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昱
(湖南信息學院 ,湖南 長沙 410001)
電影《尋夢環游記》在2017年底以溫情之火迅速蔓延,墨西哥人對于死亡的態度引發了我的思考:在愛消失前請記住我,人生的終極死亡實際是對一個人的遺忘。恰巧這一周的《中西方音樂史與名作欣賞》要繼續介紹貝多芬的鋼琴作品,將課程講解設計成貝多芬逝世191周年的主題紀念活動如何?對,課本預習交給學生,讓學生用自己的方式回憶貝多芬,去彈奏他的音樂、談論他的影響,這不正是最好的懷念!
布置好教室與課桌,擺好茶具、糖果與鮮花,暖暖的陽光、芬芳四溢的茉莉花茶馬上讓人感受到了不一樣的藝術氛圍。“紀念一個人就是去回憶他、看到他及他的音樂對自己的影響。音樂存在的意義其實不在欣賞,而在向內心尋求真我的過程”。我開始緩緩提及自己迷惘的青年期偶遇貝多芬的《悲愴》所感受到的震撼,以及電影《不朽真情——貝多芬傳》中對擦肩而過的戀情的遺憾。是的,他的音樂陪我度過了跌宕的青春,他的人生讓我體會到不被理解、命運交錯的苦。而你是如何認識貝多芬的?學生馬上翻出了小學課本對貝多芬《獻給愛麗絲》《月光》創作的描述,甚至是兒時的記憶。沒想到這種以訛傳訛的語文學習竟然是貝多芬第一印象的來源。
品著茶,我們繼續探討貝多芬的音樂:你最愛貝多芬的哪部作品?今天我們拋開專業,用自己的方式紀念貝多芬,不以專業論英雄,而是用貝多芬音樂的彈奏去紀念他、感受他。場面開始熱鬧,同學們勇敢表現。不知身在天上的貝多芬作何感想,但作為老師,我真心為這些孩子驕傲,因為他們在努力感受貝多芬、回味貝多芬。在音樂專業急速發展的今天,衡量教學成功的標準很大程度在于技術。而我很想說音樂于心的影響力才是最重要的。如果脫離了人與心,擁有技術才擁有話語權,其教育意義或許也會降低。
接著,我通過對比彈奏莫扎特與貝多芬的鋼琴作品,突出二者風格的不同、強調貝多芬—車爾尼—李斯特的師徒關系、維也納鋼琴與英國鋼琴的發展,貝多芬對于鋼琴技術、內涵、制造業的意義。也通過貝多芬音樂的彈奏讓學生感受貝多芬情緒的對比性、思想的擴展,恰恰是矛盾的性格于音樂對比性的意義,讓貝多芬在奏鳴曲與交響樂的發展中無人望其項背。
時間進入倒計時,喝著茶、吃著糖、享受著陽光與美好的時光也終將流逝,正如音樂一樣。各小組開始用自己的方式緬懷貝多芬。有同學說,因為大家都彈貝多芬,過去對貝多芬并沒有感覺,但現在體會到貝多芬的個性,感受到貝多芬音樂中的壓抑,對其產生共鳴與興趣;也有同學通過貝多芬的音樂,感受到貝多芬的人格分裂與矛盾,聽他的音樂會加重原本的情緒;亦有同學看到貝多芬用音樂闡述哲學、體會到貝多芬的恐懼、驚慌與孤獨,但他用自己的不幸帶給全人類歡樂。我拋出一個問題,人生課就此開始:如果貝多芬沒有耳聾會怎樣?貝多芬的前半生其實談不上特別出色,他大器晚成,很大部分來源于命運的轉折給他的打擊,恰恰是直面生死的勇氣成就了貝多芬的性格與音樂。一個人的成就與福氣很多時候來源于他對打擊的消化、對苦難的接納。所謂吃苦是福,超越痛苦、通過努力完成自我的重生與涅槃,成就更有力量的自己。
我選擇用談論貝多芬、彈奏貝多芬、用茶的方式紀念貝多芬,是因為茶的苦像貝多芬人生的苦,而茶與水相融的過程也類似于貝多芬的人生經歷:最初喝茶的時候我們喝到的是苦,因為茶與水的個性都很突出,正如貝多芬年輕時的個性一樣,給人的感覺亦是難以入口的。但茶到第三泡,當水與茶逐漸相融時,茶的味道進入水中,個性慢慢相融,慢慢分不清楚哪個是茶、哪個是水。貝多芬用音樂的方式找尋自我、追求理想,用音樂探求哲學(人生觀、價值觀)、宗教(生命關懷)、藝術,學會了謙卑,在與宇宙、自然、人類命運與自我的相融中逐漸到達無我與愛的境地。學習歷史的意義在于感悟今天,了解他人的故事在于思考自己的人生,音樂的意義在于對內心智慧的啟迪。結合藝術與人生、音樂與茶,在他我的關照中進行自我完形,讓學生透過音樂與美尋找理想自我,潛移默化中得到洗禮與成長。而這恰恰是音樂、是貝多芬、是藝術、是美送給我們的最好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