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迪莎
數字博物館的概念、功能技術、瓶頸及發展
數字博物館是“母體博物館”的技術化革新——“交互式3D模型”。數字博物館是運用虛擬現實技術、三維圖形圖像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立體顯示系統、互動娛樂技術、特種視效技術,將現實存在的實體博物館的三維立體的方式完整呈現于網絡上的博物館。具體來說,就是采用國際互聯網與機構內部信息網信息構架,將傳統博物館的業務工作與計算機網絡上的活動緊密結合起來,構筑博物館大環境所需要的信息傳播交換的橋梁,把枯燥的數據變成鮮活的模型,使實體博物館的職能得以充分實現。從而引領博物館進入公眾可參與交互式的新時代,引發觀眾濃厚的興趣,從而達到科普的目的。我將實體傳統博物館比作“母體博物館”,數字博物館是神奇的特殊的孩子“紅孩兒”,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數字博物館,實則是技術化革新,將整個博物館環境制成3D模型,參觀者能在虛擬的博物館中隨意游覽,觀看館內各種藏品的三維仿真展示,查看各種藏品的相關信息資料。通過數據庫檢索可以查閱館內各類藏品的統計信息。數字博物館具有信息實體虛擬化、信息共享化、信息資源數字化、信息交互化、信息展示智能化多樣化以及信息傳遞跨時空的特點。使公眾能突破時空局限,有絕對的自主權,同時情景再現藏品的古往今來,能夠從歷史中來再回到歷史之中,從而能夠更深入地來了解一件藏品的價值。
數字博物館“巧奪天工”般功能技術。在我所了解的領域范圍之內我淺顯地總結了6大數字博物館的功能和具體舉例來闡述5大應用技術。對于數字博物館的功能技術,我想“巧奪天工”一詞形容再合適不過。
首先,從功能角度我羅列出6個,以下是:1.數字博物館將是母體博物館的一扇智能門,母體博物館的豐富資訊可以通過這扇智能門傳遞出去,而公眾的實際需求可以反饋回智能門,增強了博物館與公眾的溝通,密切了與社會公眾的聯系,通過傳遞一接收一反饋一傳遞,做到了“以人為本”和傳遞內容的客觀豐富真實有效。2.數字博物館又具有魔法似的,獨具魅力,吸引著許多潛在公眾進入數字博物館各種APP體驗虛擬迷人的震撼的場景,從而促使他們進入真實的母體博物館,成為母體博物館真實的觀眾。數字博物館運用趣味橫生的三維立體效果有效地激發了實際公眾和潛在公眾從感興趣直到主動接受這些優秀傳統文化熏陶的一整個過程,數字博物館在其中就像是媒人一樣,促成了社會公眾和博物館之間的姻緣,這也是數字博物館的一個發源本心的一個實質性功能,不是一個人在接觸了解博物館,最初的目的是讓盡可能多的人來接觸了解加入到博物館體驗中。我認為數字博物館做到了“發散”與“衍生”,這是功能的體現也是動作發出的歸宿。3.數字博物館以“宣傳媒介”或是“公關”形象示人,為什么這么說呢?是因為數字博物館突破了時空局限。使社會公眾有了絕對自主權,或了解某個博物館的歷史,或欣賞某個博物館的著名珍藏,或參加一次虛擬探險,或參與某個有趣的游戲和活動。數字博物館提供的廣闊視野和對博物館文化生動、深度的闡釋,加深了人們對博物館的了解和熱愛,促進了博物館文化的影響和傳播,從而也贏得了社會對博物館的關注和支持。當提到博物館的時候社會公眾第一反應會是數字博物館的任意APP或是某位專家在互聯網上講授的一門博物館學問很感興趣,就像是形象代言人一樣。4.數字博物館又是一個智庫,分為交互式遠程教學和單程式教學。交互式遠程教學指的是在既定的時間邀請某一專家針對某一知識學者間進行探討,而單程式教學指的是配合高校教育,將博物館豐富的典藏制作成多媒體教學資源,可供下載反復觀看學習。5.數字博物館的引入,促進了各種資料的整理和數字化保存,大大提高了對藏品賬務和許多業務資料保存處理的效率,從而一定程度避免了母體博物館在資料流失,查找藏品信息等管理上的缺失。通過既定程序設計,自動化選項操作,來便利社會公眾的體驗。
五大應用技術,如下分別是:1.三維影像技術,集聲音、圖像、文字、三維、視頻為一體,建立虛擬博物館,實現多媒體藏品管理發布平臺。2.虛擬現實(VR)技術,虛擬現實系統的主要功能是把整個博物館、遺跡、文物三維成像,360度觀看虛擬文物實景。3.照片縫合系統可以按順序拍攝一系列照片,系統無縫縫合巨幅畫面。如敦煌已采用數碼成像技術,再現洞窟中的壁畫。4.超高精度掃描系統,應用在紡織藏品5.3D自動成像系統,3D自動成像系統能夠將文物拍攝并合成出360度動畫效果,讓體驗者可以全方位無死角地觀看古董文物。
其中,我將對VR技術的運用作出詳細闡述,我也對VR技術在博物館領域的發展前景看好。VR技術的神奇力量能讓時間定格,讓空間交會,故宮博物館就一度致力于讓文物活起來。首都博物館在婦好墓的展覽中提供了11個VR虛擬體驗眼鏡,讓觀眾的觀展更加有趣,同時故宮博物館創建許多有關故宮博物館的APP,運用VR技術360度使用戶在手機上就能360度全方位觀看。在2016年5月27日上午,延安“互聯網+精準扶貧”百度百科VR數字博物館捐贈儀式在延安科技館舉行。百度百科“數字博物館”是目前互聯網最大的博物館平臺,利用較先進的VR技術,通過文字、圖片、錄音解說、立體FLASH、虛擬漫游、高空俯瞰等多種方式,通過“VR眼鏡”和“全景博物館”結合,極大豐富了用戶的感官體驗。當然VR技術正在逐步發展完善中,相信在未來會有更多數字化技術輔以VR技術共同服務于博物館。我認為在未來生活會衍生出“家庭式數字博物館”,在深入到社會各處的同時更深入到家家戶戶。還會在教育領域從學前、小學、中學、大學、研究生甚至博士課程設置中加入“數字博物館”課程,教材將會是虛擬的,當然實體書本也將經特殊處理,呈現3D立體效果,手指3D觸摸藏品等更多資訊將會產生虛擬空間,身臨其境。
數字博物館在數字媒體環境下遇到的瓶頸——“短板效應”。數字博物館起步時間晚,需要非常廣闊且日趨增長的需求。新事物的發展是曲折的,初步認知也是粗淺的,所以會導致發展不平衡,遇到瓶頸。美國管理學家提到過“短板效應”,要求我們在發展數字博物館中抓主要矛盾,同時抓住解決瓶頸的關鍵,以獲得最大限度的更好的發展。數字博物館發展過程中首當其沖的是文博系統業內的“觀念”制約,觀念制約行動,沒有看到數字博物館對于提高博物館管理水平和創新發展的積極作用,忽略基礎的數字典藏而只在意新鮮的虛擬展示。所以作為文博系統業內人需要更新自己和團隊的觀念,要知道典藏品勢博物館的心臟,傳統人工處理典藏品是具有局限性的,所以要循序漸進,主動來更新技術,提升博物館管理效率。endprint
數字博物館建設方興未艾,尋求開放創新發展——共享、“人人”。數字博物館建設方興未艾,具有廣闊的應用發展前景,未來的數字博物館必將更加開放,從而更具活力。
數字博物館的建設必將超越母體博物館的圍墻,融入到社會文化生活和社會全面發展的潮流之中,來自各方面有識的力量都能參加到其中,發揮作用。且將更具知識化的形象,智能地提供為社會和社會發展所需的文化信息,充當社會教育的主要力量,成為公共服務角色的中心。
數字博物館必將采用更豐富、更廉價的展示手段,寓傳承文明于輕松娛樂之中,滿足民眾日益增長的文化生活的需要。美國博物館專家古德(G.B.Goode)有句名言:“博物館不在于它擁有什么,而在于它以其有用的資源做了什么。”這句話一直被西方博物館界奉為至理名言,同樣適合中國博物館界。受教育理念的影響,我認為數字博物館的發展理念應該從傳統的“藏品中心”轉化為“觀眾中心”,從以保管和研究為主轉向以展示教育和社會服務為主,發展主體轉向至“人”,即用戶,傳播模式應為雙向或是多向共同發展,將來會涌現更多的“人人”的博物館。
以“臺北故宮博物館”為例探究數字媒體環境下交互藝術對傳統文化的傳播
如伺在數字媒體環境下讓更多人接受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是值得深思的問題。交互藝術是藝術家與工程師通過一個技術平臺,為觀眾創造一個虛擬的互動體驗空間。交互活動在不同的領域中進行,指引訪問者(用戶)通過不同的方式進行自我創造。這種藝術形式在現代社會除了被運用到許商業領域(VR游戲產業等)之外,也被運用到文化領域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傳播手段。臺北故宮博物館秉持著“形塑典藏新活力、創造故宮新價值”的管理理念,將其的創新向前推動了一大步。
移動交互藝術。由于傳統的PC通過瀏覽器訪問網絡的方式受限于媒介方式,所以移動化已成為未來網絡發展的主要趨勢,以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為主的移動電子設備充斥著我們的生活。移動新媒體是一種將移動終端和無線網絡結合的技術,使用戶能夠不受空間和時間限制自由收集和發送信息。科技的每一次創新與進步,都會給人類的生活帶來全新的體驗和感受,“APP”就是應運而生的移動平臺應用軟件。移動新媒體的出現給傳統文化提供了新的傳播方式。
“臺北故宮博物館”即“故宮常設展NPMInSight”手機客戶端。這款APP縱覽了故宮自新石器時代至現代的千年歷史典藏,包括故宮常設展內陶瓷、玉器、銅器、珍玩、圖書、文獻等八大主題類別精選文物。收錄了很多珍貴照片和高清鏡頭下放大了展示的國寶,超級驚艷,讓沒有機會實地觀賞的網友在家也能瀏覽珍寶,為國人乃至世人所嘆服。APP的開機動畫是故宮博物鎮館之寶翡翠白菜,該APP整體界面設計符合臺灣粗線條設計,界面雖然表象顯得過時,但極具特色。比如軟件將館藏品以年代為軸鋪設開來,滑動屏幕就可以隨著時間流逝感受千百年歷史長河留下的閃光點滴。
移動媒體在未來是傳統文化傳播的重要手段,是一種新的文化體系,與傳統文化密切相關。移動交互兼具視覺感知和觸覺感知,作為觀眾的反應模式,與用戶之間產生了新的藝術形式的互動,它激發人們進一步去探究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因此,移動新媒體給傳統文化帶來了全新的傳播形式和傳承時機。也就是說當APP設計師在設計互動游戲時也要把握游戲設計分寸,不能將館藏品過度娛樂化、夸張化而失去館藏品的嚴肅性和權威性。針對不同用戶群都不能簡單地將博物館APP作為一個游戲軟件,應該抱著在游戲中發掘興趣和對歷史油然而生的敬意和探索感悟的心態,因為公眾是傳統文化的創造者、繼承者和傳播者,所以絕對不能忽略文化的傳播形式對公眾的影響。
交互藝術的發展與反思。交互藝術使大眾獲得了一種以休閑娛樂的方式接受享受文化的權力和藝術實踐空間。在傳統和現實結合的形式中,新媒體藝術的交互藝術實現了傳統文化與現代技術及網絡環境的完美統一,展現出截然不同的全新風貌。當然,我們需要謹慎對待傳統文化進行再開發和核心價值的提取,積極尋找新的傳播方式、新的空間與新的展示方式,幫助更多人了解傳統文化,使其傳承下去。
詹姆斯卡梅隆導演有句話:“技術并非強奸視覺的武器,故事才是誘發消費欲望的唯一動力。”所以數字博物館乃至未來博物館的更多創新形式的發展,都要首先將博物館本身的“故事”敘述的夠吸引人,需要所有的文博人共同的在管理上,學術上,線上線下,國內國外參與度的提升聚集,優化文博系統內部,實現文博系統的轉型升級,形變而心不變,技術是包裝,深入人心的是通過數字媒體技術這個創新媒介來達到公眾與博物館的溝通聯系,產生“人與物”,“人與人”,“物與物”的多重交互,在歷史中沉淀而看到現在,感悟此刻再把自己置身于歷史之中而學會自知,傳遞優秀的傳統文化。走進博物館是起點,再走近博物館是過程,再精一點是興趣,再加一點技術,是我們中國人生活與情懷的歸宿。
(作者單位:上海外國語大學賢達經濟人文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