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璐
(昆明藝術職業學院,云南 昆明 650228)
現代音樂美學在注重音樂作品本身的同時,還需要注重音樂表演藝術的外在形式,如果一個音樂作品要想完整地被表現出來,肯定離不開表演藝術進行完美的詮釋。沒有加入表演藝術的音樂美學,可以說是不完整的藝術作品,其內涵會大打折扣,而加入了表演藝術的音樂作品,會使得音樂作品在原來的基礎之上被賦予新的內涵和生命,從而能提升音樂作品的高度,讓觀眾對音樂作品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
美學在古希臘被稱為“感覺學”,指的是通過自己的感覺感知外界各事物。美學最早的時候只和人的聽覺、視覺、嗅覺相關,還并未涉及到音樂領域,同時美學還在哲學領域有所表現,被視為是藝術哲學。音樂美學在歷史上主要被認為是人們通過自身的知識結構及理論形態,對音樂多方面認識的審美活動。最早的音樂美學概念出現在18世紀至19世紀的歐洲,現代音樂審美已經比較體系化、理論化了,不僅包含人類學、社會學、教育學,還包括了哲學與藝術學、心理學等多學科的相互滲透和融合,已經不再是之前那種單一的情況了,逐漸形成了系統化和豐富內涵化的學科體系。
在我國,關于音樂美學理論形態的產生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了。早在古代,我國就有專門獨立的“樂”科,對音樂進行系統研究,但對于音樂美學的研究內容,還存在很大的區別。在中國主要把音樂美學和中國傳統文化聯系在一起來研究,而在西方,德國著名音樂家舒爾巴特的《論音樂美學思想》一書的問世,對音樂美學學科的研究也逐漸開始系統化。
音樂美學對音樂表演情感的影響。相信大家在欣賞音樂的時候,如果沒有表演藝術的參與,那么音樂只能是相對比較平面的,將無法把音樂中想表達的意境一一呈現給觀眾。表演藝術作為音樂的一種表現形式,是音樂外延的一個衍生物,它能通過對音樂的內涵進行詮釋,把音樂最想表達的情感傳遞給觀眾,音樂表演藝術的形式也是多樣化的,有音樂會有商業演出。對于現代音樂表演藝術者而言,必須掌握現代音樂美學研究的理論內容,更加深入地掌握音樂中想傳達的情感,然后通過其再現以及深化,將其更加完美地展現出來。從而增強音樂表演的效果,使音樂審美與觀眾達到統一與融合。
音樂美學對音樂表演認知的影響。音樂表演藝術的定位和認知在現代音樂美學研究中,也是一項比較重要的內容。音樂作為一種意向性的對象,其內涵只能由音樂實踐產生,作為實踐的主體——表演藝術者,必須依賴于音樂作品想要表達的意義,以及音樂作品呈現的內涵不斷豐富自己、擴充自己。從釋義學的立場來分析,音樂表演藝術不光要解釋其音樂歷史,還要闡述其當代意義,所以音樂表演藝術除了再現其藝術價值外,還要明確其地位和作用,還要認識到其豐富的內涵,才能符合現代審美需求。
音樂美學對音樂作品認識的影響。在對現代音樂美學的研究當中,其基本要求就是對音樂作品首先得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它是音樂表演者可以將音樂作品的藝術性準確地演繹出來的基礎。音樂作品的認識主要包括兩方面:一個是對作品創作的思路、情感等要加以理解;二是要考慮創作者對其音樂作品所采取的創作構思,在此基礎上,音樂表演者才能夠對作品所蘊含的歷史文化意義、本身的表現藝術風格等有足夠的把握。在表演中只有保證了對音樂作品解釋的準確性,才能結合現代音樂審美,對作品進行創新演繹,實現音樂作品的現代化。目前,音樂領域的研究在不斷地發展和深入,在加強音樂美學方面也開始對音樂美學的研究加大了力度,對音樂表演藝術也給予了相當大的重視,音樂美學和表演藝術兩者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系,兩者的關系反映著我國音樂事業的發展。現代音樂美學研究可以幫助藝術表演者完美詮釋一部音樂作品,不光增強了作品的藝術性,還可以加深觀眾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及記憶,起到一種強化的作用。
音樂作品的創作不僅要站在歷史和文化傳承的角度來看,還更應該充分賦予創作的音樂作品以文化內涵、民族內涵和歷史內涵,使音樂作品在帶給人們美的享受的同時,還可以讓人感受到其想表達的情感及文化的底蘊,通過對它多種形式的解讀,獲得更多知識及感同身受的體驗,從而體現出音樂作品的真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