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人和街,我們一般不談論吃,我們只管坐下來就開吃。畢竟這條街上三步一小店,五步一大店,每家都是沉甸甸的食物,不會耍花招,也無法裝飾朋友圈。如果有人夸下海口說要在人和街吃一個通單,就像歌里唱的“忠孝東路走九遍”一樣可笑。因為到了臺灣才發現忠孝東路從復興南路到光復南路漫漫而長遠兮,能走完一遍已經算鐵人三項。同樣的,在人和街,就算淺嘗輒止,吃到七百米不扶墻,也可以稱之為勇士。
人和街是重慶渝中區無數老巷中的一條無甚特別的街,只能算是大溪溝的支馬路,從路口一直往里走,連接張家花園和棗子嵐埡,繞過大禮堂,彎彎曲曲可以一路爬到山頭上的觀音巖去。人和街沒有游客,只有平平淡淡的日常,日常就一定要有飯可吃,于是對于這條街,老渝中區人一提起來就會說:
“有家羅非魚,開了十年了吧都還在!”
“吃了好多年的一熱勝三鮮,開二十四小時的。”
“曹家梁山雞其實比那家好吃多了……”
“那家大連餃子館在我讀書的時候都有了。”
“陳氏面莊的雞湯銀絲面好好吃啊!”

由此得知,不起眼的人和街似乎陷入時間的另外維度,那些店面十幾年如一日的毫無變化,像沉入了海底深處,頂上風起云涌,這里則波瀾不驚。無論是心血來潮的食客,還是突然不想做飯出來覓食的住戶,不要緊,人和街的每一家老店都沒缺席。

比如“一熱勝三鮮”這家二十四小時營業的店已經不能算單純的面館,菜單品種多到眼花繚亂,足足要一大面墻才能貼得下,米線堿水面刀削面炒飯蓋飯,但凡想得到的搭配,老板都可以做。想當年才出來工作只能點一碗小面的我,終于走到了泡椒雞雜面加個煎蛋的財大氣粗的年代。其他暫且不說,這家的泡椒雞雜是要回一道鍋的,所以端上來重油得令人恐懼,然大顆的紅色泡椒絕不會呈現浸泡良久的暗紅色,雞雜略脆,提味的泡蘿卜不失時機的沖淡了油膩,何況還有一碗幾顆蔥花的豆芽湯,這是開店伊始不忘初心的免費贈送。
其實說到名氣使然,還輪不到外地游客,單是本地人,只要沒在這條街上生活過的,都無從得知其中奧秘。比如說街口的開心巧面館,位于巷子里面,一到飯點盛況空前,這是各種美食攻略里全然沒有提及過的私藏。最初只有幾個平方,吃的時候外面支幾張桌子,人客一散,桌子馬上就收起來了,非常靈活。開心巧面館跟街對面那家人氣不相伯仲的月亮面莊最大的不同是:量少。量雖然少,但是入味之極,有人偏愛點開心的肥腸牛肉混合,這是豪華吃法,殊不知小面加蛋才是精髓。小面講究的是佐料,開心的師傅打佐料的時候給人有種誤解,好像調料都是不要錢的,加上量平,自然吸收得飽滿滋潤。
在這點上,月亮面莊的老板恰好相反,街對面這邊講究的是量多。一碗沉甸甸的干溜豌雜,差不多可以支撐起一位忙碌失焦上班族的大半天時光。我不大經常去月亮面莊倒不是因為味道——他家的味道是水準線略上揚的,實在是因為分量太足,更可怕的是這還沒加湯,加完之后大概碗里會呈現一汪旺盛的池塘。
人和街除了面,江湖菜也是出奇制勝,只是有點劍走偏鋒。月亮面莊旁邊的鳳姐家常菜,看似普通的店面,端出來的無論來鳳魚還是熗炒系列,都是不輸大酒樓的賣相和味道。飯點時段鳳姐的店里人潮如織,不出意外的話食客很快就可以目睹鳳姐跟自己請的服務員大姐吵得不可開交的景象,鳳姐連綿不絕的呼嘯聲會從店門口繞至廚房,再穿堂而過到后院,連同那盤花椒油中帶點微辣又有芹菜香味的泡椒豬肝一起啪的一聲摔上桌來。



在人和街吃江湖菜,最緊要記住人淡如菊,便是晴天。開心巧面館旁邊那家二十四橋羊肉粉,粉一般,但是淋汁豆腐好吃得可以啃掉筷子;隔壁賣砂鍋菜的,砂鍋一般,但是羊肉羊排籠籠是過了十二點便售罄的搶手貨,老板娘特別喜歡三伏天賣羊肉,據她說夏天就是要祛濕,感覺也是位隱藏高手;走過著名的衛師傅盲人按摩店,旁邊就是著名的曹家梁山雞,在李子壩某雞獨霸重慶的時代,曹家像是安于邊隅然默默自成一派的小眾派系,雖然不與名門正面對抗,然而憑藥味厚重的土雞和入口即化的芋兒,也是不怕踢館的。
繼續往上面走,在一熱勝三鮮的斜對面,他的對手陳氏面莊到了。在我還只是一個普通本地人的時候,會點循規蹈矩的雞湯銀絲面和甜水面,一個清淡一個甜鮮,是不會出錯但略顯平庸的搭配。后來我在這條街上游蕩了兩年,摸清了每一家每一派的脈絡,現在我會點過橋抄手。陳氏的抄手很畸形,因為它個頭非常大,跟遠隔五百米的林媽過橋抄手不是一個路數。陳氏的秘訣在于調料,除了正常口感,多了一味甜,還有芝麻醬助陣,吃一兩就飽了,簡直是神助攻。冬天的時候,陳氏的罐罐米線比男朋友的懷抱還溫暖,配菜豐盛到快要溢出來。老顧客會叫店里態度不怎么好的大姐拿一碟青椒調料來蘸著吃,雖然這家國營作風濃厚的店里服務員態度普遍都比較淡漠,但吃飯歸吃飯,總還是要給你端到面前來的。
如果剛好正午吃飯時間,從陳氏到林媽之間,會路過對面設計院的食堂,氣氛突然就冷了下來。總是會有那么一些講究養生的人,會嫌棄人和街重油重味精、尊重新鮮食材又毫不顧忌破壞食物本味的本地做法,沒關系啊,到后來他們最終還是會三三兩兩從食堂出來,沖向大街,撲向那些煙霧濃郁的店,畢竟人和街的油煙味中摻雜了一種奇異的香味,清清楚楚把“好吃”兩個字寫在了空氣中。

然后就走到了林媽過橋抄手,只見健碩的林媽一邊在收銀機上啪啪敲打,一邊巧手如飛地把豬肉嵌入到抄手皮中,現包現煮,以此彰顯食材的新鮮程度。這里的抄手是清湯,青紅椒調料都擺在臺面上,雖然也是蘸水,里面卻沒有芝麻醬,也不甜,就好像南北武林,招式、兵器、方式方法都南轅北轍。林媽的有趣在于,除了賣清湯抄手,還賣清湯肥腸和蹄花,而且我私下覺得,肥腸比抄手更好吃。但是人生總不能每次這家點肥腸、隔壁家點炒飯這么不講規矩,畢竟隔壁胖哥的生意也是當紅不讓。遂跟林媽建議:好不好賣個白飯?都說人和街以不變應萬變,但靈活的林媽馬上就接受了這個意見,很快林媽抄手的肥腸套飯變成了一絕。但這絲毫沒有影響到隔壁的胖哥面莊、金剛米線,對面的湯飯、豆花飯、干鍋。大家都奔著好吃的目的,不約而同地繼續揮灑著重油重味精重油煙,一派其樂融融。

跟其他街道不同,人和街沒有午市和晚市的區別。林媽旁邊走十米過來那家羅氏羅非魚,從中午開始已經人滿為患。得益一個小院落,大樹底下鬧中取靜,其實靜不靜也無所謂,但是自己有塊地界,也就無形中跟桌子擺上大街的小店彰顯了江湖地位。羅非魚賣了十幾年,已經無從考據第一鍋和現在這鍋的味道有什么不同,總之魚片的鮮嫩依舊,花椒成群結隊的浮出水面,大塊的酸菜不但提味還下飯,就算是嗆辣藕丁、涼拌豇豆這些小菜,都遵循著江湖菜的老規矩做得頭頭是道,進可中午吃得肚皮圓滾,退可夜里就著涼風下酒,亦莊亦諧,動靜相宜。
如果江湖閑散路走久了想換個口味,斜對面上坡的華福巷上那家大連餃子館,一年四季都保持著殺氣騰騰的姿態。進門須穿過重重白煙,那是從門口蒸鍋里冒出來的魔法,里面裝滿了各種餡的蒸餃,白白胖胖又生龍活虎。迎面而來的老板長著一張欣欣向榮的臉,讓人不下狠手點菜都不行。本地人吃這家,根本不會像初來貴地的人一樣,一驚一乍的先來半斤水餃蒸餃,他們會慢條斯理點一籠雞汁煎餃,要根大排,一盅例湯,再憑心情炒幾個小菜,總之在人和街,不按常理出牌就對了。
實在不能再往前走了,人和街滔滔不絕的秘密,也需要保留一點隱私,日子還長,念念不忘,必有回響。不是時代造就人,是人造就時代,只要有人還在吃飯,人和街的冉冉油煙氣就不會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