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建武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令世人矚目,同時精神文明建設也受到高度重視。胡錦濤同志代表十六屆中央委員會向十七大作的報告中提出:“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愿望”。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曾多次強調中華傳統文化的歷史影響和重要意義,并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重大問題。”強調了樹立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歷經滄桑洗禮傳承至今,乃文化自信的基石。
文化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根基,尤其在當今工業化及后工業化時代,特別是市場經濟社會,經濟日益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中,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不僅是我國在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彰顯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獨立自由進行可持續發展的必然文化訴求,也是在頻繁的國際交往中,增加其他民族對中華民族的了解和尊重、提高國際影響力、展示中華民族軟實力的重要文化元素。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勤勞智慧的中華民族,不僅創造了大量的物質文化遺產,而且創造了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人類文明的進步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是,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增強和我國社會現代化進程的加快,民族民間文化受到社會轉型的猛烈沖擊,有的在客觀上已經消亡,或正面臨著消亡。社會的現代型轉變,造成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尖銳矛盾,這種矛盾的產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
我們今天所說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簡單地說就是“民族民間文化”,就傳統意義上說,是一個民族從原始時代到農業社會時代的產物,包含著生活的應用性和精神的需求性,體現著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神、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其特征大多表現為自發的集體創作性、靈活自由的傳承性,以及傳播模糊的主題模式性。區別于較為嚴肅的官方文化和較為嚴格的文人文化而獨立存在著。民族民間文化的這種性質與特征是在長期的傳播和繼承中約定俗成的,并非一成不變的。首先,民族民間文化作為原始社會和農業社會時代的產物,必然隨著工業化及后工業化時代的到來而發生性質的改變,它不應再是單純的農業時代及以前的產物,應包含著工業社會、商業社會的部分內容。另外,城鄉之間差距的逐漸縮小、信息業的發展,使人們對外界的認識和了解更多,受到的影響也更深,新農村文化建設的開展也加快了古老農村在傳統思想和傳統觀念上的轉變。尤其在面對西方世界的物質優勢和強勢話語,國人堅持自身文化立場的信心受到前所未有的動搖,文化建設民族化發展的軌道受到了極大的影響,使得曾經生機活潑、花繁葉茂的民族民間文化植被日趨枯萎。在這些客觀現實面前,許多有良知的中國文化人發出了保護我國民族民間文化的強烈呼聲,體現了當代中國學者對國家民族文化建設的崇高責任。
國家實施“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之后,各地申報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工作日益高漲,與之相關的會議、論壇、展覽層出不窮,這種形勢來之不易,意味著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有了實質性的進展。同時,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保護、繼承和發展,仍舊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現實問題,對于這個問題雖然還存在著不同的觀點和看法,但都是為了同一個目的——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向著更好的方向發展。在此也談談自己在這項工作中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繼承、和發展的理解。
首先,保護、繼承、和發展三者的關系是辯證統一的,它表現在:(1)保護是前提,是繼承和發展的對象。為繼承和發展提供了根據。(2)發展是繼承的目的,只有以發展為目的的繼承才是科學的、批判的繼承。(3)繼承是發展的基礎,只有在繼承基礎上的發展,才是成功的,有價值的。
說到這里,我們要提到一個關鍵的詞——傳統。這也許就是以上所說的對保護、繼承和發展持不同觀點和看法的焦點。有人認為,傳統是先人創造的沉積與結晶、是完美無缺的、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動不得的,這樣錯誤的觀點勢必招致固步自封、裹足不前,只滿足于抱殘守缺、陳陳相因、老是重復前人的窠臼,是不能符合今天的廣大人民群眾和偉大時代的需要的,對社會主義的新文化建設事業也起不到積極的作用。與此相反的另一種情況,是不重視繼承傳統,也許是由于對傳統的無知,而對它采取一概否定的態度,那么發展就是一句空談了。時代發展到今天,我們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繼承和發展的問題上,必須以歷史的眼光和科學的觀點來研究和分析中國民族民間文化所產生和依賴的時代背景,怎樣來適應當今時代的發展。我們不能再回到過去,那么就要適應現代。還有些觀點認為,民族民間文化一旦沾上商品那就不是民族民間文化了。民間的演出形式一旦搬上大舞臺。就沒有原汁原味可言了。馮驥才先生在他的一篇文章中提到“在時代轉型期間,其實不是人們疏離了傳統,而是傳統的情感無所依傍,缺少載體”。所以,我們所說的傳統無論借助怎樣的形式或載體。主要看它是否表現了當地文化現象的本質特點,是否反映了本土文化特性,即是否表現了民族精神,是否用民族精神去觀察事物。民族精神是我們保護、繼承和發展民族民間文化的核心和靈魂。
世界的開放,各地區、各民族的文化必然在思想內容、表現形式等方面相互交流影響。保持本土性、回歸本土文化,已成為很多有識之士的共識,也只有保持各地本土文化的特色,才符合文化的多樣性發展,才能滿足人們對不同地域文化的豐富需求。
然而,在信息交流快捷頻繁的今天,封閉發展已不可能,生活方式趨同、價值觀趨同、審美趣味趨同,故本土文化受到國際化的影響也是難以避免的。但我們也必須看到,在任何時代,本土文化都是在國際交流中發展的,民族性與本土文化在世界交流中不斷生成新的內容,帶有本時代的新特點。因此,民族民間文化并不凝固在歷史中,而總是在當下正在發生的時代洪流中演變延續,形成人類文明生生不息的脈絡。
(作者單位:咸陽市群眾藝術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