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鴻文
(海南大學,海南 海口 570100)
傳統聲樂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現代聲樂教學的源泉和基礎,在現代高校聲樂教學中,不斷加強傳統聲樂文化的融入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時也能夠促進傳統聲樂文化的進一步發展,為我國傳統文化的復興作出應有的貢獻。
我國具有五千年的燦爛文明,歷史上對世界文化的發展做出了極大的貢獻。傳統民族文化是我國歷史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由于近代我國封建制度的制約,對傳統民族音樂的發展形成了阻礙。如今,將傳統民族音樂文化融入到高校聲樂教學當中,能夠積極弘揚傳統民族音樂,讓學生更加深入了解國家和民族的發展歷史,從而尋根溯源,深入理解我國聲樂藝術的精髓和內涵。
伴隨著我國不斷深化的教育改革,高校聲樂課堂也在不斷調整,以適應當代人才培養的需求,教育改革要求,要不斷創新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針對高校聲樂教學,不斷融入傳統音樂文化,能夠促進高校聲樂教學的多元化,讓學生充分感受民族音樂的藝術美感;其次,傳統音樂文化的融入有利于高素質綜合人才的培養,我國聲樂人才的培養以德才兼備為目標,單一的專業教育不是我國教育的目的,傳統音樂文化的融入能夠讓學生充分感受傳統文化魅力,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積極影響。
音樂是一種情感的表達,良好的音樂創作和輸出都是一種情感的流露,因此,在音樂學習中,注重情感的融合是非常重要的。音樂作為一種形式,其產生和發展都與人的情感密切相關,無論是古代的傳統民族音樂還是當前的高校聲樂教學,其靈魂和精髓都是情感。只有在音樂中融入真情實感,才能演奏出一曲動人的音樂。因此,要想在高校聲樂教學中不斷融入傳統音樂文化,首先要充分實現教學與情感的結合,以傳統音樂《高山流水》為例,由先秦琴師伯牙所作,表達高山與流水的雄渾壯闊,在伯牙彈奏此曲時,只有鐘子期先生能體會其中情感,鐘子期死后伯牙痛心疾首,誕生了“伯牙絕弦”的千古名詞。因此,教師在聲樂教學中,要注重情感的傳遞,充分讓教學與情感結合。
音樂作為一種藝術,不僅需要教師的指導和教育,更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感知能力,這種感知能力不是指天賦,是可以后天培養的,因此,要想在高校聲樂教學中不斷融入傳統音樂文化就要不斷培養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用心理解音樂,從而實現高校聲樂教學的目的,提高學生音樂學習水平。
激發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需要教師加以科學的引導,以民族地域特色較為明顯的民族音樂為例,由于地域特色鮮明,學生對這類音樂的理解上可能存在一定困難,教師在聲樂教學中,可以先介紹這個區域的文化、民族風俗以及音樂風格,讓學生對這個區域內民族音樂有一個大致的認知,之后再進行聲樂教學,學生就會有目標、有想法地欣賞這種傳統音樂藝術了,也能增強學生對于民族音樂的感知能力。通過不斷的訓練與培養,實現學生音樂欣賞水平的提高,從而提高高校聲樂教學質量,實現高校聲樂教學的目。
聲樂教師的專業水平和綜合素質對于高校聲樂教學而言至關重要,聲樂教師的綜合素質能夠成為傳統音樂文化融入的必要紐帶,通過教師的不斷指導和引領,讓學生對傳統音樂文化產生興趣,從而培養學生主動學習傳統音樂文化的能力,并能夠不斷地與現代高校聲樂文化結合,提高自身的音樂修養。
在我國教育改革的推動下,高校聲樂教學的改革也在如火如荼地進行,高校聲樂教學不斷與傳統音樂文化融合是改革的基本方法之一,能夠促進中華民族傳統音樂文化的復興,對于增強民族自豪感具有積極的促進意義,同時,對于我國高校聲樂教學質量的提高也具有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