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強
(西安音樂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1)
在高校聲樂教學中融入原生態唱法在某種程度上具有保護人文環境、保護原生態唱法的意義,同時也為我國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提供了有效途徑。我國原生態唱法多數來自于比較偏遠的少數民族地區,而偏遠地區的教育往往比較落后,他們之間以口頭語言形式的交流為主,原生態唱法基本上是以口傳身教的方式代代傳承,沒有相對正規的學習方法和學習資料,原生態唱法在科技高速發展的現代化社會面臨著失傳的危險。原生態唱法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價值,凝聚了無數先輩的心血,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部分。高校是我國人才培養的主要機構,我們應當加強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和保護,利用高等教育優勢把原生態唱法融入聲樂教育中,教師要整理研究原生態唱法的相關資料,繼承和發展原生態唱法的精髓。
其次,我國音樂教育在一段時間內主要以美聲唱法為主流,傳統民族音樂被忽略和冷落,學生的審美觀和情趣也有所偏頗,教學內容缺乏,專業設置也沒有做到優勢互補。原生態唱法融入高校聲樂教育體系有利于改變單一的聲樂教學模式,樹立良好的品牌特色,加強學校之間的優勢互補,為高校聲樂注入活力。
學生是高校聲樂教育的主體,學校選擇學生的理念對高校聲樂融入原生態唱法以及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高校在招錄聲樂專業學生時應當著重選擇那些有一定原生態歌唱基礎和嗓音天賦的學生。原生態唱法大多流傳于我國偏遠的少數民族地區,這些學生具有很好的音樂天賦,但是由于教育條件的局限,文化水平和藝術水平相對落后,很少有人能夠考入高校進行深入學習。為了發展我國民族音樂、傳承原生態音樂藝術,學校可以對有特殊天分和才能的學生進行特別招生,為他們提供發展特殊才能的機會,從而體現高校人才培養計劃,拓展原生態唱法發展路徑,為促進我國地區教育平衡做出貢獻。那些有原生態演唱才能的學生,往往已經基本掌握了本民族的演唱技法,對民族音樂有比較深刻的了解,通過進入高校學習能夠進一步提升他們的專業基礎,使原生態唱法更具藝術價值和文化價值,為原生態唱法的發展和保護提供重要的保障。
其次,高校原生態音樂教育質量與師資隊伍的建設密不可分。對多數學校來說,原生態唱法教學對教師來說也是一種嘗試,學校應當對教師進行專業培訓,提高教師對原生態唱法的認識和理解。學校還可以聘請本民族優秀原生態演唱歌手到高校進行示范授課,讓學生從他們身上感受原汁原味的原生態唱法。
近年來,高校聲樂教學發展進入瓶頸期,受到西方美聲唱法和流行音樂的影響,民族唱法忽略了原生態藝術形式,民族音樂發展難以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發展創新。因此,高校教學應當采用多元化的形式融入原生態唱法,深入探索和理解民族音樂文化,轉變人們對民族音樂的觀念和看法。在實際教學中滲透多元化教學方法,在借鑒西方先進文化的基礎上,培養學生多元文化價值理念,培養具有綜合能力的民族聲樂優秀人才。中小學階段音樂教學多數選取的是近現代音樂作品,早期教育的缺失,給高校民族聲樂教育帶來了不利因素,而高校音樂教師多數是學院派教育模式下培養出來的,對原生態教學沒有經驗。因此,高校聲樂教材應當進一步改革和完善,補充一些原生態的歌曲、戲曲,課程也要在保證教學效果的基礎上增加民族聲樂的比重,把原生態曲目融入到聲樂教學中,豐富教學內容,提高學生興趣。另外,教師還要利用先進的媒體技術,利用視頻、音像材料作為教學手段,豐富教學內容,讓學生直觀地了解民族原生態知識,接觸不同的民族音樂,以洋為中用為原則,嘗試探索西方美聲唱法與原生態唱法的創造性融合和對接,從而使中國聲樂更加科學化和民族化。高校要建立以原生態為主的教學品牌,不斷吸取世界先進元素,促進民族聲樂的發展和創新。
總之,高校聲樂教學融入原生態唱法使高校聲樂教學有了新的嘗試和突破,教師應當在保留原生態元素的基礎上,借鑒國際先進音樂元素,從發展和創新的視角繼承和保護原生態音樂藝術形式,在創新、發展中使我國傳統文化藝術得以源遠流長的繼承和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