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許建超
審計人員應當具有正確的價值取向,支持企業大膽改革創新、轉型升級,對企業家的任期經營成果客觀公正地給予評價,讓優秀企業經營者得到應有的待遇。
所謂經濟責任審計是指企事業單位的法定代表人或經營承包人在任期內或承包期內應負的經濟責任的履行情況所進行的審計。平均兩個多月的經濟責任現場審計,這已經成為國企進行內部控制和風險防范的有效手段之一,那么審計人員應當重點審計什么。
企業經濟責任審計的主要目的是分清經濟責任人任職期間在本部門、本單位經濟活動中應當負有的責任,為組織人事部門和紀檢監察機關和其他有關部門考核使用干部或者兌現承包合同等提供參考依據。所以,企業經濟責任審計的主要功能是分清責任。
沒有問題就沒有責任。要分清責任是必然要查問題的,但查問題決不是企業經濟責任審計的目的。如果只是查問題,那與巡視組、監事會的檢查又有什么區別呢?企業經濟責任審計應當是在發現問題的基礎上,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明晰企業主要負責人及相關人員應負的直接責任、主管責任和領導責任,提出客觀、公正的處理建議。
企業經濟責任審計是一種政府審計行為,不同于一般會計師事務所的社會審計,要體現專業性、權威性;也不同于企業內部審計或單項檢查,要體現審計的綜合性、全面性。因此,出具的經濟責任審計報告不能只羅列問題,如:某某項目進展不快,某某項目銷售困難,某某項目未達成預期目標等,應繼續追蹤,分清責任。
雖然企業經濟責任審計發現、認定的問題最終由企業主要負責人承擔責任,但企業副職一般承擔某個領域或板塊的領導責任,并直接對企業主要負責人負責,也需要相應地承擔分管責任。當然,還有可能是具體經辦人員的責任。總之,一定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該是誰的責任就認定誰的責任,分清直接責任人、分管負責人和企業主要負責人的責任。
企業經濟責任審計歸根結底還是審計,雖然依賴于審計機關和聘請會計師事務所專業人員的職業判斷,但審計的對象主要是企業經濟數據。因此,審計報告應該靠數據說話。如何尋找數據、如何分析數據就成為企業經濟責任審計的重中之重。

企業總會計師通常是國資委等上級部門委派的,行使外部人在企業內部的監督職責,比外派監事更了解企業內部信息。審計人員不應回避企業總會計師,應當利用企業總會計師作為審計聯絡員的便利,主動溝通交流,共同做好企業經濟責任審計工作。企業總會計師是一個企業的內當家,也是會計行業的專家,在企業工作時間長,接觸面廣,知道的情況比較多、比較細,甚至掌握企業各種文字記錄無法體現的內幕。審計人員應主動接觸、聊天,從談話中了解整個事情的來龍去脈,從中發現有用的線索或證據。或者說,審計人員發現問題線索或疑問,要主動與企業總會計師溝通,交換意見,用數據說話,排除疑點,爭取達成共識。一個企業總會計師不能認可的問題是難以令人信服的。總會計師是企業無冕的新聞發言人,可能提供年度《履職報告》,也可能在專業雜志發表專業文章,介紹企業的戰略規劃、年度預算、資金狀況、年度財務指標完成情況等具體的數據信息。通過搜集這些平時不經意間公布的數據,審計人員可以全面真實地了解企業運營狀況及歷史走勢,為做好企業經濟責任審計工作提供堅實的數據支撐。
發現問題后,審計人員要全面了解問題產生的前因后果,客觀分析判斷該問題是否屬于違法違規,是否違反決策程序,是否存在利益輸送。若是工作中的失誤,是主觀故意,還是不熟悉政策法規造成的,等等。總之,要認真落實“三個區分”,審慎區分無意過失與明知故犯、工作失誤與失職瀆職、探索實踐與以權謀私,用數據說話,多維度、全方位地分析,客觀審慎地作出結論和處理。
企業經濟責任審計通常根據被審計單位或個人任期內的業績和問題,認定其應負的責任,目的是正確進行績效評價,為組織人事部門和紀檢監察機關和其他有關部門考核使用干部或者兌現承包合同等提供參考依據。因此,副廳級以上國有企業的經濟責任審計報告是必須報送給省委省政府領導和省委組織部等部門的。為達成客觀評價的目的,審計人員還應當做到如下幾點。
1、評價任期內進行年報審計的會計師事務所出具審計報告的公正性。
2、評價被審計單位的持續經營能力。
3、評價被審計單位在全國或全省同行業的競爭地位。
4、評價被審計單位在國內或省內不同行業的競爭地位。
5、給每一個被審計單位進行綜合打分。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企業經濟責任審計的主要功能是鑒證與評價,審計過程就是一個發現問題、排除或鑒證問題、正確評價的過程,目的是改善經營管理,促進企業健康發展。在長達兩個月的現場審計時間里,審計人員如果沒有找到企業或主要負責人大的問題,那是一件大好事,說明企業依法合規、管理有效,企業家履職盡責,值得表揚。審計人員不能雞蛋里面挑骨頭。
企業經濟責任審計報告應當發揮促進發展的導向作用。審計人員應當具有正確的價值取向,以辯證的眼光看待錯誤,以寬廣的胸懷包容前進中的錯誤,旗幟鮮明地支持企業家開創性的工作,支持企業大膽改革創新、轉型升級,對企業家的任期經營成果客觀公正地給予評價,讓優秀企業經營者得到應有的待遇。對不敢改革、拖延改革時機,給企業發展留下巨大后患的,要在審計報告中堅決揭示,不能模棱兩可、含糊不清。決不能是非不分、黑白顛倒,不干事的沒事,干事的問題一大堆,最終給革命事業帶來負面影響。
此外,審計人員應當重點關注違規違紀問題,查處重大違規決策、損失浪費、違規關聯交易等問題,維護國有資產安全;關注擔保增信、股權融資、互聯網金融發展的風險隱患,揭示制度缺陷與管理漏洞,發揮審計預警功能,推動完善治理體系,激發激活企業發展的內生動力。企業經濟責任審計不是揭短亮丑,而是要邊審邊改、立審立改,支持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在具體審計過程中,審計人員應當適當運用預算執行審計的方式方法,分析企業任期內年度預算指標的完成情況,推動企業長期計劃的落實。
企業經濟責任審計報告揭示的雖然是某個企業經營者任期內的問題,但對企業管理應當具有普適性。如果企業已經意識到那些問題的嚴重性并在任期內立即整改,審計人員在審計報告中一般揭示即可,若是照搬書本,小題大做,上綱上線,對問題的整改不僅毫無幫助,而且嚴重打擊企業家的經營積極性,影響的是企業今后發展的效率與效果
事實上,有風險不可怕,可怕的是有風險我們沒有看到。如果在企業經濟責任審計過程中發現問題早,甚至企業自身還沒有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那絕對是一件好事情。對此,審計人員一定要引經據典、據理力爭,讓企業真正理解并自覺進行整改、規范,做到早發現、早糾正、早預防,避免今后出現更多更大的類似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