泱泱中華五千年,幾乎可以說是一部美食的發展史。即便縱觀全球,恐怕再難找到能像中國人這樣好吃、會吃的吃貨群體。960萬平方公里的遼闊地域造就了生活習慣的巨大差異,卻也在無意間促成了各地截然不同的美味。但如果真的擺開擂臺,讓所有美食像格斗選手一樣去打擂,火鍋多半會是蟬聯的長期冠軍。
當然,火鍋也有門派之分。老北京的涮羊肉只在鍋里加水和蔥姜便上桌,蘸料必須得有芝麻醬;廣東的燉湯動輒花費數個小時,湯鍋清香卻又醇厚。外國也有火鍋,當中最知名的大概就是瑞士芝士火鍋,但吃法不似國產的涮煮,更像是用面包蘸醬料。不過,論“能打”程度,上述所有火鍋加起來,恐怕也遠遠不及重慶火鍋。
大概在十幾年前的北方,說起火鍋,年少的孩子們想到的還是涮羊肉。直到大學來到重慶,被濃厚的牛油迅速占領舌頭,不吃內臟的忌口也有了例外。幾年之后,再去任何地方,仿佛處處都成了重慶。因為,每隔幾條街道,就又有牛油的香氣傳來。如果這種偉大造物早出現幾百年,亞歷山大沒有用鐵蹄做到的事情,也許會被重慶人用火鍋做到。
群山、江水、大霧、索道、火鍋,構成了大多數人對重慶的印象。但近些年,又因為渝中區的高低錯落,重慶平添一個“魔幻都市”的名號。舊時,古重慶城順應風水,以“九宮”“八卦”之象筑造,示以“金城湯池”之意。彼時十七門雖各有功用,但因城內頻發火災,官府以“水門洞開不能克火”為由,將其中八道門封閉,于是便有了之后“九開八閉十七門”的說法。隨著時間的推移,九座“開門”逐漸連接發展,形成了渝中現在的“下半城”,直到今天,大多數最具老重慶風味的美食,還都集中在這里。
到抗日戰爭時期,國民政府西遷來渝,因人口陡增,便被迫向人跡罕至的高山之中進行城市擴建,上半城才逐漸形成。經過了歷久彌新的發展,上半城匯聚了更多的外來食物,食肆也更加精致,與下半城判然有別。
下半城依傍兩江,以“C”字型將上半城牢牢圍起,在地圖中看似極近的距離,卻因巨大的垂直落差,需行走許久。曾經,因為這樣特別的地理條件,人們反復嘗試交通改造,而在今天,渝中半島的交通,也成為了“魔幻”的一部分。但其實,渝中區的魔幻不僅僅在交通,更在食物的江湖氣與都市感完美結合。上下半城如同衣裝各異的雙生兄弟,一個是江湖豪客,一個是都市精英。在今天,當人們吃在渝中,吃掉的不僅僅是食物,更是融合共生的“魔幻”煙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