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燕微
(寧波城市職業技術學院,浙江 寧波 315012)
流行音樂的內容應該是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但是,在傳統高職音樂教學中,有的教師備課時經常以古典音樂的教學模式進行流行音樂教學,使得流行音樂的內容和形式變得呆板和單一。怎樣可以打破這種局面呢?首先,要區分流行音樂和古典音樂的不同。流行音樂的表演風格沒有特定的標準,一般根據表演者自己的特點表達出對音樂的理解和詮釋。古典音樂則有很大的不同,它在表達方法和形式上一般都有一個統一的標準,表達的內容和詮釋的形式有一個緊密的聯系,所要表達出的情感因為有一個明確的目的,在表達時也是不能隨意改變的。其次,流行音樂對比古典音樂更受大眾歡迎。流行音樂的表達不受場地、演唱者的風格和形式的影響,通過不同演唱者的音樂詮釋,可以讓聽眾感受到不一樣的音樂內容和音樂情感,更容易讓大眾所接受,也能讓大眾通過不同形式的流行音樂而產生共鳴。
目前,音樂教師在接受音樂教育時,所接觸到教學方面的內容都是聲樂類的課程模式培訓,對流行音樂教學的接觸少之又少,那么在教學中,對流行音樂的教學目標的確立就會不明確,在流行音樂的類型和內容上的理解就會和學生發生沖突。因為高職學生對流行音樂的接觸面比較廣,也更能適應社會潮流,對流行音樂的內容和表達出的情感都有一定的理解。但是,由于有的教師缺乏對流行音樂教學的能力,缺乏對流行音樂內涵的理解,缺乏對流行音樂教學的研究等,用傳統聲樂教學模式教高職學生流行性音樂,這會影響學生對流行音樂的解讀,使得學生知識面狹隘,對流行音樂的理解產生偏差,更使教師和學生在流行音樂的理解和情感詮釋上的觀點無法統一。[1]
合理的教學內容是保證音樂課程順利進行的關鍵。那么,一套內容完善、新穎、形式豐富的音樂教材對音樂教育的開展就具有決定性意義。各大高職院校的音樂教師應該多進行溝通,探討編寫出一套教學目標相同的音樂系列教材,具有合理的音樂課程設計、完整的音樂教育內容、多變的音樂教育模式,根據學生年齡段和領悟能力的不同,還要確定不同的音樂教育目標。比如,低年級的學生,在制定音樂教學目標時,應該以簡單易懂、旋律活潑、感情變化不大、音域跨度低易于學生理解和接受的程度為準;中年級的學生,對音樂的理解能力有很大的提高,這時可以加大難度,對音色的改變、音域跨度加大、感情起伏變化明顯、音樂節奏轉換變化等,讓學生對不同音樂特色進行嘗試。[2]
高職流行音樂教育在我國還處于起步階段,很多實際資源和條件都不是很成熟。針對這一現狀,如何能讓高職音樂專業學生具有良好的音樂理論知識,扎實的音樂功底呢?我認為,可以采取小班制教學。教學時,一位教師上課時最多五位學生,甚至可以只有一位學生。達到一對五、一對一,避免一對多產生的各種問題。例如,在進行一對多教學的時候,教師不能全部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就不能及時發現學生對哪個教學內容不明確,不能及時解答。對學生的演唱技巧也不能進行有效的指導,只能根據整體的情況進行說教,這樣就忽略了很多學生演唱技巧的不足,不能及時進行訓練。小班教學可以避免這些問題的發生和出現,學生可以隨時和老師進行各個方面的溝通,同學之間也可以相互幫助,發現問題和不足之處可以及時探討,及時彌補。[3]
高職音樂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對流行音樂的理解,積極參與流行音樂的課程培訓。根據流行音樂的發展,為學生提供大量流行音樂信息和提高自己對流行音樂教學的能力,做好流行音樂教學的研究與探討,通過各種各樣豐富、多變的教學形式,讓學生掌握更多流行音樂的內容和方法,推動學生學習流行音樂的積極性,為流行音樂發展做好鋪墊。