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晟佳
(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方巷鎮中心小學,江蘇 揚州 225000)
這學期我擔任了組建學校合唱社團的工作,我的教學對象是高年級五六年級的學生,由于我所在的是農村小學,小學合唱對于農村音樂教師而言可能會提出更高的要求,因為就音樂知識的掌握上農村小學生比起城市學生稍有薄弱,且合唱教學開展的較少,想在農村學校的高年級組建一支合唱隊更是難上加難,他們從未經過或缺乏對合唱系統的訓練,從中高年級中選出學生進行合唱訓練時間短,任務重,一味地排練歌曲在多聲部處硬生生地把幾個聲部疊加在一起,學生毫無和聲的美感,興趣降低。有時我就在想合唱教學是否有必要從小學低年級課堂抓起,有個循序漸進逐步提高的過程。我常常在教低年級音樂課時思考,怎樣在低年級階段就滲透或者說是進行簡單的合唱訓練,循序練習逐步提高合唱水平。把合唱訓練作為音樂課堂教學的補充。怎樣從有限的教材里開發出無限的可能,怎樣將教材歌曲改編成具有合唱元素的歌曲呢。怎樣才能到達我們想要的循序漸進逐步提高的效果。這也是我在教學中一直思考的一個問題。下面我來談談低學齡段童聲合唱訓練的一些想法。
首先,要樹立培養學生對合唱聲音的觀念。音樂是聲音藝術,悅耳的聲響會使人產生積極向上的情緒,經常給學生們欣賞一些優秀的兒童合唱歌曲,讓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感受到合唱聲響的美,情緒高漲中又不知不覺地模仿了這種具有美感的聲音。在教學中學生遇到他們喜愛的歌曲時會扯著嗓子喊唱,這是經常會遇到的,教師要正確引導提前做好情緒或對聲音要求的鋪墊,可以通過教師的范唱、對比唱讓他們感受哪種聲音是美的,學生會很快地會意出自己喊唱的毛病,克服喊唱從輕聲歌唱開始,輕聲流暢的歌唱逐步過渡到加入氣息共鳴腔體的訓練,為合唱歌曲的教學奠定聲音基礎。
其次,重視節奏訓練,用多聲部節奏律動培養學生多聲部聽覺能力。在歌唱中,讓學生分聲部進行節奏聲勢練習,可以更直接地讓學生鍛煉他們的多聲部思維和多聲部聽覺。可在音樂課上引導學生探索音響,課前做多聲部節奏練習,如歌曲《火車開了》,一組模仿火車鳴叫聲wu-|wu-|;二組模仿大輪聲音kong qi|kong qi|;三組模仿小輪聲音kaca kaca|kaca kaca|。歌曲《八只小鵝》呷呷 呷呷|呷呷 呷呷|對歌曲進行二度創作來拓展歌曲,創作出多聲部節奏,將多聲部節奏穿插在歌曲當中,這樣的節奏聲勢練習可鍛煉學生們的多聲思維和多聲聽覺,可使歌曲變得更加生動活潑,富有情趣,學生參與度高,而且教學效果也不錯。趣味性多聲部節奏訓練,為合唱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
再次,利用打擊樂器,形成多聲部概念。打擊樂器是低年級學生的最愛,他們怎么玩也不會厭倦。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設計一些簡單的多聲部打擊樂伴奏譜,進行打擊樂伴奏創編,讓學生從不同樂器的不同音色、不同節奏型中體會和聲的協調之美。
接下來可引導學生認識多聲部,讓學生盡可能多的欣賞多聲音樂,感受和聲的魅力。教師在音樂課上可先從簡單的多聲部編配開始實踐,如讓一組學生負責演唱主旋律,另一組學生負責“啦啦啦”或模仿生物的叫聲、樂器發出的聲響等為歌曲伴奏。如蘇教版音樂二年級教材中的《鐘》《法國號》,在每個樂句句尾的長音處加入“當”“嗡巴巴”等象聲詞,再配上合適的節奏型為歌曲伴唱。因為這種學唱不難,全體學生在經過簡單訓練后都能掌握,應用兩個聲部進行演唱可以收到較好的效果,同時體現了歡樂的情緒。在實際教學當中還存在很多這樣的例子,也有很多歌曲可以這樣教學,如蘇教版三年級下冊歌曲《夏夜》就是一首填充式的兩聲部合唱曲,在歌曲的長音處出現了類似“回聲”的伴唱旋律,學生可以在其中感受多聲部和聲音響的豐富表現力,同時也能獲得良好的和聲效果。
在合唱教學中和聲訓練必不可少且非常重要,把單一的和聲訓練融入游戲活動中是最適合低年級學生的一種教學方式,當我們學完單音“do、mi、sol”,可以再進行音程、和聲練習,要求一組學生發出“do”長音并保持,接著另一組學生唱出“mi”長音并保持住,用這種練習模式,仔細聽兩個音的融合效果,此時孩子們會發現美妙的和聲在教室里回響。一個音、兩個音、三音持續不斷地疊加在教室里回響,在這樣的游戲中讓學生們感受和諧均衡的和聲,簡單持續的單音練習能讓孩子們不僅能監聽到自己聲音,同時還能讓學生有精力關注到、聽到他人所唱的音高,感受和聲效果。這樣可從簡單的和聲訓練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傾聽另一個聲部的習慣。和聲音程的訓練為二聲部合唱中的聲部均衡和清晰奠定基礎。
輪唱在合唱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主要由兩個或兩個以上聲部依據先后順序不同進入演唱同一個旋律的演唱技術,在合唱上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可以用來培養多聲部聽覺。卡農是深受學生喜歡的一種演唱形式,也是合唱中較為容易的一種演唱形式,卡農歌唱是發展二聲部歌唱的最好準備。如音樂教材中的《音樂是好朋友》《美麗的黃昏》《五月的夜晚》《月亮鉤鉤》都可以應用輪唱的方法,學生喜歡這種教學方式,就會主動提高學生興趣和主動性,希望和他人合作,則會收到較好的學習效果。低年級段的音樂課中也可以嘗試輪唱的練習,可以挑選一些合適的歌曲改編成輪唱曲,讓孩子們學唱。在教學中,剛開始學習輪唱時,可以先安排學生輪讀歌詞,聽覺感知兩聲部音響,再進行師生合作,最后進入到學生間的二部輪唱,用這樣的方法鍛煉學生的協調能力和多聲部聽覺能力。在曲目的選擇上要以節奏明朗、旋律輕快的曲目為主進行二部輪唱的改編。如《杜鵑》《白鴿》《兩只老虎》等簡單短小的歌曲,都適宜進行二部輪唱。
小學合唱教學對農村音樂教師言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要我們農村一線音樂教師加強學習,目前低年級音樂教科書中都是單聲部歌曲,歌曲結構相對簡單,其實有很多歌曲都可以進行適當的改變,這就需要我們教師整合教材內容,挖掘歌曲中的合唱、和聲素材或者從日常生活中選取素材加以創編有效實施合唱滲透教學,低學齡段和聲訓練難度不宜過大,以體驗、感受多聲部和聲音響為主,采取多樣的教學形式,保護好學生對合唱與他人合作的興趣,為小學中高段合唱歌曲教學奠定基礎,促進農村小學合唱教育的健康發展。
以上就是我對低段童聲合唱訓練的一些想法和體會,希望可以與大家共同探討學習,互相借鑒,在小學低段的音樂課中盡早有效進行合唱教學,讓學生們盡早體會到與他人合作、團結協作的力量,豐富他們的童年生活,激發他們的唱歌熱情,讓我們的童聲合唱能在校園中閃出奪目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