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潔
(川南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四川 隆昌 642150)
在高職高專院校傳統的聲樂教學中,教學內容和教材相對陳舊,更新緩慢,難以滿足新時代的需求。首先,在教學內容上,年年照舊,教師并沒有將具有時代感的音樂引入到教堂教學中,使學生的聲樂學習缺乏時效性。教師由于教學流派的差別、執教經驗的不一、專業技能優勢的不同,在選擇聲樂作品上比較隨意,主觀性較強,導致了兩極分化,如民族風格或美聲。在課程教材上,目前高職高專院校所使用的基本上是刪減的本科教材,甚至直接使用本科教材,這些教材理論知識較豐富,而不重視音樂技能的學習,難以滿足高職高專院校的教學需求。
在傳統的聲樂教學中,采用純技能授課的方式,比如“一對一”“一對幾”。這種傳統的授課方式基本是以教師的講授為主,學生參與到其中的機會幾乎為零,很難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另外,高職高專院校傳統的教學理念是注重訓練學生的音樂技能,而忽視音樂內涵的教學,學科之間也缺少有效的結合,這種落后的教學觀念,不利于培養學生的音樂專業素養。
在高職高專院校的音樂教學中,聲樂精品課程的建設其中一個理念就是一流的教材,因此,必須加強高職高專院校在聲樂課程教材上的建設。傳統的教材已經滿足不了高職高專院校的聲樂教學需求,必須對聲樂教材進行改革。在開發課程上積極與行業企業合作,并了解如今社會中所需要的崗位任職要求,依據相關的職業資格標準科學地建設教材。另外,結合高職高專院校的聲樂教學的特點,如實用性、技能性、針對性等,在教材的建設上善于結合職業的需要,以基礎訓練為主,選擇難度適中的教材。在教材中,雖然以中國作品為主,但是也應該適當地選擇一些外國作品,以此開闊學生的視野,增加學生的知識,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在高職高專院校的音樂教學中,聲樂精品課程的建設其中一個理念就是一流的教學內容,因此,必須合理優化課堂教學內容。在高職高專院校聲樂課堂教學中,兩大基礎是發聲技巧的訓練和歌曲演唱,教學內容要以傳統的歌曲為基礎,例如民族風格的歌曲、美聲唱法的歌曲、通俗唱法的歌曲等,在演唱訓練中把聲音的共性和個性作品風格演唱融合,并注重地方民族特色,將具有民族特色的歌曲融入到課堂教學內容中,豐富教學內容。
在高職高專院校的音樂教學中,聲樂精品課程的建設其中一個理念就是一流的教學方法,因此,要創新教學方法,應用集體、小組的授課形式。這種教學方法有兩方面的優勢,一是節省了教學資源,并有效提高教學效率;二是讓學生建立正確的發聲概念。高職高專院校教學的最終目的是為中小學培養優秀的音樂教師,因此,應用集體、小組的授課形式有助于學生掌握發聲概念,以適應將來的基礎教學工作。另外,這種教學方法能夠讓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還能讓學生切身體會到作為教師的感受,學生在這種授課形式下,不但提高了學習的興趣和效率,還對教學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為今后的就業打下良好基礎。
總之,在我國教育改革的背景下,高職高專院校的音樂教育要對傳統的教學進行一定的改革創新,積極建設聲樂精品課程,推動我國教育的發展和進步。所以,高職高專院校的教育者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必須引起重視,并采取有效對策,對教學進行改革創新,為我國培養出音樂素質較高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