型進行精心構造,恰當地體現“磬音”這一主題之下的文化底蘊。
2.濱水景觀的營造
湘江濱水景觀主要以水上設計為主,以水為載體,展示一種自然地回歸,體現舒適、樸素、典雅、恬靜的空間氛圍。在規劃時,濱水部分通過道路分布進行系統的功能分區,各個區域營造不同氛圍,例如,有文化主題空間氛圍,希望營造一種歷史沉淀的厚重感,通過古樸與現代結合的設計引起人們無限遐想。濱水區是無機性城市形態中具有感知生命和自然的空間,應保持自然、清潔的水體,體現空間的通透性,親水性,如窗洞的景墻、自然式的游廊、開放式的親水區,做到“可親”“可近”“可觸”,體現駁岸濕地景觀的獨特魅力。
3.濱水景觀的植物配置
在充分考慮種植種類、色彩及植物四季的變化的前提下,將喬木、灌木、藤本植物、竹類及草本植物、地皮植物有機的組合,創造開放性空間,讓人感受到尺度的變化并通過孤植、叢植、列植、群植等多種手法,豐富造景技巧,通過對不同景色營造出多種景觀。
根據生態學原理,以植物群落為基本的綠化單位,把喬、灌、草、水生植物合理配置成一個長期共存的復雜立體植物群落,在此基礎上運用藝術手法和規律創造統一、調和、對比、均衡的藝術效果。達到春夏秋冬“季季有景看、時時有花賞”。
4.公共設施設計
公共設施包括座椅、燈具、健身器材、娛樂器材、導向牌、公共衛生間、景觀小品等方面的設計?;A設施設計必須在突出主題的基礎上與主題相襯托,相互點綴。在園中設計了照明與導向兩用功能的燈具,在競技場設計有特色造型的體育館以及賽車和滑板場地。座椅大部分采用純天然的木質藤椅,體現生態自然的原則。公共衛生間采用新中式的建筑結構,設計還包括特色的音樂噴泉,以及體現曲線音樂美的雕塑和景觀橋梁、拉索景觀小品。
“磬音——湘江濱水景觀設計”的課題設計,將使城市面貌煥然一新,并能充分感受到大地景觀恢復工作是每一位景觀規劃設計師義不容辭的神圣使命,但是更多的是人類保護自然的先決意識,使得地球不再受到傷害。濱水駁岸得到合理的設計,不但要加強防洪設計、水上植物配置以及水質改善等工作,而且要合理解決在高速經濟發展下產生的種種環境隱患。為大眾提供一個開放、綠色、共享、共生的生態濱水景觀。
[1] 成玉寧.園林建筑設計[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9.
[2] 劉濱誼.現代景觀規劃設計[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