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田茂永
曾擔任國內著名民企新希望上市公司聯席董事長兼CEO的管理學家陳春花特別喜歡一則愛因斯坦的軼事,幾乎在每次演講的最后一頁都是這則故事:
1951年,愛因斯坦在普林斯頓大學教書。一天,他剛結束物理專業高級班的一場考試,正走在回辦公室的路上。他的助教跟隨其后,手里拿著學生的試卷。這個助教小心地問:“博士,您給這個班的學生出的考題與去年一樣。您怎么能給同一個班連續兩年出一樣的考題呢?”
愛因斯坦的回答十分經典——“答案變了。”
當我們回溯從2014年8月以來創刊的《首席財務官·中小企業金融》三年多的歷程時,心頭涌起的第一個感受同樣也是——答案變了。當“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這個曾經振聾發聵的聲音出發的時候,無數的市場參與者一度認為,激活中小企業金融市場這條“休克魚”的鑰匙,在于轉變銀行的角色,甚至是建立所謂的多層次融資市場。然而,幾乎是一夜之間,在技術的發酵下,一切都開始變得有些不一樣了。很可能在核心互聯網平臺公司、超級供應鏈主以及傳統金融機構的多方協同下,這一看似最不可能被統一的市場,也許會在集團企業金融創新的視角下,重回寡頭格局。所以,中小企業金融本身作為一個產業性的話題,似乎已無獨立存在的必要,那么這本聚焦于此的專刊也已經完成了自身歷史使命,其后續內容將被發散到《首席財務官·集團企業金融》的創新拼圖之中。
換句話說,結局已經走來,但觀眾不必散場。
若論這幾天國內金融領域吸睛度最高的熱點話題,除了十九大當中關于金融市場進一步開放的表述,就是剛剛登陸紐交所的趣店了。
令N多金融老炮兒超級不爽的是,這家成立于2014年4月的互聯網借貸公司,融資了7輪之后,今年上半年爆賺近10億元,10月18日順順當當登陸紐交所,當天市值就沖過了100億美元。趣店IPO當天的市值水平,已經把多家A股熱門公司甩在身后,包括“人工智能第一股”的科大訊飛(694億元)、“基因概念第一股”的華大基因(657億元)、“互聯網金融第一股”的東方財富(560億元)。尤為值得注意的是,趣店的市值竟然超過了有著21年歷史、曾經被評為全國最佳中小銀行的南京銀行(673億元)。
我們先來快速腦補一下趣店的發展背景。趣店最初是以向來為傳統金融業不齒的校園貸起家,目前主要業務是現金貸和商品消費分期,為那些未被傳統金融機構服務到的借款人提供服務。招股書顯示,趣店2014年、2015年和2016年的收入分別為2410萬元、2.35億元和14.428億元,凈利潤分別為-4077萬元、-2.33億元和5.766億元。進入2017年,僅上半年趣店就實現18.33億元的營業收入和9.84億元的凈利潤,凈利潤率達53%。
作為趣店市值背景帝的南京銀行,截至2017年6月末,其資產總額11328.49億元,增幅6.48%;實現凈利潤51.05億元,增幅17.03%;貸款總額3865.22億元,增幅11.07%;不良貸款率0.86%,較年初下降0.01個百分點,遠低于銀行業1.74%的平均水平,資產質量保持穩定。
從直觀的財務數據上看,成立只有3年的趣店與南京銀行相去甚遠。造成兩者市值倒掛的主要原因還是估值溢價水平不同。Wind數據顯示,美國市場給趣店51.7倍的動態市盈率,給了線上貸款比例較低的宜人貸15.2倍,最關鍵的是只給摩根大通、花旗、富國這樣的老牌銀行13~14倍的市盈率。說白了,美國資本市場給出的是互聯網金融的高估值。
如果把對內外開放度都嚴重不足的中國金融市場看作一個處于混沌狀態的大醬缸的話,
那么中小企業金融的部分就是這個醬缸里最渾濁的部分。
我們套用最樸素的化學常識來審視這個圈層,就會發現中小企業金融的供需雙方和居間的各種第三方,都在奮力做毫無頭緒的布朗運動。盡管自上而下連續多道強力政策來加持,仍然無法使得無數的市場小微主體形成統一方向行動的“電泳”。
早在2012年央視財經論壇討論未來世界經濟的不確定性時,時任世界銀行行長佐利克就毫不客氣地表示,中國金融行業仍然不能很好地服務于中小型企業。作為對標,佐利克擺出德國的案例——德國很多中小型企業都跟銀行有協議,要求銀行提供貿易融資等這樣的信貸。
根據《中國中小商業企業協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中國的中小企業數量超過了4000萬家,占據了中國企業總數99.7%。而其解決就業的比例,也超過了9成。但長期以來,制約中小企業經營的一個頑疾,就是融資難問題。
在今年年初的一次Fintech論壇上,素以敢言著稱的國內著名經濟學家、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經濟學和金融學教授許小年點出了當前中小企業金融市場所面臨的尷尬,“由于成本的高居不下,所以主流的金融機構對于中小企業的融資都采取了回避的態度,當然你也不能責備它,這是由經濟規律決定的。政府曾經給主流的經濟機構下達過中小企業貸款的硬性指標,每一個銀行都必須每年貸款以后要有多少百分比是貸給中小企業的,但是這個指標無法執行,無法執行的原因是它違反了經濟規律。大型機構的成本收益就是不對稱。從理論上和從實踐中已經證明:中小企業的融資它只能靠小型金融機構,只能靠遍地開花的小型金融機構,而且這些小型金融機構都必須是民營的,它才具有這樣的領航性,它才具有這樣的效率來為中小企業服務。”

在傳統銀行雷聲大雨點小地完成“中小企業金融家庭作業”時,市場的供給因為技術的變化而出現新的驅動力,其中最顯著的變化就是平臺型公司的“金融+”局面形成。
若論這一領域的鼻祖顯然阿里當仁不讓。早在2007年,阿里巴巴就啟動“都江堰項目”,致力于和銀行合作“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顧名思義,“都江堰項目”無非是想把金融活水引入久旱的中小企業農田。在2011至2013年期間,阿里在中小企業金融領域的耕耘從簡單的資源對接向更深的服務體系打造上開始下功夫。其展業模式從最開始只給淘寶賣家提供訂單貸款,逐漸發展到后來根據申請人的資信狀況等信用信息提供信用貸款。隨著阿里不斷獲得金融牌照的加持(從浙江、重慶兩家小額貸款公司的牌照起步一路拿到浙江網商銀行的牌照),作為阿里第二主業的螞蟻金服開始浮出水面。
即便是從自營起家如今開始構筑平臺的京東,其“金融+”業務的起步與成長的曲線也遠比傳統金融行業要愉快很多。京東金融手中的兩大利器是超強的平臺黏性和大數據活性,使得其面對中小企業融資客戶時,不僅每筆業務的邊際成本更低、產品靈活性更強,而且壞賬風險也大大降低。與之類似的還有國美、蘇寧以及其他互聯網平臺公司,這些平臺公司“金融+”業務的核心風險在于平臺本身的價值。這與純粹的金融業是截然不同的。
由于互聯網平臺型公司“金融+”業務的快速滲透,整個中小企業金融市場從產品設計到交付的全流程統統被改寫。
首先,場景金融成為中小企業金融的主戰場。其中,BATJ四大互聯網巨頭顯然是場景金融的主要推手。百度錢包先是打通百度系內部強場景,隨后又進入在線電影票、出行、餐飲等垂直場景;阿里支付寶早已貫穿線下的每個場景,包括消費、生活、金融理財、溝通等多個領域;騰訊微信支付如今正在各類應用場景中拼命搶奪支付寶的老大地位;京東金融從買家“白條”到賣家的“京小貸”,儼然已經把整個生態鏈都場景化了。

通常,我們可以將場景金融分為可控場景和可信場景兩大類。目前在國內大行其道的主要還是可控場景。
在可控場景中,金融服務機構或其利益共同體是場景中整個商業活動的核心環節,商業活動圍繞其展開,金融服務機構可以有效的控制、調整場景內的商業行為。金融服務機構掌握場景中商業活動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真正實現供應鏈金融一直追求的“四流”合一。金融服務機構基于商業行為、交易流程,發現場景內各方的真實資金需求,提供針對性極強的融資服務。
可控場景的優勢在于:一方面,融資金額、融資期限、使用方式與資金實際需求相匹配,降低了融資方的融資資金閑置、進而降低了實際融資成本無形中提高的可能,也提高了金融服務機構資金周轉效率和效能,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將有限的資金投向資金需求最迫切、融資成本承擔能力強的環節,提高資金回報;另一方面,通過對“四流”的監控和數據的分析,能夠在傳統銀行風控理念和措施的基礎上,通過商業行為合理性的判斷、場景內違約成本的疊加,獲得更強、更有效的風控能力;同時,若客戶出現還款困難,可借助場景中的交易,為客戶提供新的生意,通過交易創造現金流,緩解還款壓力。
從上述分析不難看出,依托于可控場景展開的中小企業金融業務,有很大幾率會出現寡頭平臺。這是因為:融資服務的基礎必須是金融服務機構或其利益共同體是場景中整個商業活動的核心環節,這也決定了能夠提供這類場景的金融服務機構數量必然是少數幾家大型互聯網交易類平臺,以及少量超大供應鏈的核心企業。在可控場景之下,每筆融資無論是正常業務流程還是異常業務流程(比如出現壞賬),金融服務機構都擁有比傳統金融機構多得多的手段來提高效率和降低風險。
其次,在場景金融之下是中小企業金融的產品碎片化趨勢日益明顯。其中比較典型的是產權的碎片化和流程的碎片化。
從傳統金融視角來看,金融市場的運行嚴格遵循科斯定理劃定的游戲規則——交易物產權必須明確、交易過程中的信息不對稱必須強力糾正。但互聯網技術的快速迭代,在相當大程度上改寫了科斯定理在金融領域中“金科玉律”的地位。第一,交易物的產權邊界越來越模糊。原本在傳統的中小企業融資中常見的為交易物產權加持的抵押、擔保和無限連帶責任承諾等行為,通常在互聯網平臺的“金融+”業務中并不常見;第二,作為中小企業尤其是小微企業難以過關的財務報告,也往往并不是這些互聯網平臺的“金融+”業務所關心的。從這個角度來看,這類業務模式的金融屬性更為純粹,融資就是融資,無需額外附加很多東西,但互聯網平臺顯然具有強大的威懾力,使得惡意違約的行為被控制在極低的水平。這正是金融脫媒的魅力所在。
第三,在場景金融之下,除了平臺的黏性之外,技術的制高點效應越來越突出。
其中,最關鍵的是大數據和區塊鏈的組合應用。這兩者的完美融合很可能給出破解供應鏈金融的信息不對稱和小微金融的信用評價體系缺失的頑疾。
在平臺型公司的可控場景中,基于真實交易的大數據在征信中的意義不言自明。而區塊鏈,則是通過一種特殊的密碼學記賬方式,在計算機上形成記錄信息的區塊,再由區塊附加時間戳并將區塊鏈向全網發布去尋求認證,最終實現了一種去中心化、不可逆、無法篡改的特殊記賬方式。在場景金融中,大數據是必然方向和自然結果,而區塊鏈是確保方向正確和結果可信的強力路徑,兩者的有機融合,使得信息不對稱這一中小企業融資的主要困境得以順利破解。
具體來說,首先將線下的供應鏈實現數據化,從而讓供應鏈的數據和信息可以有效地在互聯網上進行傳輸。其次,借助金融機構現有的完善數據風控模型,通過授信和之前的信貸記錄來驗證接入供應鏈數據源的原始真實性,由這家金融企業率先為供應鏈中的參與企業進行金融授信。先前的金融機構就會運用區塊鏈技術將授信記錄上傳到區塊鏈上,形成不可篡改的授信記錄,實現了單一企業的區塊鏈授信。再由這一家家企業組成一條完整的供應鏈,從而實現了把買方、賣方、物流都接入區塊鏈平臺,其在平臺上發生的交易,即所有的應收賬款、票據、合同、倉單可以由區塊鏈進行確權,利用區塊鏈不可篡改,不可逆的特性,確保了信息的真實有效。之后,更多的金融機構就可以逐漸接入供應鏈體系,由于已經有了之前的金融機構為供應鏈上的企業做了金融背書和增信,再加上區塊鏈技術的高可信優勢,后加入的金融企業將不再需要為風控,為授信投入更多的精力,從根源上化解了金融機構面對小微企業,無處征信,無法授信,不敢貸款的困局,從而改善了中小企業的融資環境,讓融資難不再那么難。
此外,物聯網的應用也對中小企業金融市場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由于物聯網技術對于動產流轉過程中監控能力的大大提升,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供應鏈融資中的信息黑洞問題。以南京錢來了物聯網科技公司為例,通過創建“貨物鏈金融”平臺,管控商品溯源、鑒別商品真偽、評估商品價值,實時采集商品信息和定位數據,最終形成現貨抵押、貸款、交易、過戶、物流配送監管等商品流、信息流、資金流的全產業鏈,為企業解決商品管理難和融資難的問題。
第四,供應鏈金融正在成為傳統中小企業金融業務演變的關鍵方向。據不完全統計,中小企業總資產的40%是應收賬款資產,全國應收賬款的總額超過26萬億元。小額分散應收賬款屬于金融長尾部分,規模巨大卻難以融資,它的激活一直是難以解決的問題。Demica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供應鏈金融的市場規模近15萬億元,存量市場空間驚人。
這樣一個超級風口,從常識上看,一定會出現如趣店般爆發的新興超級玩家。
當然,作為國內市場管制程度最高的行業之一,監管層的風向變化對于中小企業金融市場下半場的演變無疑將起到催化劑的作用。
從大的風向上看,國內金融市場開放度將進一步提升。10月19日上午,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在十九大中央金融系統代表團開放日上答記者問時表示,中國將進一步朝著金融開放的方向發展,包括“滬港通”、“深港通”、“債券通”等市場連通方面,機構合作方面以及金融市場準入都會進一步對外開放。
在此之前,銀監會也回復媒體稱,正在積極推進銀行業對外開放相關工作,研究制定進一步擴大開放的方案,以改善銀行業投資和市場環境,促進外資積極參與金融業市場競爭與發展,提升銀行業國際化水平和核心競爭力。
在國民待遇趨同的大背景下,向外資開放的部分在相當程度上也不妨視為可以向民資開放。
除了行業進入門檻之外,面對壞賬率顯著高于集團企業金融市場的中小微領域,必須著力解決惡意逃廢債務形成的壞賬和善意下運營不良形成的壞賬如何快速、低成本解決的問題。
在場景金融之下,互聯網平臺公司具有強大的運營層面的殺傷力,以制約惡意壞賬的產生,同時也可以盡最大可能幫助善意下運營不良的中小微企業起死回生。這顯然是傳統金融目前難以做到的。不過,在支付技術發生巨變的當下,針對傳統中小金融產生的惡意逃廢債,同樣也有機會使之付出高額成本。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執行局2013年11月14日與中國人民銀行征信中心簽署合作備忘錄,共同明確失信被執行人名單信息納入征信系統相關工作操作規程。今后,失信被執行人名單信息將被整合至被執行人的信用檔案中,并以信用報告的形式向金融機構等單位提供,供有關單位在貸款等業務審核中予以衡量考慮。
而且對于“老賴”的懲罰,除了傳統手段上的高消費制約(飛機、高鐵、購房、高消費等),今天可以通過增加對互聯網支付手段的制約(比如微信支付、支付寶、京東白條等),很可能所起到的懲戒作用更大。
另一方面,我們必須關注與中小企業金融密切相關的個人破產制度的建立。當然,這是在主觀善意的角度出發。
2017年6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對潘定心先生提出建立和實施個人破產制度建議做出答復:“建立和實施個人破產制度,有利于陷入嚴重財務困境的個人或家庭,依法通過個人破產程序,免除一定的債務,使其能夠重新通過努力實現正常的生產和生活。因而,個人破產制度對陷入嚴重財務困境的個人或者家庭有較為重要的保護作用。但是,個人破產制度涉及到個人信用體系的建立與完善以及商業銀行的商業化或者市場化的進一步發展等諸多因素。同時,實施個人破產制度需要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或其常委會予以立法。我們相信,隨著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的發展與完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或其常委會在總結《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實施的經驗的基礎上將適時制定個人破產法。最高人民法院一定積極配合國家有關部門的工作,推動個人破產制度的實施。”
在發達市場經濟體中十分常見的個人破產制度,是指在個人喪失償還債務能力或沒有能力償還到期債務時,由債務人本人或債權人向法院提出破產申請,經由法院宣告其破產并將其全部財產公平分配給全部債權人,債務人按照規定的程序就其不能清償的部分予以免責的法律制度。
對于必然會面對壞賬的中小企業金融的供給側,應該歡迎個人破產制度對于快速處理壞賬帶來的效率提升。這一制度既保障了債權人平等有效地實現債權,也給予了誠實債務人免除一定債務并回歸正常生活的機會。通過司法程序的介入,合理高效地解決了冗繁的債權債務關系,使得債權人和債務人能夠擺脫無休止的糾紛而全身心投入到社會生產上,這對于保護社會整體經濟利益的健康發展很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