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京武 張 娜 浙江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
絨鳥是著名的民間玩具,它用金屬絲密絞真絲呈絨毛狀,制成花、鳥、蟲、草、獸、吉祥字樣、圖案、花樣兒、人物等,由民間手工藝中的頭飾絨花發展而來的各式絨制品統稱為絨鳥。
絨鳥的前身是絨花,所謂絨花,就是金屬絲密絞真絲呈絨毛狀,然后做成花的形象,便稱絨花。
絨花實質上就是我們所說的假花,中國制作假花的歷史非常悠久,筆者查閱書籍后發現最遲在漢代就已經出現了絲織品做成的花朵,已發現的最早的假花實物出土于唐代墓葬。
從絨花到絨鳥的轉變,發生在20世紀50年代末。1954年“公私合營”,絨花藝人被納入了統一的組織管理后,絨花工藝發生了質的變化,由單純的頭飾,轉變為兼具玩具、工藝品、頭飾、陳設品多種功能的絨制品,正式定名為“絨鳥”。
根據李桂英編寫的《絨鳥工藝操作流程》介紹,制作絨鳥的主要工序包括栓排子、剪排子、對排子、搓絨條、剎尖、熨燙、攢活,其中制作絨條是最重要的環節。搓絨條這道工序是把對好排子的絨條進一步搓緊,使絨條成為看不出螺旋狀的絨毛圓柱體。
1998年,北京絨鳥廠停產。雖說廠里有200多號員工,但真正會整套工序的鳳毛麟角。而且隨著時間的流逝,為數不多的老藝人已經上了年紀,做不了絨鳥了。如今絕大多數的絨鳥技術資料都已損壞遺失,僅存幾件精品,絨鳥工藝真正是面臨失傳了。2009年,北京絨鳥入選為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正在申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希冀這門手工藝可以得到更好的傳承。
絨鳥技藝之所以瀕臨失傳,苦于沒有繼承人,并不是因為它的制作工藝有多復雜難學習,而是大部分有學習與繼承欲望的人都覺得制作絨鳥不能帶來比較好的經濟效益。絨鳥技藝可以在現有的造型基礎上,加入實用造型,比如,做成手機掛鏈、背包掛鏈、做成發箍,中國結等實用的造型,提高它的經濟效益,提升絨鳥在人們生活中的存在度。
絨鳥具有悠久的歷史并見證了許多人的成長,可以抓住這些回憶,提高絨鳥的曝光度,舉辦絨鳥工藝展覽等系列活動。通過傳播,提升絨鳥的知名度,增強全社會傳承、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識。
通過開展深入的調查,對絨鳥手工藝相關資料進行分類整理,包括現狀、區域、相關手藝傳承人等,在全面了解的過程中,對相應的資料以文字+圖像+音像等多種方式,進行全面系統的記錄,最終建立檔案及數據庫,做到有跡可循,才能更好保護。
對于絨鳥一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過去靠確認、立檔、研究、保存、保護、宣傳等措施,尚不足以全面保護,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速,我們可以選用多種方法進行保護,比如,通過多媒體影像、軟件化、書報、雜志、電子書等多種途徑加以保護。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長周和平曾經講到,命名和公布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是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鼓勵和支持傳承人開展傳習活動而采取的一項重要舉措。通過對這項手工藝的“承認”,使得傳承人感受到一種社會責任感,既能增強傳承人的自信心,使其更加熱情地投入非遺傳承保護中去,又能提升人們對非遺的關注度。
絨鳥的保護和傳承離不開廣大人民群眾,除了利用報刊、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還應該積極組織各類賽事、展覽、培訓、交流,激發廣大人民群眾的學習參與熱情,普及絨鳥手工藝制作知識,增強全社會保護絨鳥手工藝的意識,為絨鳥手工藝的保護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眾所周知,代表性傳承人是非遺保護的核心和重中之重。所謂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是指那些“直接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表演、制作等傳承工作,并愿意將相關知識和技能傳授給后人的某些自然人或群體”。沒有傳承人,就沒有非遺;傳承主體的喪失將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可彌補的損失。
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在時代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應該保護好老祖宗流傳下來的技藝,就好像絨鳥一樣,時間掠去了絨鳥很多漂亮的羽翼,它終將不可再生,但歷史應該記錄下這些,好讓更多的人知道有這樣一門精美絕倫的手工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